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與網媒
紙媒,即報章、雜誌等印刷媒體,正受到網媒,即網絡媒體,及新的傳播技術的衝擊。傳媒工作者亦正在經歷網絡上的免費新聞、廣告收入銳減和媒體的裁員風波,傳媒都正在迅速轉變及尋找方向。
新聞行業今日十分難做。媒體沒有資金做新聞,新聞記者受制於廣告和讀者興趣,只能做些沒有深度的新聞,部份免費網絡媒體更要為了流量而淪為標題黨,用誇張、出位的標題吸引網民點擊,做劣質新聞,部份則被財團收購,淪為財團喉舌。
政府不准網媒入場採訪,其實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政府新聞處以往曾以「順利舉辦活動需要」和「保安需要」,拒絕讓網媒記者採訪政府活動。政府今年初在立法會回應議員提問時就指出,互聯網及社交網站的普及降低發放訊息的門檻,很多不同性質的網站自稱媒體,所以難以將他們歸類,又社會及業界對網媒的定義未清晰,因此未有安排網媒採訪。
對於網絡新聞,相信有不少人仍是抱著不以為然的態度,在社交媒體中朋友流傳的就看看,無論對其出處、真實性或報道角度等方面,都未必深究。對於這些網民,他們不在乎新聞質素的高低,因為他們對於求真的追求意欲不大。
但對於另一些想了解真相,而又不想看內容農場的網民來說,他們又是否願意付出金錢去支持真正的新聞媒體?網上新聞媒體的生存方式,大多依靠廣告收入,網民的點擊率愈高,就可以收取更高廣告費用。但該新聞網站就有機會成為標題黨,或以煽情及誇張的手法來報道新聞,但其內容可能未夠深入探討議題。
一年又過去,傳播媒界變化迅速,紙媒更遇著不少壓力:壹傳媒旗下的《Face》停刊與《壹週刊》重組;東方報業旗下的《太陽報》停刊;星島新聞集團旗下的《東TOUCH》停刊;新傳媒旗下《東方新地》、《新假期》及《新Monday》三雜誌合併;《南華早報》被阿里巴巴集團收購;網媒《香港01》又加入戰團出版週報…… 當中亦有不少傳媒機構因財政壓力而裁員的消息。
(網上截圖)
近幾年,很多人質疑新聞的內容譁眾取寵,煽情造作,偏頗失實。《眾新聞》走出來說他們要「傳承專業新聞精神,回歸新聞初心,為公眾利益、為公眾服務」。那麼,甚麼是原來的新聞初心呢?我嘗試用一個簡單的方法,想像一下如果相同的新聞材料,放到其他報館手上會怎樣處理。
一向本地的網媒記者、學生媒體及公民記者都不被香港政府承認,也不會被邀請採訪參與記者會,亦不能收到政府發出的新聞稿和使用政府新聞系統。於本年二月新界東立法會補選投票日,一眾網媒亦被拒以記者身份進入新聞中心採訪。為此,部份網媒發出了聯署,記者協會亦向政府發出聲明,促政府立即開放網媒及公民記者的採訪權,承認具公信力的網媒地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