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認識性短訊現象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5/03/2019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7年的數字,10歲及以上人士擁有智能手機的比率高達88.6%。[1] 智能手機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筆者曾邀請一班中學生列舉他們最常使用的手機應用程式名稱,答案往往都是各熱門的社交應用程式。
幫助青少年抗逆——「外」有妙法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25/03/2019
今日的香港,不時傳出青少年自殺的噩耗。如何能更有效地幫助青少年抗逆,這個議題已在香港社會各界討論多時。今天,我們不妨跳出香港,放眼國際,尋找一些其他國家行之有效的方法,看看能否帶給我們多一些的靈感或思考。
家庭成員的身體界線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5/03/2019
社會各界對家庭成員之間有關性罪行的新聞,例如哥哥非禮妹妹、父親強姦親女或父親與智障親女「模擬性交」等,均極度反感和難以理解,這類事件為社會所不容。
網絡與文化的關係 以BL為例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5/03/2019
社會上冷門的文化產品,以往只會成為一個小圈子的玩意,當中有次文化的特色,例如有本身的一套術語,規則,禮儀,服裝等等,但網絡文化卻將這些原本神秘的東西都公開出來。這些文化甚至成為主流文化的補充,給予它們新的想像,甚至最後被主流文化挪用,成為其中一員。
升降機中的對話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3/2019
某天早上,我走進升降機,裡面有四個人,從外表和神態來看,我猜他們是一家人,一對父母和一對子女。媽媽那時在升降機裡和兒子說著話。
媽媽問:「你真的想問這個嗎?」
兒子認真地回答說:「是的。」
守護家庭就是守護孩子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9/03/2019
香港的離婚率與再婚率非常接近,都是三、四成左右,2016年兩者更是幾乎一樣,離婚率是34.3%,再婚率則是34.6%,成年人在感情世界兜兜轉轉,結婚、離婚、再婚、再離婚……尚且會感到身心俱疲,假如每一段婚姻都有一個子女,那麼,這些小朋友的需要實在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