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欣賞
好的新聞、短片、廣告...... 與你分享。傳媒總有好的報導、引起大家關心社會,並傳遞正確價值觀的時候,讓我們大家一起欣賞。
《拖延心理學:為甚麼我老是愛拖延?是與生俱來的壞習慣,還是身不由己?》
(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作者:珍.博克(Jane B. Burka)、萊諾拉.袁(Lenora M. Yuen)
譯者:洪慧芳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7年
《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
(I Love You, but I Hate Your Politics: How to Protect Your Intimate Relationships in a Poisonous Partisan World)
作者:珍.賽佛(Jeanne Safer)
譯者:劉議方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時報文化出版
出版年份:2019年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彼前二9-10)
2020年,生命倫理對談的主題為「漂一本有聲好書」,由愛書之人跟大家分享不同的好書,更與大家一同思想信仰、倫理、理性思考等課題,期盼在過程中除了發掘書中的智慧,更讓大家重燃對書本的熱忱。
《神話語的力量:談聖經與神的權柄》
(Scripture and the Authority of God)
作者:賴特(N.T. Wright)
譯者:張奇軍、郭秀娟、梁碩恩
出版地:新北市
出版:校園書房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年
是次電影小組播放了紀錄片《未竟之路》,更邀請到導演林子穎小姐(Nora)及黃頌朗先生(Samuel) 到來與我們分享。電影記錄了2014年大專罷課、926衝公民廣場、928的催淚彈發射,亦追訪了兩名港大學生馮敬恩(Billy)和許彤(Popsy)在佔領時,及雨傘運動過後,兩人漸回歸日常的變化、他們的心情及對未來的看法。
《樹大招風》為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內容改編自三位罪犯張子強、葉繼歡及季炳雄(即片中的卓子強、葉國歡及季正雄)的犯罪故事。
你要把這些話不斷地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或行在路上,或躺下,或起來的時候,都要談論。《聖經新譯本》〈申6﹕7〉
雖然傳播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由以往的報章雜誌、電視和電台廣播,到現代的網媒、YouTube、社交平台等媒體。資料由單向轉至互動,以往傳媒的第四權,漸漸瓦解,各網民的細小聲音卻又可集合成為無形的影響力。這些變化如何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觀及理解兩性關係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