直播新聞的限制
直播新聞的限制
直播新聞的限制
這個6月,我們發現最多人看的,不是電視新聞,也不是報章雜誌,因為大家直覺上已認為不同的電視和報章也有自己既定的新聞角度、取材,內容亦不一定全面,於是大家都追求看「直播」。
近來看新聞或去學校的講座,留意到有很多青少年都在拍片,希望成為網絡紅人(網紅),被人注視。當中有不少會將自己生活的有趣事、高難度動作、搞笑片段等上載到網上。甚至是每天直播數小時與粉絲不斷溝通往來,實時表演、談話、給反應等,而他們的心態為何?影響力在哪裡?我們將會透過幾篇文章探討網絡直播的營運、網民分享的心態及有關的倫理思考。
有圖不一定有真相,有時有圖甚至更誤導!我們往往太快或太容易因為看到一些表面的現象而下結論。現代社會除了假消息充斥外,很多假象每天都在我們身邊出現,防不勝防。
網絡直播自從去年在facebook開始出現,各大小平台也加入直播功能,此功能才出現一年,便有人直播自己殺人、強姦、侵犯別人的過程,[1]又有人將之用作工具,用色情引誘人,之後進入一對一的私人即時祼聊頻道中。
網絡,將以往的媒體權力集中點慢慢瓦解。當人們只要透過互聯網,便能在任何時間、地點,下載或上載資訊,不必再受大眾傳媒所特定的時間束縛。
馬會,本來的責任是讓香港人可以有規範地博彩,減少非法賭博,而政府的政策一直強調以不鼓勵賭博為大前提,但馬會近年不同的舉措,均顯示其努力鼓吹賭博,為求生意興隆,宣傳手法更無孔不入。
馬會的農曆新年宣傳刊物中有一段別出心裁的內容。馬會以環保及節省用紙為理由,鼓勵巿民以其他方式下注,特別是使用他們新推出的智能手機足球直播應用程式,而首次使用者更有機會獲贈小禮物一份。
大家在這兩周再一次驚訝於現場直播新聞的強大威力,大台可以出動三部攝影機廿四小時直播學生運動的「實況」;至於另外兩個收費電視台也不甘示弱,同樣出動上橋落地的放置攝影機,甚至有攝影記者長時間在現場走來走去拍攝。有電視台更將所有新聞簡報變成特別新聞報道,畫面全是直播現場。不知就裏的,還以為自己去了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