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
疫情下發光的生命
編輯﹕謝芳
「我們雖然四面受壓,卻沒有壓碎;心裡作難,卻不至絕望,受到迫害,卻沒有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我們身上常常帶著耶穌的死,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的身上顯明出來。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為耶穌的緣故常常被人置於死地,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聖經新譯本》〈哥林多後書4﹕8-11〉
燃眉之急
疫情不能改變教會的使命
四波未平五波又起,持續兩年的疫情令不少教會及機構的同工應接不暇,亦令不少弟兄姊妹的心情如坐過山車,大起大落。而最令教會和機構負責人頭痛的是很多時政府的抗疫政策令人無所適從,例如教會是否公眾地方?辦公室是否宗教場所?同一時間可以有多少人在現場協助崇拜直播?教會除了受薪同工之外,還有不少核心領袖,包括講員、長老、執事和堂委等等,他們就好像兼職或不受薪的同工,在維持教會基本的服侍(例如崇拜直播)方面亦扮演重要的角色,有些教會的禮堂亦十分寬敞,可以讓各人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為何要限制他們進入教會呢?還有,將來弟兄姊妹、慕道者和需要幫助的鄰舍若沒有接種疫苗或安裝安心出行等程式,教會是否要將他們拒諸門外呢?教會是否每一件事都要完全跟從政府的要求,等待政府的指示,沒有政府明文批准就甚麼也不能做呢?令人憂慮的是在疫情之下,一些教會的領導層似乎漸漸失去本身的獨立性和判斷力。
教會和信徒作為負責任的公民,在疫情之下盡量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是應有之義,而為了保護自己和身邊的親友及鄰舍,不應因為個人的政見或不滿而任意違反法例。不過,教會在遵守有關規定的時候,卻不能盲目,特別是當一些政府官員根本不了解教會的運作、以及沒有深思熟慮便倉卒推出一些不合理的措施的時候,教會領袖是有責任站出來據理力爭的。
抗疫不是一場零和遊戲
誰會想到我們會在疫情的陰霾下渡過第三個農曆新年,再加上病毒不斷變種,自由進出不同國家和往國內旅遊和探親仍然遙不可及呢?說好了的疫苗出現之後只要有七成接種率便可達至群體免疫的門檻卻不斷提升,就算將來奇蹟地達到九成,誰敢說又不會有新的說法呢?社會上出現抗疫疲勞和怨聲載道是十分自然的,當然,這些都不應簡單地歸咎於某一些人或團體,疫情的變化就算超級大國亦無可奈何,人類只能再一次反思自己的渺小,以及面對完全無法由我們控制的時機與際遇時應如何自處。
經過了兩年抗疫,平心而論,香港的表現並不太差,死亡率與全球比較十分之低,醫院亦沒有失守,絕大部份市民亦毋須因為封城封區而不能四出活動,只是個別行業和學校受的影響較大,比起一些國家死了幾十萬人,高峰期每天有過百萬人受感染、而受了感染亦不能入醫院已值得感恩。但政府在追蹤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的能力;圍封強檢安排的甩漏;以及一而再要市民冒著風雨在嚴寒下排隊幾個小時做檢測卻不迅速改善,實在令人搖頭嘆息,亦不禁令人懷疑過去兩年政府內部究竟有沒有認真地做好不同的應變計劃,以及整個團隊的決策及執行能力。
捨、留、離
與一位台灣朋友分享了較早前寫的一篇文章〈耶誕節平安夜〉。
官字兩個口
與疫情共舞的教會群體
面對反覆不定、難以預測的疫情,究竟大家習慣了沒有?無論我們是否認同與病毒共存的防疫策略,起碼我們應該考慮與病毒共舞,而不是望天打卦、望穿秋水,等待病毒感染清零才重過所謂「正常」的生活吧!正如我們不會等待病毒完全受控才會返工返學、做運動、見朋友、同孫仔飲茶,而是會千方百計,計算好風險,避重就輕地做一些對自己和身邊的人真正重要而且不適宜拖延的事,靈巧地在疫情下翩翩起舞而不是縮在一角「等運到 」。其實在疫情之下仍然有很多事是我們可以做和必須做的,例如:
年近歲晚,遇上停晚市堂食及取消花市,不少小商戶都會錯過銷售和做生意的黃金機會,就算過往教會或弟兄姊妹本身沒有購買年花的習慣,今年也可以考慮破破例,好好為教會和家居裝飾一下,一直以來不少教會在講台前面也有插花,其實改為擺幾盤年花又有何不可呢?教會內四處也擺些年花佈置更可以增添一些節日氣氛,就讓我們一起在春節更多記念有需要的鄰舍。此外,又可以鼓勵弟兄姊妹雖然不能堂食,也可以多光顧一些小店,多買一些賀年食品和外賣作為團年、開年之用。
朱門酒肉臭
明光社的社關情
明光社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