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誰來埋單?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25/05/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地區:美國

最近在我和家人的生活圈子中非常流行一句說話:由邊個嚟埋單?

還記得女兒讀中學時,常常聽說有同學生日要跟他們外出吃飯慶生;到了出來社會工作後,常常聽說有同事離職要外出吃飯道別。我們就常常在想:這麼多生日飯歡送飯,豈不是要花費很多?要替對方埋單,女兒夠不夠錢用?後來她們解釋說:是大家約出來食飯,但仍然是對方自己埋單的。我們笑道:即是請對方出來自費食飯!我們都不太明白這種請客文化呢!女兒還進深解釋:若果一大班人出街吃飯,他們都是「AA制」的。如何「AA制」?美國人很少用現金的,以往他們點菜時會分開一人一張單,用自己的信用卡埋單;現在流行過數,由一人埋單,其他人即時用手機作電子支付Quick Pay對方,方便又快捷又環保。吃飯,由誰來埋單就很容易解決;但有些單卻不那麼容易埋!

最近有朋友突然發現自己患了糖尿病,而且頗嚴重需要打針控制。本來保險包免費每年驗身一次,很多疾病都因此可以預防,可惜這位朋友可能因為年年報告都差不多所以就沒有年年去做體檢。有朋友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都「中了」,但仍然不戒口和做運動,每天只靠吃藥來控制病情。這位朋友怕COVID-19,非常謹慎,人多的地方總不去;其實中了三高會否比中了COVID-19更危險更值得戒備?

去年聖誕節和朋友參加遊輪旅遊,大家都盡情吃喝,由早吃到晚,不亦樂乎。雖然這樣,我們仍然堅持做gym的習慣,只要不是「上岸天」,留在遊輪的日子都會去頂樓做gym,一則幫助消化,二則鍛鍊身體。同時,我們也向朋友介紹頂樓健身室的設施,鼓勵他們一起去運動,可惜沒有一個人對做運動有興趣!他們當中不乏三高或BMI超標者,而且平日也沒有運動習慣,也沒想過為自己的健康行多一步。

在疫情期間我們開始有了去戶外公園免費做gym的習慣,後來為了有更好的鍛鍊儀器,我們就索性「入會」,keep住每星期最少做一次gym。其實,據我們觀察,健身室內也有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呢!

此外,有保險公司為了減低驚人的醫療開支,與相關機構合作推出了免費網上物理治療運動計劃(digital clinic for joint and muscle pain),[1] 我們也報名參加了,他們會免費送來地蓆、張力帶和感應儀,只要在家戴上感應儀跟著手機的App一起練習就可以了,每天只需花40分鐘便可以完成頸和背部的運動,還有專人跟進練習成果。此外,還有網上減肥計劃(digital weight loss program),[2] 歡迎BMI超過25的人士免費參加。

有公司也為了減低龐大的醫療開支便把全年的所有有薪病假、年假、事假等等全部合併,讓員工可以自由運用。換句話說,員工可以把應有而未享用的病假變成了自己的假期;請病假愈少自己的假期就愈多。有公司在單位內設置標準健身室和浴室,鼓勵員工於工餘時間做運動,亦有公司與坊間健身會合作,員工可以以特惠價做gym。以上種種,目的是希望員工健康些、省些保險開支,達到雙贏。

除了有規律的運動外,幾年前有一位已「登六」的朋友這樣忠告:若果發現身體有甚麼不妥,不要拖延,要馬上諮詢家庭醫生。我和家人一向諱疾忌醫,當時不明白,現在也開始逼自己真誠面對身體各方面的問題,積極求醫。

我們也認識一些年青人,他們也非常注重運動,除了自己鍛鍊外,還相約做gym、相約視像(雖有地域限制但仍可在家一起各自做運動)、相約習武(打空手道)、相約行山……其實適當的運動除了保健之外,還可以讓運動的人心境年青、身心開朗、抗衰老抗抑鬱、增加活力……好處多不勝數。最近有兩位在加拿大的朋友都不約而同向我介紹了同一個在家走步的運動視頻,每天只需花20分鐘跟著影片做就相當於走了一里路。[3] 若嫌走步太辛苦,不妨考慮在家「踏櫈仔」,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帶氧運動,只需一張紅A膠櫈仔,踏上踏落像行樓梯一樣,方便簡單易達成。當然,人們可因此而失去了落雨不能做戶外運動的藉口,但對於不願做運動的人來說,他們還有更多更好的「理由」。那麼,怎樣可以鼓勵到人們「自己身體自己救」?怎樣可以鼓勵到人們積極承擔「管理自己的健康」而將來不用別人來收拾「殘局」?也許21天建立習慣的法則會對大家有幫助。[4] 另外,亦有研究指人們最快是18天,平均是66天便可以建立新習慣。[5]

大約五年前開始,我和丈夫意識到年紀不輕了,百病將會纏身。為了自己的配偶、為了女兒、為了家人,我們下了決心建立有規律的做運動習慣(不再是得閒才做)。聽了很多朋友要承擔其親友巨額的醫療費用後,心想:假如我們自己也無能力全數負擔的話,就只好叫我們摯愛的女兒來埋單?我們會否因此而製造了跨代貧窮?況且,我們在婚姻盟誓時豈不是說要與對方白頭偕老、守護對方直到地老天荒?我們不單要向配偶忠誠,守護自己的身體不獻給第三者,同時也要向配偶負責守護自己的健康不獻給病魔,盡力一起活到最後,縮減令對方再度單身的日子。

去年聖誕節在遊輪時,我們特意掛了一隻聖誕襪掛在房門外(通常是兒童或青少年人才會這樣做)。結果收獲不錯,有旅客給我們糖果和玩具,還收了一份一生中最特別的聖誕禮物──避孕套一個。看來這位送出禮物的旅客在鼓勵人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免得「攪出人命」後,要麻煩家人或社會來埋單。其實努力守護自己的健康,也是一種負責任的人生態度,避免日後由家人替我們埋單,支付各項醫療費用。


[1] “Your digital clinic for joint and muscle care,” Hinge Health, accessed May 24, 2023, https://www.hingehealth.com. 有關這個計劃的介紹:“The Hinge Health app has everything you need. Get your exercises, reach out to your care team, and learn about your condition. Our physical therapists demonstrate your exercises and suggest modifications as needed, so you can exercise with ease. The Hinge Health app helps you set goals, stay on track, and celebrate all your wins, big and small. Our digital clinic for joint and muscle pain gets people moving and keeps them moving to reduce unnecessary surgeries and opioid use.”

[2] “Wondr Health Expect It,” wondr health, accessed May 24, 2023, https://wondrhealth.com. 有關計劃的介紹: “It is a digital behavioral change program that teaches skills to help you create a healthy relationship with food, sleep better, lower stress, and improve your overall quality of life—without counting calories or giving up the foods you love. Each week, you'll learn science-based skills through on-demand video lessons taught by expert clinicians, coaches, and chefs. Watch or listen on any device when it’s convenient for you. ”

[3] Walk at Home,“1 Mile Walk | Walk at Home,” YouTube,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7, 2020, https://m.youtube.com/watch?v=iok-dkEfNtg&feature=youtu.be.

[4] Lakshmi Jaismha,“21 Days Habit Theory – The Truth You Need to Know,” Healthy Stripe, last modified February 26, 2023, https://healthystripe.com/blog/21-days-habit-theory.

[5] Phillippa Lally et al., “How are habits formed: Modelling habit formation in the real world,” Wiley Online Library, last modified July 16, 200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ejsp.674.

相關文章

承載美好回憶之地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嫁到台灣,現居台灣並在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在台灣宣道會作義務傳道,主要協助教會和宣道差會開荒植堂及服侍在台港人。
07/06/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台灣

筆者與丈夫在台灣觀看了新海誠的《鈴芽之旅》。故事內容令人深思,在此,筆者不想劇透,建議大家自行觀看。然而,在故事的中不斷地重複出現這樣的情節:當廢墟漸漸被人遺忘時,便會導致「蚯蚓」的出現引發地震。或許,作者有意帶領觀眾反省:土地承載著人們很多美好的情感、承載著數代人美好的共同記憶,當這些廢墟漸漸被人遺忘,災難便會發生,因此關門師便要懷抱敬意,去想像曾經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們,在感受到他們的情感以後,關門的鑰匙孔才會出現,並且在關門以後,要誠心的將土地歸回給當地的產土神(鎖門)。當中的「門」是帶領人和蚯蚓進出常世(逝世者才能抵達的國度)與現世(現在人類過著正常生活的國度)的地方,寧靜擁有美麗星空的常世對比著繁華忙碌有美好生活的現世。筆者在此思想的是我們的心真正想看見的是常世的寧靜?還是現世的繁華?我們的心想看見的是承載著美好情感和回憶的廢墟?還是日新月異充滿挑戰的都市生活?我們的心是想在教會中看見的是充滿著事工、講求人數多、奉獻多的教會?還是被神的真道真理所充滿,與主同背十字架、樂意走進人心的廢墟、追求信仰成長的Micro Church呢?

這讓筆者想到一段《聖經》的經文,記載在約翰福音十一章1至45節,論說到拉撒路復活的事,這正正讓我們反思:在變幻人生的困苦中,甚麼才是不變的,我們最終要看見的是甚麼?這段經文中出現得最多的字眼是「看見」,每次出現「看見」都是與一件事情有關。

第一個「看見」在十一章31節:「那些到家裡安慰馬利亞的猶太人『看見』她急忙起身出去,就跟著她,以為她要到墳墓去哭。」(《現代中文譯本》,下同)猶太人看見馬利亞匆忙出去,以為她是要去墳墓哭。

第二個「看見」在十一章32節:「馬利亞來到耶穌那裡,一『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啊,要是你在這裡,我的弟弟就不會死!』」 馬利亞看見耶穌就有悲傷的情緒出來了。

第三個「看見」在十一章33節:「耶穌『看見』馬利亞哭,也『看見』跟她一起來的猶太人在哭,心裡非常悲傷,深深地激動」猶太人以為馬利亞去墳墓哭,實際是找耶穌哭訴,她哭、猶太人也哭,這些耶穌都看見了。

第四個「看見」在十一章34節:「就問他們:『你們把他葬在哪裡?』他們回答:「主啊,請來『看』。」耶穌看見眾人哭,接著在十一章35節:「耶穌哭了」。「耶穌哭了」這裡也是全本《聖經》最短的一節經文。耶穌為甚麼要哭?祂有行神蹟奇事的能力,也有一句話就能叫死人復活的力量,一切都在主的掌握之中。祂可以叫拉撒路立刻起死回生,祂根本不用哭,那經文要告訴我們的是甚麼?猶太人的看見與馬利亞的看見,與耶穌的看見有甚麼不同呢?

在人的常態,看見生離死別、看見人生又大又難的困難,哭泣害怕一點也不出奇。可是耶穌流淚是因為「看見」他們哭。我們或許時常會覺得神祢為甚麼不立刻出手,總會覺得神沒有看見我們的苦情,以為看見神的幫助、看見神的出手才能經歷神對我們的愛。如果耶穌真的按著我們期待的方式出手,那就是我們命令耶穌,我們才是主,也只會突顯祂能行神蹟奇事,祂是有大能力的神而已,而不會突顯神主權性的作為,更不會突顯祂的愛。衪表達愛的方式是為我們釘在十字架,這是體恤我們的痛苦,與軟弱的人同行。神是甘願與我們同受患難,背負我們的困難,與我們一同渡過最艱難的時刻,神是在受苦中與我們同行。因為神不是在大自然的榮耀中啟示自己;而是在十字架的軟弱中啟示自己。耶穌基督以公義代替不公義的,祂本來不需要受苦受死;但是祂願意為世人付上自己的生命。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描述的「受苦僕人」與耶穌基督主動的為人的罪代贖犧牲,成為我們面對苦難的時候的一種激勵。

我們看見了嗎?

耶穌的哭是因為看見我們內心的哭泣,儘管我們對很多事情很不明白,現實環境似乎沒有出路,我們又不能掌握一切突如其來事情的發生,面對這些看得見的不確定,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有神的愛和神的同行,因此我們不會孤單、我們不會跌倒、不會絕望,因為我們「看見」那「看不見」的神已為我們受苦,祂勝過世界一切的苦難和困難。當我們覺得受到很不公平的對待、或者面對個人突如其來的重病、家人朋友離世的痛苦,我們可以默想耶穌基督的十字架。這是看不見的「信心、盼望、愛」。最後,約翰福音十一章40節中,耶穌問馬利亞:「我不是對你說過,你信就會看見上帝的榮耀嗎?」

那我們呢?我們看見的是甚麼呢?是事物困難的表相?還是那讓我們有信望愛的主呢?筆者在此想引用希伯來書十二章1至4節作為對大家的勸慰:

「既然我們有這麼多見證人,像雲彩一樣圍繞著我們,就應該排除一切的障礙和跟我們糾纏不休的罪,堅忍地奔跑我們前面的路程。我們要注視耶穌,因為他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他不在十字架前退縮;相反地,為了那等待著他的喜樂,他不把死在十字架上的羞辱當作一回事。現在他已經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想一想他的經歷。他怎樣忍受罪人的憎恨!所以你們不要灰心喪志。你們跟罪惡鬥爭,還沒有抵抗到流血的地步。」

沒有為他人著想是中國人的劣根性嗎?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01/06/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最近一位YouTuber廣播了一連六輯關於中國人劣根性的系列,名為「為甚麼中國人愛……」,他先後討論了中國人不同的詬病,例如侵權抄襲、文化自大、虛偽、泛道德主義、缺乏常識。具體的例子包括了在公眾地方播放吵耳的音樂,別人干涉時反而痛罵人家,通常反駁的藉口是:「巴士上沒有標示不可以大聲播放音樂!」那位YouTuber 說,這是為他人著想的基本原則,但那些中國人完全沒有這點常識。

筆者認為,播放震耳欲聾的音響並不是在中國人社群裡面特別嚴重,筆者在美國生活了很多年,亦曾經到世界各地旅遊或者公幹,我經驗過無數次類似的情況,在那些人的字典裡面並沒有「面斥不雅」這四個字。

因為我沒有數據,所以難以判斷這種行為在哪一個文化當中比較氾濫,不過,通過比較音響箱(Boombox)與隨身聽(Walkman),便可以一窺美日文化的分別。音響箱是一種便攜式音響系統,通常配備了收音機、盒式磁帶、強勁的揚聲器。音響箱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荷蘭飛利浦1966年的設計,但真正大規模地進入市場的音響箱,是源於1975年由美國沃爾夫兄弟公司(Woelfel Brothers)開發的產品,所謂便攜式其實並不方便,一部典型的便攜式音響箱有如半個橙箱般大小,平均重量約有十磅,但更加要命的是,這種音響器材輸出的聲量很大,1980年代,很多美國人喜歡攜帶音響箱上街聽音樂,令人不勝其煩。四年之後,亦即是1979年,日本新力公司發明了隨身聽,其體積好像一部傻瓜相機般,平均重量只有480公克,更加重要的是,隨身聽並沒有揚聲器,用戶必須使用耳筒,如是者便不會滋擾他人。從音響器材的設計來看,你便可以知道日本人比美國人更具社群意識。 

美國人的自由意識已經是無限膨脹,每一次筆者忍無可忍而向發出噪音的人提出勸喻或者指責時,都會遭受對方反嗆。其實,播放音樂並不是問題,很多商場、餐廳都會播放輕柔的音樂,問題是通常那些人會將聲浪提高到極點。公共衛生學家大衛‧韋爾奇(David Welch)及其團隊曾經研究為甚麼有些人喜歡高聲浪的音樂,他們指出:高聲浪的音樂能夠引起積極的情緒狀態,這種音樂令他們感到熱情、樂觀、充滿活力,而且可以推展行動,例如在體育鍛鍊或者跳舞時,大聲的音樂令行動更加有節奏。

然而,為甚麼那些人不在自己家中的密室或者是渺無人煙的荒山野嶺享受熱情澎湃的音樂呢?為甚麼一定要騷擾他人而導致跟人吵架呢?例如很多司機喜歡將車子裡面的音響調校至震耳欲聾的程度,並且拉低車窗,為甚麼他們不採用藍牙或者關閉車窗呢?十幾年前,佛羅里達州提議一項法律,禁止司機在車內播放嘈吵的音樂,若果其聲量在25英尺外也可以聽到,司機將會被票控。但包括民主黨等反對者認為這項法律違反憲法,干犯人身自由,經過反覆辯論,終於這項法律在去年通過,違規者將會被罰款114美元。

喜歡聽響亮音樂的自由不應該侵犯別人享受寧靜的自由,這應該是常識。也許,這已經不再純粹是自由或者權利的問題。英國神經科學家哈里‧維切爾(Harry Witchel) 認為這現象是關乎「 佔地盤」(making social territory), 對於年輕人來說,其音響所及的地方就是屬於他們擁有的空間,這種行動並不算是「反社會」(anti-social)。 似乎維切爾並不認為這種行為有甚麼邪惡的動機,這無非是年青人希望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社群的環境。 

但筆者的看法卻比較悲觀,我認為這是關乎到「權力動態」(Power dynamics),以司機打開窗播放地震式音樂為例,如果只是為了製造一個屬於自己群體的環境,那麼車廂裡面已經是他們的天地,那為甚麼還要將音樂投射到車子以外呢?而且,車輛一直開動著,難道司機和他的同伴想囊括車子駛過的所有地方都成為自己地盤嗎?美國很多州都沒有上述佛羅里達州的禁制令,說穿了,吵吵鬧鬧到令你心緒不寧又怎麼樣?人們莫奈其何!他們通過了音響去壓到所有人! 

現在再回頭說便攜式音響盒子,如果純粹從方便去欣賞音樂的角度來看,理性的人會選擇攜帶一個輕盈的隨身聽,而不會在肩頭上托著一個笨重的音響箱。但這已經不再是關乎欣賞音樂的自由,托著龐大的音響箱可以表現自己,可以受人矚目,而且可以用聲浪的氣勢去蓋過身邊的人。

一些心理學研究指出:喜歡聽搖滾樂和重金屬(Rock and heavy meta) 這類吵耳音樂的人 比較內向,而且缺乏自尊。由此而推論,他們可能就是利用在公共場所製造噪音來得到一切受自己控制的良好感覺,從而穩固自尊心。

權力慾是普遍人性,而不是中國人特別嚴重的劣根性。

鄉音 留情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7/05/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個人臉書(facebook, fb)賬戶不經不覺已開啟了15年。首數年,只是用作登記一些網絡小遊戲,給當時還年幼的女兒們消遣一下。到2011年才開始發帖留言,與友人分享一下生活逸趣及相片。每帖子的讚好(like)或回應,一般都不超過二、三十。較多的回應大概是在修讀神學期間,在分享一些「學不來」的希伯來文及希臘文、做作業或撰寫專文所遇到的困難及發現時,會引來同學們一些共鳴和認同,叫點擊偶然提升至四十多。

這兩年來,筆者已不多帖文。在疫症封城下,簡單日常,fb上已看不到朋友們吃喝玩樂的相片,亦鮮見友人嘻笑怒罵、豪情壯語的留言。當然,亦有不少朋友因私穩關係,已退出社交媒體,導致臉書的可觀性驟然大減。

早陣子,在臉書放上了一張與愛妻及女兒在教會一起事奉的照片,附上一小段文字,竟然突破了一百人的回應,這是十多年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當然,對於一些擁有成千上萬的facebook friends的人來說,過百點擊只是常態,但我這「慎交朋友」的臉書使用者,過百的like已足以令我稱奇。

那次的留言是這樣的:

上一次用廣東話(不用翻譯)講道,原來已是2021年12月。

在台灣用廣東話,感恩
在英國用廣東話,感恩

一張相片附上幾句簡單不過的文字,何以引來多人的注目呢?

是因為一家人的合照?是有機會在教會講道?是先後居於台灣、英國?還是能說廣東話?或許是各種的因素加起來所致,更有可能是朋友們對「廣東話」的留意及敏感。

語言承載著我們的思想、文化及歷史,更是人與人之間聯繫有效的工具之一。仍記得在台灣,有一次參與香港人的活動。其中一位新認識的女士,在她分享來台灣個多月的經歷時,竟然感觸流淚。她被觸動,並不是在台灣有甚麼奇遇,而是當刻她可以暢所欲言地用廣東話與人分享。在陌生的地方,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跟別人交談,實在是叫人雀躍莫名。同樣的情況在英國也是類似,當在街道上聽到廣東話時,回頭對望,彼此報以一個微笑,人就自然不過地攀談起來。閒聊一下生活,甚或交換聯絡方法,再約詳談。

我們一直不懂得珍惜,可以聽可以說廣東話,只視之為習以為常,平凡不過的必然。但當身處異邦,能聽能講自己的鄉音,才發現「平常」的可貴。在中國十多憶人口當中,只有偏遠南方一角的數十萬人,能以廣東話承傳著這份獨特的文化。以一種方言來說,算是一個奇蹟。

台灣在2017年落實《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1] 旨在保存漸已流失的原住民族語。但要知道族語流失的主因,是來自政權統治的因素。先是在日治年代,日本人在台灣推行「改姓名運動」,並禁止學校以漢文教學,為的是去除漢人色彩。[2] 隨後,國民政府執政,推行「國語政策」不僅是去日本化,更是一種對原住民、外省人的鉗制、統治的手段。把國語與方言的不同,推演為「文明」與「野蠻」的對立。[3] 筆者曾與一些台灣人交流,他們也憶及年幼時在校園內,是嚴禁用國語以外的方言交談。每當錯說一句族語或方言,同學便會被罰款作為懲戒。今天台灣對族語文化的保育,亦可算是對昔日強權政策下失誤的一種補償。廣東話無疑是地處一隅的方言,繁體字更是主流中的異類。當有一天「煲」變作為「鍋子」,就不會有「煲仔飯」、「豆腐火腩煲」、「茶煲」等字詞。

「你哋幾時返嚟呀?」來自遠方家人朋友的留言,真的會叫人觸動得落下淚來。


[1] 〈重要政策:落實《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推動原住民族語言復振〉,行政院,2018年11月2日,網站: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837f18e3-5016-42fd-a276-8b469253744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16日)。

[2] 蔡錦堂:〈皇民化運動〉,臺灣大百科全書,2009年9月24日,網站: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803(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16日)。

[3] 〈國語政策〉,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22年12月1日,網站: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8%AA%9E%E6%94%BF%E7%AD%96(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16日)。

在失敗中再次遇見神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嫁到台灣,現居台灣並在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在台灣宣道會作義務傳道,主要協助教會和宣道差會開荒植堂及服侍在台港人。
11/05/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台灣

筆者在台灣房子的租約4月底就會完結,因此,需要重新再找房子搬家。眼看搬遷的時間已迫在眉睫,理所當然要做的就是找房子解決住屋問題。可是,在找房子的過程中卻困難重重,更遇上很多不愉快的經歷。

一開始的時候,筆者丈夫一個同事的親戚在3月底時,說有房子可以租給我們,房租的價錢也談好了,房子也去看過了,本以為一切安定可以等簽租約,平平安安地搬家,我們也認定是神的預備和帶領,怎知道在4月的頭一天屋主才告訴我們:他們要自住,因此,不租給我們。這樣的訊息令筆者一家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立刻在租屋網找房子,也將此事交託給神。接著,我們就透過網站找到一間房子,看了房子又付了按金,原以為可以簽租約並租到房子,房子的周邊環境很不錯,租金也比之前的便宜,我們甚覺神原來對我們有更好的安排,但在第二個星期,就收到仲介的電話說我們不符合租房的資格,屋主不能租給我們,結果又不能順利租到房子。那時,我們再禱告神,說:神不想我們住在這裡,應該是有祂的旨意,我們不用擔心,要繼續依靠神。然後,我們又在網站看了一個房子,看房子的時候,房東都說十分喜歡我們,想把房子租給我們,我們又甚感這裡的環境和生活機能比之前的更好,應該是神應許的迦南美地了,到了晚上,房東打電話給我們說:不好意思!房子已經租給別人了,結果是再一次的失望。

筆者在此時想起一首的古詩:《左傳.莊公十年》裡面有一句話是這樣:「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是:「打仗是憑著一股勇氣,第一通鼓響時,士兵的勇氣最旺盛,第二通鼓響,士氣就會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響,應戰的勇氣就已經消失殆盡了!」當筆者一家經歷了三次不愉快的租房子經歷後,一家都甚感疲乏、挫敗和氣餒,好像打仗失去勇氣的士兵一樣,對找房子的耐性和信心已消失殆盡。來來回回的看房、租房失敗的經歷令筆者在想:「神啊!究竟怎樣才能租到房子呢?還要等多久?我們很快就要退房了,難道我們要睡公園嗎?」很多很多的疑問,說穿了,就是心裡感到不滿,然後就訴諸於神,對神埋怨。

很多時,神的子民也會毫不忌諱向神訴説心中的不滿,這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能夠坦率地向神表明心中的訴求,正如詩篇中的哀歌,詩人也直接向神申訴説:「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我的神啊,我白日呼求,你不應允,夜間呼求,並不住聲。」(詩二十二1-2)先知中也有不少人也曾毫不掩飾地向神埋怨。

約伯是其中一個在受苦中向上帝申訴的人,縱然他在極痛苦當中,他仍然堅持觸摸上帝的心,聽神的聲音,希望透過所受的痛苦更深地認識上帝。約伯是一個義人,他身受無妄之災,在極深的痛苦中求上帝負責,他對上帝説:「我素來安逸,他折斷我,掐住我的頸項,把我摔碎,又立我為他的箭靶子。他的弓箭手四面圍繞我;他破裂我的肺腑,並不留情,把我的膽傾倒在地上,將我破裂又破裂,如同勇士向我直闖。我縫麻布在我皮膚上,把我的角放在塵土中。我的臉因哭泣發紫,在我的眼皮上有死蔭。我的手中卻無強暴;我的祈禱也是清潔。」(伯十六12-17)約伯對上帝的埋怨申訴,坦誠無懼,從中也看到他對上帝的信任。何解?

約伯要上帝對這些事負責,展示上帝應該是掌管一切、掌管歷史、進入歷史和介入歷史的主,並且理應有絕對能力制止這些事情發生,以上帝公義公平的本質處事,上帝不是慈愛的嗎?理應絕對不會坐視不理。約伯他問神:「全能者既定期罰惡,為何不使認識他的人看見那日子呢?」(伯二十四1)那麼他的疑惑究竟是:他誤解了上帝的能力和本性?還是上帝有更深的奧秘他未能參透的呢?

這樣的問題同樣提醒筆者,回應生活上的挫折和難題必須抗拒任何公式的答案,更加不可以將挫折困難訴諸是神的作為。上帝當然可以有其主權性的作為,但也不能簡單地訴說困難挫折就是上帝化妝的祝福,並以上述種種來解釋困難和挫折。約伯他拒絕三位友人的安慰,寧願在苦難的黑暗中質問上帝,忍受上帝的沉默。約伯真正的虔誠是深信上帝定必有其作為和道理,有測不透的時候。約伯並不以神為愚妄是因為他深信一切在人看為不合理的事中有著神的測不透的理由,這就是上帝的超越和能夠讓我們有風聞有祢的信仰層次,進到能夠真是親眼看見神的境界。

人要在困難挫折中省察自己的有限,也要自知無知和要謙卑,當然更要勇敢地向神坦承自己的軟弱,從而更謙卑地跟從主的腳蹤行。[1]


[1] 在神的帶領下,筆者一家最終都順利搬家了。

博物館應否迴避爭議?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04/05/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最近筆者一口氣參觀了八間香港博覽館,包括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北角油街、藝術館、歷史博物館、科學館、文化館、海防博物館。每間博物館都各有特色,令人目不暇給。不過,文人總喜歡在雞蛋裡挑骨頭,否則我又怎會找到那麼多寫作題材呢?

香港歷史博物館正在舉辦一個專題展覽,主題是:「經典再現── 香港故事精華展」, 由於香港歷史博物館正在更新常設展覽,故此策展人將展品的精華抽取出來,濃縮在這次屬於過渡期的展覽中。這個展覽介紹了香港的通俗娛樂文化,包括了深入民心的漫畫, 列舉的例子是:《老夫子》、《十三點》、《兒童樂園》。 不過,令我感到納悶的是,從前風靡萬千讀者的《龍虎門》、《中華英雄》、《風雲》、《李小龍》等等卻隻字不提。坦白說,《兒童樂園》的影響力遠遠不及《龍虎門》與《風雲》,《兒童樂園》在全盛時期的銷量頂多是六萬冊,而《龍虎門》在頂峰時每週的銷量高達12萬至14萬本之間,據說《風雲》的銷量更突破20萬本。

我很難想像,若果在美國有類似的展覽,博物館會完全抹去DC的超人、神奇女俠、蝙蝠俠、閃電俠……還有漫威的美國隊長、鋼鐵俠、雷神、黑寡婦……。我不知道這是策展人無意的遺漏,還是有意的排除。如果是後者的話,這是否基於道德因素呢?在幾十年前,《龍虎門》、《中華英雄》、《李小龍》 這些「打打殺殺」的連環圖頗受非議,雖然撰寫《李小龍》的上官小寶強調他通過漫畫去宣揚中國傳統俠義精神,但是一些論者批評在黃玉郎的《龍虎門》裡面,主角王小虎、王小龍等人都是黑社會,《龍虎門》起初的名字是《小流氓》,這些連環圖畫所宣揚的所謂儆惡鋤奸就是以暴易暴。

在數碼科技還未面世之前,出版的工序包括了將原稿拍攝成膠片,筆者的父母以前從事製版印刷,上述那些「打打殺殺」的連環圖都是在我父母親的廠房影菲林的,所以在那些公仔書還未出版前,我已經有機會先睹為快。

平心而論,我並不覺得那些漫畫有嚴重的道德問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那些定格漫畫的所謂暴力,對讀者的影響遠遠不及有聲有色的武打電影。至於所謂以暴易暴、忠奸難辨,這種批評亦可以應用在金庸小說上,在《天龍八部》裡面,丐幫幫主喬峰應該是一個正派角色, 然而,於聚賢莊一戰中,喬峰為了營救阿朱而屠殺了百幾人,這樣美化、 英雄化喬峰的濫殺行為,比起《龍虎門》 豈非更加意識不良嗎?

此外,香港文化博物館正在展出「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這個展覽提及了張國榮生前演出的多部電影,包括了《胭脂扣》、《阿飛正傳》、《霸王別姬》、《倩女幽魂》、《白髮魔女傳》、《東邪西毒》 等等,有趣的是,這個展覽完全沒有提及一部頗有爭議性的電影:《烈火青春》。《烈火青春》在1982年上映,除了張國榮,另外三位主角是湯鎮業、葉童、夏文汐,該片榮獲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九項提名,並於2005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票選為「最佳華語片一百部」之一。這齣電影講述四名年青人被捲入日本赤軍派的 行動,電影的其中一幕是關於湯鎮業與夏文汐在電車上發生性行為,片中還有赤軍派以殘酷手段劏人,本來這部電影在上映前已經通過了電影審查,但上映之後教育界強烈抗議,於是當時的布政司下令停映,並且發回重檢,最終片商刪剪了受到抗議的性愛及暴力鏡頭,《烈火青春》才可以獲准公映,但起初民風比較保守的台灣仍然拒絕上映這齣電影。我不知道策展人沒有提及這部電影,是否同樣地基於道德因素及其爭議性。

也許我真的想多了,也許這只不過是兩所博物館掛一漏萬。無論如何,如果我是香港歷史博物館或者文化博物館的策展人,我會將具有爭議性的東西列入展品中,因為我相信博物館應該是傳播全面知識和引發思辨的渠道。

後記:隨後一位朋友告訴我,香港電影資料館正在舉辦一個名為「圖影風姿──香港電影與漫畫」的展覽,這是一個小型展覽,但內容豐富, 我在展館停留了一個半小時。當中展示的漫畫包括了《王先生》、《烏龍王》、《老夫子》、《財叔》、《古惑仔》、《龍虎門》、《中華英雄》、《風雲》、《頭文字D》、《孔雀王》、《力王》、《城市獵人》……, 這個展覽沒有迴避,具有爭議性的動漫電影, 例如《古惑仔》 講述黑社會,《力王》 充滿血腥暴力。

夜闌人靜,有誰共鳴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27/04/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法國

沒想到香港人如此長久懷念藝人張國榮,我特別印象深刻他的一首歌《有誰共鳴》:

「抬頭望星空一片靜
我獨行 夜雨漸停
無言是此刻的冷靜
笑問誰 肝膽照應

風急風也清 告知變幻是無定
未明是我苦笑卻未停
不信命 只信雙手去苦拼
矛盾是無力去暫停
可會知 我心裡睏倦滿腔
夜闌靜 問有誰共鳴

從前是天真不冷靜
愛自由 或會忘形
明白是得失總有定
去或留 輕鬆對應

孤單中顫抖 可知我實在難受
問誰願意失去了自由
想退後 心裡知足我擁有
前去亦全力去尋求
風也清 晚空中我問句星
夜闌靜 問有誰共鳴」

每年4月1日前後,總會因各方人士的緣故而聽到這首歌,而這幾年聽的時候總是特別傷感。今年宣教期間再聽這首歌,更是共鳴!尤其是多個星期五晚上從查經聚會的地方獨自回家,途中望著漆黑一片的星空,深夜十一點的寂靜路上,哼著:「夜闌靜,問有誰共鳴……」在看到或想到世上許多人為了信仰、真理或自由,孤獨地面對苦難,便會唱此歌以抒發感受。

4月5日見到短宣隊用僅有的假期從香港和蘇格蘭來探訪我們圖盧茲華人,他們既要承擔昂貴的機票,又要經過二、三十小時披星戴月的旅程,又為我帶來一些渴望已久的東西,實在令人感動。當我們見到熟識的面孔,用自己熟悉的語言,談到熟識的人和事,這場面是多麼溫馨!濃情厚意,叫我和師母感恩無限。他們像苦路十四站中那位韋羅尼迦女士,她樂意為有困難的人施以援手,而短宣隊的弟兄姊妹則用手巾為在「林中路」上的我拭抹面上的汗。

人間地獄有時是人自己造成的,那麼溫情亦可以使地獄變天堂,即使是一瞬間。但是誰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肯去締造?不論是天倫之情或是其他人倫之情,上主在不斷感召人去為別人,貢獻自己,燃點生命。

在受難節中我的回應是一首很喜歡的聖詩《燃盡我生命》:

「你是否看見有人在空虛中嘆息,無奈絕望中感哀傷失落,
你是否聽見弟兄安逸中的笑聲,甘願在蹉跎歲月渡此生,

主啊,我願意燃盡我生命,無論到哪一方,為你傳揚,
主啊,我願意燃盡我生命,為基督作見證,終生不移。

你是否嘗過傳道者的孤單寂寞,奮力去救人,不為己留甚麼,
你這蒙主愛拯救施恩典的一人,是否今願意,隨主獻一生?

主啊,我願意燃盡我生命,無論到哪一方,為你傳揚,
主啊,我願意燃盡我生命,為基督作見證,終生不移。」

宣教不在乎有沒有我,我應該在乎我有沒有宣教,我對上主的呼召有沒有共鳴?有沒有常在十架下反省並回應主?願否燃盡自己,還是我是否在蹉跎歲月?也許我不必那麼認真,給自己很大壓力,但真正的問題是我有否因著主復活,得著生命?這生命的本質和本能是甚麼,我就做甚麼。但我仍然需要主施恩憐憫,幫助我回應到、做到主的呼召和差遣。請為我禱告。

請為短宣隊禱告,求主保守他們身體心靈的健康和力量,賜他們宣教的心志,在圖盧茲還有數天的事奉及生活,盼望他們回港後仍然持守宣教心志,使他們的短宣,激活他們那復活主所賜的生命,並燃盡主賜的生命。

遠.近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8/04/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離開香港四年多,似乎是愈走愈遠。

去年在台灣,曾兩度買了機票,訂下防疫旅館,期盼回港與家人、朋友相聚。無奈,一次因香港疫情爆發,另一次因女兒核酸檢測(PCR)「呈陽」,最終未能成行。

回家難,瞬間卻身處異鄉地;
離家遠,刹那可與人更走近。

離開台灣前,有「俠女」仗義,將她預備給自己「逃難」買機票的備用錢,贈予我們作盤纏;感激昔日的同窗,今天的同道,與他的一家,不只一次、兩次、三次的餞行,更騰出家中空間給我們寄存未能帶走的物資及書籍;更可貴的是,遇上了惺惺相惜的台灣牧師,他與筆者年紀相若,在艱難的時刻與筆者同行、同哭,弟兄情重,突然的分離更感相逢恨晚;還有眾多的新知相識,教會小組的弟兄姐妹,同行團契的好友同伴,都叫我們一家感受到上帝濃濃厚愛。相距遠了,心仍是近。

來到面積比香港大二百多倍的英國,竟然更容易聯繫上昔日,幾近失去聯絡的舊友。

「你們也來了英國?」
「你住在哪裡?」
「很近,駕車也不用兩個小時。」
「找天見見面,或通個電話吧。」
「你去那裡那裡時,記緊要順道來我這裡,飲杯咖啡,聊聊天。」

遠、近是相對的。由柴灣駕車或乘坐公車到天水圍,不用兩小時,但感覺卻像海角天涯般遙遠。由曼徹斯特到倫敦,坐火車或開車要四個多小時,友人卻說「我們同在英國,找天見見面。」地域似乎並不是界定遠或近的關鍵,而是人心是否願與別人聯繋。

生活在香港這繁囂的大都市,朋友、家人雖近在咫尺,但忙碌(或故作忙碌)的生活形態,叫人不大願意彼此走近。在街上、公車上、或在升降機內,目光緊盯在手機上的畫面,再配上頂級隔音、抗噪的耳機,打造出一個與世隔絕的流動私人空間。似乎在迴避一張張看似認識,卻又陌生的面孔,甚或是迴避著自己心靈內的聲音。不願聆聽,不想接觸,沒有給予自己思想沉澱的空間,那有自省、回應、行動的可能。

「忙」(或扮忙)充塞著每分每秒,就是令自己不能「閒」下來。「閒」似乎只能配上「閒人」、「閒懶」、「遊手好閒」等標籤。靜不下,停不了,何以享受個人的悠閒、閒適、閒暇,更遑論擠出閒情與友人閒聊!

英文字close亦頗有意思。親密摯友稱為close friend;當你討厭別人太貼近自己,你會說:I hate people standing too close to me;當東西完全緊貼,或不能讓人或事再進入的時候,close就是關閉、封閉的意思。似乎真正的親密,是需要給雙方一點點距離;當環境太狹小或心靈太受壓,便容不下別的聲音,人乾脆就把自己關閉起來。

外國的月亮並沒有份外圓,地方卻肯定比香港大,生活節奏也相對慢。地大令人心廣,我們亦有較多時間、空間聆聽自己的內心,細察自己的需要。但願在這空間的移動,我們可以發現:與家人、朋友、鄰舍、甚或他者的關係,遠比費煞思量、竭盡心力所賺取得來的錢財、地位、名譽更為重要及寶貴。

朋友,衷心謝謝你的留言對話、來電、視像通話、相約見面,甚或是開車數小時,移駕到訪詳談。真的,不管在英國、台灣、香港,「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就會再見。」[1]


[1] RubberBand歌曲《Ciao》的歌詞,RubberBand:〈RubberBand - Ciao MV〉,YouTube,2021年6月18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jJmMDyjv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17日)。

 

風雲上的夕陽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13/04/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法國

在圖盧茲常刮起強風,現在冷天真是感到風蕭蕭兮易水寒。我在黃昏默觀,看著日影西斜,雲隨風舞,變化萬千,夕陽餘暉下思念我親愛的姑姐,她近日忽然在沉睡中離世了。在黯然神傷之餘,再勾起自己爸媽離世的傷口,有數天墮入失落的情緒中。正如一位弟兄的安慰,我們已離世的親人雖然現在只能活在我們的懷念中,但他們許多榜樣是會持續的活在我們一輩子的生命中。

姑姐是上帝給我在世生活的天使。記得年少時,姑姐看到我家窮困,常常靜靜地給我家資助,她很有情義,她慷慨但更會考慮到我父親的感受。她常在週末叫我和弟妹到她家住,煮好吃的給我們吃,這種種的親情,使我每次返家都感到捨不得,且暗自垂淚。

她很有憐憫人的心懷,更愛護她在內地多個親人,竭盡所能幫助每一個有需要的親友。但她並不是閒著的,她一人要照顧家中七個男士(她有六個兒子),相夫教子。雖沒有傭工,但家裡十分整潔和有條理。她很聰明好學,從電視中學會做出很多美味的餸菜,照管兒子們也十分妥當,她得到他們的尊重和愛護,並能作家中的調解者。

現在她的兒子皆成家立業,按各人的才能在各方面貢獻社會。她讀書不多,不諳學術,卻活出生命的真理,也成為她丈夫、兒子甚至許多親人的天使。她謙厚坦誠和堅強,是我心中很佩服、敬重和懷念的姑姐。她在移民加拿大後有機會決志信主,如今能安然睡在主懷,叫我稍感安慰。她在加拿大定居後,我實在太少對她盡孝,感謝我在加國的妹妹代為照顧她。

從她的人生,看到她像《聖經》中的以諾,養育兒女,與神同行(創五21-24),生命在一步一腳印中走完。她心靈單純,一生憑良心做事待人,寬容大度,更持家有道,勇於承擔責任,能任勞任怨,縱遇人生憾事,也默然承受,有強大的心靈,她是我的人生裡其中一位值得學習的人,學習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忘實踐上主給我們人生的召命。人生雖常遇風高浪急,但在順應所處的環境中,因著雲上的夕陽,依然可以有絢麗奪目的美景。

今天我們是被拋進一個難以估計的世界,不知道如何計劃未來,常感不知道怎麼辦,決定的對與錯很難評斷,但我們還是有責任去盡力而為,承擔決定,也承擔後果。忠於自己的責任、職責、承諾和使命,任主帶領我們一步一腳印的前進,縱使平凡,也心安理得,可以安然入睡,能在人生旅程中,觀賞沿途風光,也給相遇的人一個微笑和問安,給需要的人一雙扶持的手,給哀傷的人一個安慰的問候,鼓勵不和的人互助諒解,體諒大家在人生中各有難處,化解不必要的矛盾,作鹽和光。

異地生活裡的小確幸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嫁到台灣,現居台灣並在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在台灣宣道會作義務傳道,主要協助教會和宣道差會開荒植堂及服侍在台港人。
04/04/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台灣

來台灣生活了差不多半年,很多時都會感受到台灣人熱情友善的一面。上個月底,筆者感染了新冠肺炎,並有長新冠的後遺症。因為沒有健保,筆者在台看醫生是需要自費(即用非國民的醫療價錢付款看症)。對於筆者來説,雖然不是超級昂貴的費用,不過也算是價格很高。

然而,當筆者每次看完醫生後,醫生知道筆者是自費的時候,總會問一下:「你是香港人啊?你是自費藥費的話,你經濟還可以嗎?要不要只開五天的藥給你?希望你早點康復!」

筆者覺得生病已經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要付上價格很高的醫療費用,更是令筆者有點裹足不前的感受。台灣的人情味在於對人有情,而非只看見物質或金錢的價值。這一點讓筆者在不愉快的經歷中感受到一點喜樂,也是一種小確幸!

這亦令筆者想起《聖經》常常教導我們要時常喜樂,然而世界上很多的事情,包括:生老病死、憂愁和壓力等,都會令我們不能夠常常喜樂。在實際的處境下,基督徒是會有壓力、有憂愁、有眼淚、有經濟和生活上的困難的,試問還能常常喜樂嗎?還是基督徒具備「阿Q精神」呢?我們會否質疑《聖經》的教導在實際環境中不能夠實行和應用呢?基督徒的內心角力又可如何克服呢?到底,這是天父世界,充滿了喜樂、美善與真理?還是,這世界到處充滿著困難、謊言與墮落呢?在這樣的張力中,我們如何能在信仰中找到方向,並且努力繼續前行呢?

的確,要面對日常生活中種種苦難與重擔,要活出喜樂,並非容易的事,這也是基督徒在彎曲悖謬、不喜樂的世代中要面對的挑戰。筆者在想其實人生總是有不完美、人生總會有苦難,但卻是有盼望的,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喜樂不是情緒上的快樂,也並非一時三刻痛苦的感受,而是一種因信靠天父而有的認定,這就是信仰的弔詭性。即是在苦難之中,「似乎是死了,卻是活著;似乎受懲罰,卻沒有被處死;似乎憂愁,卻常有喜樂;似乎貧窮,卻使許多人富足;似乎一無所有,卻樣樣都有。」(林後六9-10《和修本》)

筆者相信,基督徒的喜樂,並不是因為他倖免於難,其實許多基督徒一直要背負著極大的壓力、憂愁和重擔,基督徒也要面對經濟的困難、生老病死,那基督徒的希望何在?

就是即使在黑暗的罪惡世界之中,仍見到少數人的善。譬如在家庭中仍有支持你、愛你的伴侶,在艱難的工作環境中仍有明白你、為你祈禱的同伴等,在社會中仍有一些關心你的經濟困難過於他們賺大錢的好醫生。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絕望中,好像沒有神蹟,但其實你是可以讓神蹟發生,就是活出簡單的善,為失望的人帶來希望,這就是最大的神蹟,這也是信仰的弔詭性。筆者也是在家庭中、主內的小組團契中、在台灣沒有健保下看醫生時,一直都經歷著這樣的善和這樣的神蹟。

無可否定,放眼當下的環境,確實有許多叫人感到灰心、無力,甚或絕望的事情。如何在不喜樂的現實中,仍能有「喜樂」呢?也許,我們需要培養「不喜樂中的喜樂」的堅持與韌性,也就是要有信仰弔詭性的智慧。這種「喜樂」,並非建基於外在的環境,也不是主觀的自我安慰,而是在於因著信仰的盼望和弔詭性而獲得的。在彼得前書第一章說:「雖然你們必須在百般試煉中暫時憂愁,你們要為此喜樂 ,使你們的信心既被考驗,就比那被火試煉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彼前一6-7上)使徒彼得沒有否認現實中的「憂愁」和「考驗」,但他提醒我們,在看得見的現實外,仍有「看不見」的主耶穌,仰望主耶穌的榮光,轉化為成持定今生的微光,學習尋找和活出簡單的善,這也是現代人說的「小確幸」。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並要從經驗中活出常常喜樂的真實。人生是一條不易走的路,但仍要記得我們的主耶穌是真實的,我們的信仰也是真實的,我們的盼望也是很真實的。

中美高科技大戰:有沒有全勝或完敗?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29/03/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今年3月,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 發表了一份名為 《追踪關鍵技術》的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在未來幾十年推動創新、經濟增長、軍事實力的 44 項技術中,中國在 37 項上贏了美國,這包括了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生物技術、先進製造技術、量子技術,美國僅在七項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和創新地位。該報告又指出:在國防、安全、太空領域的研究方面,中國尤其佔據主導地位,中國出產的高影響力(high impact)研究是美國的五倍多,例如關於先進飛機引擎和高超音速的頂級研究論文裡面,將近一半是出自中國的研究員。

筆者無意輕視中國科技的潛力,但我們應該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衡量中美雙方的科技實力。其實,過去不同機構亦發表過類似的報告,筆者亦曾經撰文回應,在這裡我只是簡單地總結從前的分析。許多學術期刊都以「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來分級,甚至乎用來奠定「江湖地位」,愈多作者引用的文章便會得到愈高的影響力分數,這種評價的方法就好像是投票,然而,很多人引用是否保證那些論文一定是高質素呢?

此外,在論文中提出說起來頭頭是道的宏大理論是一回事,但能否製造出實質的科研成果又是另一回事。以論文數量和引用次數來說,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好像是「擊敗」了美國,不過,百度的文心一言卻明顯落後於ChatGPT、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在關於先進飛機引擎的論文中,中國處於領先地位,然而,今年2月中國自主研發的C919 商用客機卻因為引擎故障而叫停試飛計劃,3月初香港大灣區航空訂購了15架波音737-9客機,而不是C919。此外,雖然在2017年和之前幾年中國的超級電腦運算速度在世界排名中名列榜首,但之後開始被擠下來,在2002年全世界最強勁的超級電腦是美國的Frontier,第二名是日本的Fugaku,第三名是芬蘭的LUMI,第四名是意大利的Leonardo,第五名是美國的Summit,中國不入五甲。至於中國半導體仍然遠遠落後對手,便更加不在話下,現在美國及其盟友限制出口尖端晶片到中國,可以預見將來中國的超級電腦發展會更加受到限制。

在可見將來,若果中國在高科技上要彎道超車,恐怕需要格外努力,美國和其他高科技發達國家都擁有優良的創新傳統,一直以來,美國在這方面的動力完全沒有減慢的跡象。舉例說, 1984年蘋果推出麥金塔電腦的視像使用者介面,令電腦更加容易使用; 1993年全國超級電腦應用中心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Mosaic,掀起了互聯網革命;1998年谷歌發明了嶄新的搜索引擎,此後任何資訊都是垂手可得; 1999年Nvidia 推出了第一個用於個人電腦的圖形處理器(GPU),大幅度地提升了電腦的運算能力,現在全部人工智能都倚賴這種科技; 2001年蘋果推出 iPod,完全改變了人們欣賞音樂的方式; 2004年臉書面世,之後社交媒體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2007年蘋果推出智慧型手機iPhone ,一夜之間傳統手機變成古董;2011年國際商業機器(IBM)的電腦華生(Watson) 在知識問答比賽Jeopardy!中打敗了人類;2016年谷歌的人工智能AlphaGo 戰勝了世界棋王,最近的ChatGPT、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又是另一個巔峰。

人工智能專家邁克.貝克特爾 (Mike Bechtel ) 說得對:「新興技術的進步並不是隨機的,它遵循持久的軌跡。」美國和其他高科技發達國家的文化和制度已經鋪下了培養創新的土壤和軌跡,我需要強調,我並不是說在這種土壤上面所有人都擁抱創新,人性是普世性的,絕大部份人都傾向於安於現狀,當新觀念、新事物擾亂了原有的做事方法、生活方式,甚至挑戰了人們的身份認同時,人們即時的自然反應是質疑、排斥,美國人並不例外。

有創意的人是獨排眾議的異見分子,不過,在多元社會中,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舉例說,現在人工智能的神經元網絡是科技界的當紅炸子雞,但曾幾何時卻是無人問津,人工智能源於1950年代, 可惜一直進度緩慢,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被稱為「人工智能冬天」,意思是所有關於人工智能的研究都陷於凍結狀態, 那段期間若果研究人員在論文上提及人工智能或者神經元網絡,這篇論文多數不會通過審查。1980年代法國人工智能專家Yann LeCun 在美國AT&T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能夠辨別物件的人工智能軟件,在實驗中成果豐碩,可是,當他投稿予學術期刊的時候,審查人員仍然拒絕刊登他的論文。Yann LeCun 鍥而不捨,其發明逐漸受到重視, 2013年Yann LeCun加入臉書,成為了該公司的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臉書並且採用他的技術於圖像識別和分類。

不過,美國的高科技行業有不少弱點,雖然美國長於發明、創新,但是在執行、改良、量產方面卻遜人一籌。幾十年前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 曾經坦白地指出:即使通用公司最高效率的工廠仍然是比不上日本的。有趣的是,幾十年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亦說出同樣的話,在最近關於《晶片戰爭》 的新書發佈會中(張忠謀並不是該書的作者),他不客氣地指出:美國生產半導體的成本比其他國家高很多,日本晶圓廠的產能比美國的高出一倍,假若美國晶圓廠的機器在半夜壞掉,美國的技工不會馬上搶修,而是會等到明天。還有,2014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公司福耀曾經在俄亥俄州一個已經關閉了的通用汽車工廠設立生產線,但中國的管理人員慨嘆:「美國工人的產能很低,但又不可以管。」

說得好聽一點,這是文化差異,說得難聽一點,這是工作倫理的問題。縱使美國在高科技上保住霸權,但中國和其他國家仍然可以國際貿易中佔一席位,例如通過倣效或者改良美國的科技、減低成本、 提高效率……等方法。從這個角度來看, 沒有人會全勝,亦沒有人會完敗。

工作.意義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現在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23/03/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移民英國的香港家庭,有不少匆忙而至,只能見步行步;也有不少準備充足,出發前已選定宜居城市,甚至隔山買牛,預先買(租)下房子,務求一蹴而就,盡快安頓。

筆者一家到埗後,曾到幾個港人聚居的熱門地區走走,看看是否方便接觸香港人?感受一下該區氣氛,了解一下華人教會的情況?觀察一下「織帳棚」(工作)的可能? 

我們落腳雷丁(Reading)之先,已聽聞這城有不少香港人,朋友也因此鼓勵我們來看看。第一次到雷丁,朋友領我們在市中心遊覽,街上確實有不少華人面孔迎面而來,很自然會展現一個微笑。若主動打個招呼,大家相認是「自己友」,很快就放下戒心,攀談起來,甚至加個WhatsApp,以便日後聯絡。那天,友人請我們到一食肆午餐,但因客滿而沒有光顧。愛妻當時留意窗戶張貼了招聘告示,心想在這地方「織帳棚」大概是有可能的。 

2022年10月初,我們搬到雷丁,友人再帶我們去光顧那食肆。餐後愛妻到櫃台結賬,趁機與經理閒聊,對話是這樣的: 

「我們剛到雷丁一個月。之前來探朋友,已想來幫襯一下。但當天客滿,所以今天特意再來光顧,記得那天店外還張貼了招聘告示㖭。你是香港人?到英國很久了嗎?」 
「……我們仍請人,你有興趣嗎?」 
「……都有想過!」 
「你想做樓面?還是廚房?」 
「……都可以試試。」 
「你,做樓面啦。咁你下星期一嚟試吓。」 
「星期一唔得,星期二可以嗎?」 
「好呀!」 

簡單的對話,愛妻就開始在英國的第一份工作。 

店內的經理、樓面、廚房員工都是華人,能說廣東話。他們分別來自國內、馬來西亞、香港。而香港人分別有來了半年的年青人、兩年多的大哥、十幾年的大嬸。
 
第一天上班,經理交代了工作,但沒有談及薪金。第二天愛妻主動提問,經理這樣回應:「樓面是8鎊一個鐘,廚房就8鎊半。」愛妻聽後不以為意,畢竟她自覺是個「學徒」,而且有機會接觸這群離鄉背井的華人才是她所在意。那天下班回家,與友人傾談,才得知英國的最低工資為9鎊半。因此,經理所說的薪金明顯低於法定工資,乍看有點欺騙及壓榨員工的味道。隨後,太太跟一位移居英國超過半世紀的朋友分享(她家人亦曾經營中式餐館)。友人表示,由於英國的稅收重,一般華人小店難以負擔,因此,為了營運、生計,不少小店經營者,不會把薪資及收入全數上報政府,以避繳交高昂稅款。顯然這是不誠實的做法,但當中也有可理解的辛酸。然而,太太工作的食店是集團式連鎖店,不是經營艱難的小店。他們竟然以「慣常」做法,每週以現金出糧,實質是剋扣工資,實在令人不爽。員工薪金是受法例保障的,為何他們甘願接受這種不合法的待遇呢?

流離在外,總希望走近熟悉的環境和人,「同聲同氣」成為凝聚同胞的重要元素。能夠以母語去說話,即使是表面的溝通,已見親切溫暖。華人在外,語言限制著他們的社交圈子,亦阻礙了他們的工作機會。接受較低的工資,能夠在「自己人」圈子中工作,可能亦是他們作取捨的因素。為了「生活」而接受不公平的對待,成為「不守法」的一員,這也是一份淒涼及悲哀。 
 
愛妻是重視「公平」的人,亦堅持「守法」的原則。她星期二上班,經了解後,她決定星期五離職。僅僅數天與同事的相處,氣氛由冷漠到有問有答,愈見融洽,她也有不捨。就在星期五完成工作,準備收工的時候,其中的同事問道:「下星期能見到你嗎?」一句簡單的說話,讓愛妻有一份觸動,希望多一點與他們接觸,多了解他們的需要,多一點與他們分享上帝的愛。 

短短一星期,略略體會異鄉客的工作,愛妻再一次成為「無業」,但肯定不會是「遊民」。她的「工作」往往是在無業而正式展開!「意義」不一定由薪金、地位、前途所界定。關心身邊的人,與哀哭的人同哭,與喜樂的人同樂,在冷漠、孤獨的城市裡,叫人感受到人間有情、世上有愛,這豈不是更有「意義」!?

夢裡不忘身是客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15/03/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法國

人生的現實是客旅的人生,但做旅客不一定是浪漫的,尤其是要適應環境和文化。多次夢裡都為要應付的事奉擔心,因為我們所接觸的都是陌生人,不了解他們,若要向他們分享許多話,講多就錯多。若要與他們一起服侍,就擔心更多。但在彼此有弟兄姊妹這重關係下,還是可以勉強應付,得到諒解,但壓力仍不少。而在奔波於申請不同的證件過程,面對法國文化的特點,糾纏在預備各種不知是否合適,又要無了期遞交的文件,每次是可能要用一天預備文件,再用半天以上的時間遞交。要在石沉大海的情況等待,是何等大的挑戰!

分享了我的〈走在「林中路」〉後約一週,[1] 感謝主我收到政府通知安排打指模了,師母也跟著有消息了,我們看到一些進展,卒之稍可安心,這是因我信心不足,抑或是大家看到我的分享信後,為我代禱而有的結果?我認為兩個答案都對。無論如何,我在感恩中慚愧。

活到老學到老,人生,路不熟,走上了,邊走邊學邊做。肯走下去,就能看到沿途風景的好。如果看生命是上主恩賜,就可以少看到難關,多看到樂趣!因能感悟人生的奧妙。我看到法國人也許有其傲慢的一面,但亦不乏能在眼神接觸時展現微笑的人,甚至會互祝早安晚安。教會預苦期中想到主受魔鬼試探的核心的挑戰是人性裡的任性,是自我中心的具體表現。主的得勝是在於堅持以神為中心(太四1-11)。但願我們的客旅人生可堅持以主為中心,可向陌生人和苦難的世界獻上微笑和問安的祝福!

俄烏戰爭一年來許多難民面對國破家亡而哀傷的人,以及土耳其敘利亞地震的傷亡枕藉,這些都很需要我們代求。我們的圖盧茲小組正處在發展成教會的過程,希望在成立教會的同時,也建立弟兄姊妹與神的關係和彼此的關係,教會更是應與苦難者共存,因為教會的屬靈生命基礎及使命感至為重要。期待可以點燃委身上主和各個群體需要的心。愛神愛鄰舍的心是我們的見證和生命的目標。這愛的倫理是我們基督徒倫理的基礎。就由一個微笑和代禱開始實踐吧!


[1] 林俊:〈走在「林中路」〉,2023年2月22日,網站:https://ethics.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8%B5%B0%E5%9C%A8%E6%9E%97%E4%B8%AD%E8%B7%AF%E3%80%8D(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5日)。

行為主義心理學在人工智能中鹹魚翻生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08/03/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不用我多介紹,大家都知道,現在人工智能與機械學習已經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但可能很少人知道,當今其中一種機械學習模型是基於一個所謂過時的心理學說:行為主義。

很多年前筆者修讀心理學時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與史金納(B F. Skinner)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是兩個飽受批評和嘲諷的心理學派,有些人高舉這兩個學派以外的第三勢力:馬斯洛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後來出現的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 更加成為了心理學的主流,行為主義彷彿成為了心理學歷史書的一個註腳。

為甚麼曾經盛極一時的行為主義後來會成為眾矢之的呢?讓我先簡單介紹行為主義的要點,顧名思義,行為主義的重點是人類的行為,史金納認為心理學應該將注意力放在怎樣解釋和改變行為,而不需要探究思想的內部過程。人類行為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stimulus-response ), 通過獎賞和懲罰,你就可以改變一個人,例如強化(reinforce)他的行為。史金納曾經跨下海口:「給我一個孩子,我可以將他塑造成任何人。」史金納在其名著《超越自由與尊嚴》(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中,批判了傳統的自由和尊嚴觀念,他認為兩者都構成了對科學和社會進步的障礙,因為自由意志和個人自主的概念是虛幻的,人類行為主要受環境偶然事件的影響。

相信即使沒有受過心理學訓練的讀者也可以指出行為主義的問題。行為主義過度簡化了心理學,將人類視為沒有個性的機器,其實,即使面對同樣的外部環境刺激,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反應,行為主義完全沒有考慮個體差異。行為主義的做法還牽涉到倫理問題,按照行為主義的方法,你可以軟硬兼施地操控人。

鑒於以上的問題,很多心理學家將行為主義束之高閣,令人意外的是,在人工智能盛行的這個年代,行為主義竟然鹹魚翻生!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電腦學家參考了行為主義心理學怎樣強化人類行為的模式,將「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應用於簡單的問題,例如控制機械人和讓電腦玩簡單的遊戲。踏入90年代和兩個世紀之交替期間,「強化學習」 的電腦程式突飛猛進。強化學習與其他人工智能的學習演算法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強化學習願意承受短暫的損失,從而取得長遠的利益,以下棋為例,玩這個遊戲的最終目的是全勝,強化學習的人工智能不會貪吃眼前的兵卒, 而是推算在幾十步之後怎樣把對方將軍。換句話說,強化學習情願輸掉戰鬥,也要贏取整場戰爭(lose the battle but win the war ), 2016年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統AlphaGo打敗了世界棋王,正是採用這種戰略。如今,強化學習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例如自動駕駛、推薦系統、個性化醫療……。

為甚麼行為主義在人工智能這領域中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上面提過行為主義的缺點在電腦裡面反轉過來,變成了優點! 不錯,行為主義過度簡化了人類複雜的心理,人類不是機器,人類有個性、情緒、 偏見、自由意志。然而,電腦就是機器!電腦沒有個性,同樣的輸入會得到同樣的結果;人類並不善於學習,有時候縱使受過無數的獎賞和懲罰,人類仍然沒有因此而改變行為, 我們有許多詞語和句子來描述這種現象:「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冥頑不靈」、「花崗石腦袋」、「 屎坑石頭, 又硬又臭」、「意見接受,行動照舊」、「 歷史給予人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沒有從歷史吸取教訓」……。但機械學習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大多數情況下,演算法從過去案例的錯誤中學習了教訓之後,便會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會重複同樣的錯誤。還有,強化學習可以 高瞻遠矚,但人類往往貪圖眼前的利益,因小失大。

一位名叫基思賈爾斯(Keith Giles)的美國牧師曾經說: 「我們不應該害怕人工智能比人類更加聰明……,應該令我們恐懼的是,我們創造了知道如何克服人類弱點的機械學習。」賈爾斯在他的文章中只是討論一般的人工智能,而不是強化學習,但這真知灼見 更加適用於強化學習。

此外,行為主義的敗部復活實在令人鼓舞,誰會料到,在心理學裡面被認為是過度簡化和過時的理論,竟然幾十年後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大放異彩呢?套用在人生的際遇上,也許換了環境,一個人的短處會突然之間變成了長處! 我經常用這種想法來鼓勵自己。

走在「林中路」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22/02/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法國

訴諸信仰去解決人生問題似是較易走的路,但是憑著理性去面對和掙扎,卻應是人的本能和本份,但這兩者是對立的嗎?信仰也是人的本能,是幫助人去平衡節制地看自己及世界的界限,更是看見上主在人間和人生的參與,從而使我們找到自己和當走的路。

無疑,人生路有時像在無盡的樹林中闖蕩,其實看不到路,卻必須走下去。去年是我首次在法國圖盧茲城渡過聖誕節和農曆新年,很是忙亂,因為我們華語小組有慶祝活動。感恩可以借得法語教會舉行一些活動及部份查經和主日崇拜聚會,但有許多硬件軟件及各種設備的配合要統管和處理,對我這類電腦和音響不精通的人是大考驗。而我僅有而學藝不精的口琴、書法、太極等雕蟲小技都得拿來充數獻醜。

加上我和師母舊的居留申請手續未完,拖著尾巴,新的居留手續又要進行,在這裡的保險問題未解決,還有新近寄來的包裹又有問題,又要兼顧學業功課和身心的需要,我們夫妻間的各種適應也引起不少負面情緒,加上我們的宣教士拍擋也在這段期間因母親病重返了香港等等的情況都帶來挑戰。

數不盡的難題每日一起床就感到困擾,望天禱告又興嘆,真像哲學家海德格在《林中路》(Holzwege,諧音似「臨終路」,又似「林俊路」)一書所寫的,走在「無蹤/無常」(法文/英文的翻譯)的心情。很想堅持走下去,但在茫茫的歧路中怎麼走?有些幫助我們的人,也給我們不同的意見去辦手續,但還是像在濃霧中,在心力交瘁時真想放棄。就像今天享負盛名的足球員C朗,或近十年來亟待重建的球隊曼聯,都是在林中路中掙扎如何走下去。

「林中路」挑戰我在走人生路中所持定的存在意義,在此情此景中的禱告是那麼欲言又止、欲哭無淚的。我只能如此呆著的交託,不知就裡的投靠天上的主加給我堅持的心,能夠做的是每日等待看到一點光,就以它給我看到的一步,就走上一步,原來迷茫比挫折更難受。從牧會退休再跳進宣教(金齡宣教)的路確是林中路。

《林中路》給人類的挑戰是十分埋身的,生命的智慧絕不易得,選擇信靠上帝去走「林中路」更是充滿弔詭或矛盾的,那思想的掙扎大得令人窒息!但我還是要感謝主,因祂還給我機會去經歷,去走這趟「林中路」。學習將林中路與宣教路整合或接軌,能有力量忍受一直像懸吊在空中的感受,靠主給我們在堅持中的喜樂,也使在圖盧茲與我同行的弟兄姊妹,可以和我一起成長。然而,那絕不是可以浪漫激情的路,而是思想充滿衝擊的路,是一條人選擇了踏上且滿途荊棘的路。

寫給21歲的你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16/02/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還記得女兒21歲那年,我們特意在家中舉辦了一個小型的酒會,在餐桌上放了各式各樣的酒,讓女兒和她的「成年」朋友無憂無慮地暢飲一晚。

21歲在德州可以做些甚麼?除了可以在超市買酒或在酒吧點杯德州特飲Frozen Margarita外,還可以吸煙和買煙草製品等等。當然21歲也可以馬上換一張橫身的駕駛執照代替直身的(直身未成年駕駛執照的設計,方便執法和查核買煙酒者之年齡),不單汽車保費會比以前便宜(據說21歲的保費會比16歲平60%,比18歲平45%),同時也意味著駕駛者已成年和要為自己開車的表現負法律責任。記得女兒剛21歲時,每次她出車,我們都叮囑她「已為成人,必須留神」。21歲的人可以完成大學課程,以及可以入賭場、買武器、考槍牌和領養孩子(不論單身或已婚人士)等等。

21歲可以做的事情可以很多,當中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有些事情甚至會對日後成長造成深遠影響。21歲的你有沒有甚麼慶祝的點子?有沒有想過做些特別有意義的事情?見些特別想見的人?說些特別想說的話?

假如生日收到一封21美元的利是,一般人都不會有太大驚喜,小小數目可以起了甚麼大作用?極其量夠買一個生日蛋糕!21美元可以賙濟在交通燈前向等候轉燈司機討錢的流浪漢或賣花籌奶粉錢的家庭。最近,剛好見到一位待業青年在紅燈時把一張20美元紙幣給了一位流浪漢(一般人多數只是給一兩個quarter〔25仙〕的零錢或一兩美元)。起初這位流浪漢沒有帶著任何期望循例在車邊走過,可能因為估計一位年青人不會有甚麼經濟能力或不懂同情人,還是飛快走往下一輛車把握未轉燈的短暫機會,誰知在車上的這位年青人忽然遞上紙幣,這位流浪漢的面容即時由苦變甜,笑容滿面連忙說了不知多少聲Thank You,我們都是第一次目睹一個流浪漢有如此燦爛的笑容。相信無論是流浪漢或這位待業青年,施者受者都畢生難忘此情此境,雙方都感受得到人間有希望。

21美元可以買五隻小雞回家飼養,待牠們成長後生雞蛋。我們認識一對年輕夫婦在後園養了五隻母雞,每天都享受有機新鮮雞蛋,還可以抗通脹(雞蛋價格已由一年前的1美元脹價到4美元一打)。另外有一個已有兩名孩子的家庭養了多隻母雞和公雞,他們最近告訴我們「喜訊」──就是其中一隻母雞生了幾隻小雞;他們一家都非常雀躍,就像自己家裡添了第三名寶寶一樣的興奮,兩個家庭都感受得到生命的寶貴。

21美元可以捐贈給那些幫助懷孕媽媽的機構(Women’s Pregnancy Center)[1],讓在掙扎中的媽媽們可以得到支援、鼓勵和實質幫助;同時也能挽救一個無辜的小生命。我們教會多年來也和有關機構合作奶瓶零錢捐款計劃,參加者可憑信心領取若干個空奶瓶回家,在一個月內用零錢填滿奶瓶。據統計,即使奶瓶內全部都是一仙,整個滿滿的奶瓶能籌得約25美元,施者受者都感受得到生命需要被珍惜。

21美元可以資助落後國家的小朋友過一個豐盛的聖誕節。去年幾位年青人夾份籌得約180美元送給柬埔寨的一位宣教士,為近百名小學生舉辦聖誕聚會,人人有得吃有得玩,還可以收到一份小禮物,施者受者都感受得到人間有情。

21美元可以報讀網上防禦性駕駛課程(Defensive Driving Course)來抵銷交通罸單的記錄和獲得汽車保險的折扣。不過,Defensive Driving Course不是永遠合用的,我們就認識一位朋友,他曾經多次因為醉酒駕駛而被票控,甚至最終被判入獄,出獄後仍需接受行為監管定時報到。話說回來,這類課程可以讓駕車者獲得安全駕駛的資訊、調整駕駛心態和改過自新的機會;同時也保障行人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雙方都感受得到生命需要被保護。

21美元可以買幾盆肉質植物回家,把它大量分枝種植,不需幾個月就可以送給朋友(我們在生日時也曾收過一小盆可愛的肉質植物),亦見過有人把它們放在網上售賣,實踐小本生意。

21美元可以買些簡單材料煮一大煲糖水,可以和家人享用甜甜蜜蜜的時光。有朋友正考慮退休後賣自家糖水和甜點,既可賺取少少收入,更可打發時間。

21美元也可以慢慢增值,如《聖經》所說的比喻,人把錢藏起來、做買賣或存在銀行收息。21美元可以比喻你擁有的天賦才華,在你21歲的日子裡可以盡情發揮創意,想想怎麼用它,令小小數目變得更有意義。21歲給人「唔大唔細」的感覺,看似平平無奇的小小年紀;若然能好好計劃人生,可塑性也是相當高(因為年輕就是資本)。正如若好好善用21美元,對人對已都可以起了重大作用。無論是生命時光或區區幾個小錢,它最終的價值和意義都在乎你怎麼選擇運用它。

21歲可以成為人生的轉捩點,忘記過去的失敗、頹廢、任性、傷痛、怒恨……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若然無從起首,可以從如何花掉21美元利是錢的比喻開始,說不定這次消費可以啟發你怎樣活餘下的一生。

最近,我們和幾個青少年人談及一個話題──你有甚麼夢想?快要10歲的誠實地說沒有夢想,快要20歲的羞怯地笑著不回答,快要30歲的爽快地說要重回武台(打拳)和揸小型飛機(考牌)。這三個青少年人剛好代表了人生的三個階段,由沒有夢想,不知有甚麼夢想,到勇於實踐夢想。如果每一個階段都要用10年時間去突破,那麼人生要有多少個10年才可以找到自己要活的方向?我們當時特別鼓勵那快要10歲的少年人由現在起就去想想自己的夢想,嘗試project一下10年後的自己會是怎麼樣,屆時是不敢有夢想還是正在實踐夢想?

時光飛逝,但願每一個21歲的你都能珍惜當下,可以規劃自己人生和實踐夢想的日子。常言道:人生就是選擇(Life is a matter of choice),你今天的選擇正建構著你的未來。若不介意,可以與我們分享10年後的你。


[1] Women’s Pregnancy Center, accessed February 15, 2023, https://wpchouston.com/.

盡信專家不如無專家?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09/02/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不少朋友曾經對筆者說:「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信任專家,許多專家的研究結果可能今是而昨非, 令人無所適從。」我完全明白這種不安情緒,筆者的研究範疇是心理學,在以下我會討論一些前後矛盾的心理學發現。

­­2018 年,心理學家諾塞克 (Brian Nosek)和他的團隊試圖複製二十多項心理學研究, 這些研究結果都是在頗有名氣的學報上發表。為了公平起見,諾塞克的團隊仔細地跟隨原本的實驗程序,並且邀請原本的作者審查他們的步驟,此外,他們將樣本數量大幅地提高。 結果,只有一半心理學發現可以重複和被證實,這個現象被稱之為「心理學中的複製危機」( Replication crisis in psychology )。

其實,這個危機並不是突然在2018年冒出來,在此之前,許多被奉為金科玉律的心理學發現後來都被否定了。舉例說,1988年三位學者通過研究之後聲稱,如果強迫人微笑, 這樣會提高他們的幸福感。這個發現帶來極大的迴響,基於這個發現,輔導員建議:無論你是否真的有某種感受或者某個想法,只要在行為上表現出好像有,到頭來你真的會變成那樣,正如英諺所說“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2016 年另一個研究團隊在全球十七個國家招募了二千名參與者,嘗試去複製上述的實驗結果,卻並沒有發現強迫自己微笑真的可以令自己更加快樂。

1996 年三名學者通過研究之後宣稱,當參加實驗的人接觸到與衰老和老年人相關的詞語 之後,他們離開實驗室時便會走得更慢,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社群刺激」(social priming )。這意味著人類的行為會不知不覺地受到言詞的影響,推遠一點來說,人類的心理結構看來十分脆弱,人很容易被操控。不過,2012 年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卻無法複製同樣的結果。

2010 年,哈佛商學院社會心理學教授米卡迪(Amy Cuddy)發表了一項名為「力量姿勢」( power posing)的研究, 她指出:你只需要花幾分鐘去擺出強而有力的姿勢,便可以影響荷爾蒙分泌,你將會更有自信心,更加能夠承受風險和完成大事。神奇女俠的力量姿勢是一個好例子:雙腳分開站立,雙手放在盆骨,下巴向上傾斜。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伸開雙手,令自己的體型看起來更加魁梧。不少人接受這個建議, 在演講、面試中擺姿勢。然而,2015 年蘇黎世大學經過嚴格的查證之後,卻發現所謂「力量姿勢」 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不消說,以上的不一致結論引起了學術界許多爭議,人們嘗試從研究方法的角度去解釋為甚麼會這樣,有人說可能是原先的研究採用了錯誤的統計學方法,有人說可能是樣本太少,導致以偏概全。我相信讀者並沒有興趣和我討論統計學和研究方法, 我只是想簡單地指出:其實這種現象並不是心理學獨有的問題,在其他許多學科裡面,理論是不斷地被推翻和更新,以下是幾個著名的例子:哥白尼、加利略質疑日月星辰環繞地球的說法,開普勒(Johannes Kepler) 推翻了行星的軌跡是完美圓形的理論,提出了軌跡是橢圓形的新想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挑戰了傳統的牛頓力學……。如果所有或者大部份心理學的理論都能夠被成功複製,很少或者沒有任何理論被推翻或者修正, 這表示這個學科停滯不前,這將會是更加嚴重的危機!

有些讀者可能會指出:約有一半心理學發現無法複製,這個頻率遠高於其他學科,特別是自然科學,這情況值得令人關注。我同意這是需要處理的問題,當專家的可信性受到質疑,那麼社會便難以運作。可是,話又需要說回來,社會科學理論的穩定性真的難以與自然科學等量齊觀。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甚少參差的死物,相反,社會科學研究人類現象,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 對同一事物,不同文化背景、家庭背景、教育程度、性格取向的人會有不同反應。

以上那些無法複製的心理學發現未必一定是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能是有點道理的,但 它們絕對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先談論“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英國基督教作家魯易斯 ( C. S. Lewis) 曾經在其名著《完全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中寫道:「不要浪費時間糾結你是否愛你的鄰居,先表現出好像是愛你鄰居的行為,一旦我們開始這樣做,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偉大的秘密:當你表現得好像你愛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會很快愛他。」 對於具有高度宗教情操的人來說,“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可能會行之有效;但對其他人來說,這可能會造成自我欺騙的假象。

現在談論「社群刺激」,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了這個效應,但歐洲學者卻沒有達致同樣的結論,或者這就是文化差異的結果。長期以來,美國文化迷戀於年輕、活力、精力, 美國人對關於年老的詞語比較敏感是不足為奇的,但這對歐洲人的影響較弱。

最後要談談「力量姿勢」, 對強調表現個性和自信心的美國人來說, 好像神奇女俠一般的「力量姿勢」 也許會有點作用,但在注重謙遜的東亞文化圈子中,卻可能會適得其反。如果一個人跟我說話的時候下巴向上傾斜,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白鴿眼」,雙手叉腰則好像是跟人對著幹,這是粵語殘片時代譚蘭卿的「霸王雞乸」相,這種傲慢的態度只會令我反感,我的負面反應可能更加削弱那人的自信心。

簡言之,我不會因為無法複製某些實驗結果而全盤否定其理論,但我也不會在任何場合之下毫無批判地接受和應用專家的理論。盡信專家不如無專家!

計劃趕不上變化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現在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31/01/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仍記得當駐校社工時,總要籌辦一些「生涯規劃」的課程和活動。大概就是讓學生計劃人生,為未來做好準備。認識自己的性向、興趣及能力,探索合適的升學途徑或就業渠道,這也算是一段「知己知彼」的過程。「己」也許可以藉活動的啟發而發掘出來,但「彼」卻非個人能掌握,往往狡猾多變,突如其來。誰能料到,學習場所竟一下子由偌大的校園,轉到自己狹小的房間;三五成群的同儕學習,卻變成獨自一人的孤軍作戰;有些人心之嚮往的大學學府,卻變作烽煙之地,更一度重門深鎖,難以進出。社會環境的劇變,實在叫人始料不及。孩子還來不及預備考試、升學;初出道的還來不及預備面試、上班;工作穩定的來不及置業、結婚……。一瞬間,整家就要連根拔起,出走異地。

計劃趕不上變化!計劃還有意義嗎?

就如筆者,本來計劃在台灣工作多一些時間,但突如其來的變動,我們整家就要離開。感恩有上帝的預備,帶領我們到新的地方。回想當時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要撫慰離愁別緒,搬離居住了四年的地方,隨即又要面對新環境,適應各樣的轉變.....若不是上帝的恩典,實在難以跨過。

在英國,重遇一些在台灣認識的香港人,當中不乏深思熟慮、計劃周詳的人。其中一個家庭,兩年多前以投資移民到台灣,順利取得國民身份並買下房子,因著希望得到更穩固的保障和工作機會,去年移居英國並購置房子,預計六年後入籍,多一本護照多一個機會。誰料到,家中成員突然離世!再周詳的計劃,再仔細的部署,也趕不及人生難料的變卦。

想起主耶穌提到財主的比喻:有計劃的財主,因自己田裡的出產甚多,他就籌劃重建更大的倉庫,好作收藏。他更對自己說:「你這個人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供多年享用,只管安安逸逸吃喝快樂吧!」(路十二19《和修版》)最後:「上帝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就要你的性命,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十二20-21《和修版》)隨後,主耶穌再對門徒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你想烏鴉,也不種也不收,又沒有倉又沒有庫,神尚且養活牠。你們比飛鳥是何等地貴重呢!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路十二22-24)馬太福音就這個論述有這樣的結語:「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六34)

計劃周詳的就是期望更能掌握「明天」,好降低或減輕「憂慮」出現。可是,誰能掌管明天呢!明早能否起來,我們也沒有把握;一條頭髮要掉落地,你我也無法阻止。財主為豐收作好準備,說實話,並沒有可責之處,問題是他只顧自己的「安逸」「吃喝」「快樂」,而忽略了他者的需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積穀防饑、生涯規劃……固然是好,但我們不應費盡心思去計劃明天,卻忽略了在今天好好地活著。

基督徒相對較有力量面對逆境,活得輕省及快樂,因我們能靠著主耶穌,常常喜樂,更知道主已經近了,就能夠一無掛慮,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我們所要的告訴神。深信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參腓立比書四章4至7節)

「人心籌算(計劃)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確立)他的腳步。(The heart of man plans his way, but the Lord establishes his steps.)」(箴十六9《和合本》、ESV

中國第一,科學精準?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6/01/2023

世盃趣事,沒完沒了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終於曲終人散了。足球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運動,加上在兩年疫情之後,全世界球迷都期盼著可以復常作賽,世界盃盛事理所當然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了!

不知大家的心水球隊表現如何?多少球迷有幾多晚要捱更抵夜,以致要「射波」(裝病)請病假?網上流傳有公司特地出了「員工通告」,警告同事不能濫告病假,否則極刑侍候,立刻炒魷!但同一時間,一位到現場觀賞球賽的觀眾特地畫了一塊大大的字牌,多謝老闆批准請假為愛隊捧場,並在網上刊登這帖子,居然又碰巧給球迷的老闆見到了!而老闆也識趣,「神回」了一句:“Enjoy your holiday. Be happy!”兩則訊息,實在相映成趣!

除了賽果和各球隊的表現外,事實上,今屆世界盃更好看的風景線,在於球迷的好榜樣:還記得在第一場球賽完結,當人人都盡興而去的時候,大家驚見有日本球迷們都留下來,幫忙執拾垃圾並分類,其後,這更感染了其他球迷一起清理場地,成為了本屆世盃佳話!而日本隊在賽後清理更衣室,一塵不染,更會加上祝福和手摺紙鶴。國際足協更特地在社交媒體表揚他們。日本球迷,國民質素之高,實配得成為世界第一!

賽事以外,世界盃期間有很多小故事,都值得我們留意。主辦國卡塔爾表面的確風光:既位於全球最富有國家的前列,她的人類發展指數亦驚人;國民生下來就是一世無休——生老病死國家全部照顧,衣食住行更有補貼——但同時這個國家又極度封閉:球迷先驚訝於這個國家的禁酒令,繼而會對她在同性戀及多元社會問題的取態,甚至對外勞的不公表示關注。平行時空之下,精彩賽事之餘,留下了更多反思的空間。

當然,各隊入圍隊伍,為了能取得佳績而努力,正如其中一屆世界盃的主題曲名字一樣:「To be no. One」。只得一個冠軍,實在使未能奪冠的隊伍飲恨,這對於已連續多屆不能踢入決賽週,屢受批評的國足(中國國家足球隊)就更不是味兒了。近年中國在許多方面都「大國崛起」,偏偏足球事業就一沉不起,實在是國家威望的「短板」(弱點)。有見及此,今屆賽事,中國就十分努力在每一個另類層面參與,造就了很多個「第一」。由世界盃第一場賽事起,已見到滿場的「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廣告,突兀之餘,其實也違反了中國國家廣告法對用字,排名使用的規則。而在今屆世界盃,中國隊雖然沒有入到決賽週的分組,但其實它入了更重要的「施工組」(取其諧音「C工組」,這是球迷取笑國足未能入圍而創作的笑話):由球場,交通工具建設,各式基建,廣告投資,到球證都有中國的參與。中國外交部的「華姐」(外交部發言人,以言詞厲害見稱的華春瑩)更為此連出了八個Twitter post,盤點了世界盃的中國元素。

明光社

不過,國內社交媒體某些「反諷」可能更厲害,中國社交媒體曾流出一段「似是而非」的中國國足「威水史」:中國隊原來自2002年之後從來沒有在世界盃失敗過(因為那年以後就從來無打進決賽週);歷屆世界盃賽事中,中國隊只輸過給三支國家隊(因為就只參與了一屆決賽週,且連輸三場);中國足球王國跟巴西一樣,球衣都有五粒星(人家是五屆冠軍,中國是五星國徽)……到了今屆世盃總決賽階段,又有新的「冷知識」帖文,吹捧中國國足曾經於不同賽事中「完勝」過四強的所有隊伍——其中連友誼賽賽果也用來吹噓——所以中國國足已達世界最高水平云云……阿根廷奪冠後,該國球王美斯又被傳為祖籍山西,原名為梅建國……阿Q精神似乎仍深深遺留在某些國民的基因之內。而最叫人意外的,是原來中國於賽事轉播時,所有入鏡的觀眾、球員都會被「P」口罩(被修圖加上口罩)。

科學精準,就是最好?

另一方面,除了捧愛隊場,精彩入球,今屆世界盃,還有甚麼特別的亮點?

相信很多觀眾都會留意,今屆賽事,國際足協刻意的投入了大量的高科技,幾近是以科學精準掛帥:比賽「精準」計算補時,已經成為了大家的熱話:實在從來都未見識過史上最長的「補時14分鐘」!而近年來在賽事中,球證不論在作出入球或越位等裁決時,都會「參考」如VAR(Video Assistant Referee,影像輔助裁判)重播、門線技術、鷹眼等科技協助判決,在今屆已去到「依賴」的程度:如在賽事中,場地系統會即時監察越位情況,「半自動越位系統」會告知旁證和球證球員有否越位。先不論多次「衣衫不整」而只因手袖,腳踭位越位而引起的爭議外,不禁要問,如果連判決都可以不經人手,自動運作,那還要球證、旁證做甚麼?

除了高科技「越位」判決帶來不少爭議外,日本隊在分組賽事中有一球最初被判「出界」但最後被電子足球科技(不說不知,原來今屆賽事所用的足球,每一個都配有電子定位設備,要先「叉電」才能使用的)判定有「1.88毫米」貼住底線,相關入球被判有效令該隊晉級,這引來不同球迷,球員,甚至球隊的抗議……相信這對於德國足總和球員們,肯定不是味兒了。但正如已故殿堂級體育記者伍晃榮所言的一句經典:「波,係圓嘅」一樣,足球場上真的「乜都可以發生」,任你運用了全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精準到不能再準,變幻仍然是永恆。

有趣的是,足球真的好像與高科技判決,十分之「唔friend」。其實在體育賽事中使用高新科技,不是今日才發生,也已經在其他運動賽事中使用,為何在足球賽上使用,爭議就多了?

這可能與足球賽事的本質有一點關係。現代足球起源於19世紀中期的英國,是在普及體育運動中最受歡迎、接受度最高、普及面最廣的一種,甚至被譽為「世界遊戲」。當時的足球隊其實多是由工人組織俱樂部而成,基本上有一個草地,劃上界線,參賽隊伍各派11名隊員參與,互相在這個長方形的草地球場上對抗、互相進攻就成了足球比賽的雛形了。足球比賽當然有相關的規矩,但其實當中的仔細程度並不如今天大家所想的精細:比如以足球場為例,基本條件是有一塊長方形平地,豐儉由人,由草地、人造草場、膠地甚至公園裡常見的混凝土地也可以。更簡陋的足球場,甚至可能只有兩邊龍門及幾條白線就可以了。就是根據國際足協的規則,足球場地的長度、闊度直到今天都只是一個「約數」:舉行國際性賽事的足球場地,長度應該介乎100至110米(110至120碼),寬度則應介乎64至75米(70至82碼),沒有劃一的標準;連帶犯規,判決,補時等等,都是由「人的因素」去決定,全無科學精準,也無準確計算。正因如此,球賽上無的是精確,有的卻是「執生」,雖然會有爭議,但同時也成為足球的魅力所在:由大家耳熟能詳的「上帝之手」,到今日日本隊的「出界球」,都成為一個又一個經典。

科學精準是否就是最好?還是留給大家判斷了。

衣食住行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現在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9/01/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衣、食、住、行」究竟是按甚麼準則作排列?為何以衣為首,以行為末?或許,這是以人最基本的需要作考量。也可能是參考《史記.管晏列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一句。從生活的經驗來說,衣與食大概已成為都市人一種時尚的追求。花數百甚至數千元買一件成本只是數塊錢的足球球衣;用上數百數千元,到「高級」餐廳吃一點點不能填飽肚子的所謂佳餚;或用上數萬或數十萬,競投一支不會拿來喝的紅酒。「衣」既不是保暖禦寒的必需品,「食」亦不是充饑活命的先決。處身在不同的環境,這四項的優次排序似乎是會有所轉變。

我們去年8月到英國,在《離家.遠》一文已提及。從台灣帶走的東西不多,大部份冬季的衣服也得留下。當然,就算能帶來,那些衣服也不一定能大派用場。原因是這裡實在太冷!進入12月,已有一整個星期持續零度以下,更曾低見負8度。有一天,下午5時,天已全黑,在巴士站等候太太下車。滿以為在3度「高溫」下,就可以隨便穿上一件抓毛衣。雖然,已謹慎地穿上保暖內衣打底,在外加添一件防風雨的外套。當時,站在空曠的車站,被寒風吹了五分鐘……真的!確有一種可能會被凍死的念頭萌生。平常滑手機的手已不可能暴露在空氣中,藏在衣袋中,仍是感覺刺痛。在這情況下「衣」放在首位,實在是不容置疑。

然而,相比於「衣」,「住」在英國排列在首位更是「實至名歸」。當然,這主要是就新移居英國的香港人來說。

突然湧入數以萬(或十萬)計的移民,雖則帶動了英國的物業市場,但同時,亦造成供不應求的情況。置業安居向來是香港人主要追求的目標,總覺得交租是替別人「供樓」,買樓才是為自己積蓄及帶來穩定。來到英國,港人的心態仍沒有改變,希望盡快置業安頓。無奈港英兩地的樓宇買賣及租賃程序是截然不同。聽一些港人分享,縱使簽了合約,下了訂金,也不一定能準時收樓。業主延誤或突然變卦也沒有任何責任或賠償。

至於租樓,我們有親身的經歷。過去聽聞,港人初到英國要租房,由於沒有工作及薪金證明,不少業主要求租客預繳一年的租金。亦有一些港人為求盡快覓得住處,不惜提高租金或預付更長月數的租金。畢竟求過於供,網上預約看屋,十多名準租客爭取一個租盤,價高者得,自然成為這遊戲的基本準則。

我們尋覓房子,租金貴是在所難免。另外,在英國的法規下,租房子是需要符合:房間標準(The Room Standard)或空間標準(The Space Standard),避免居住過於擠迫(overcrowding)。[1] 因此我們不能省租金而租一個較細的單位。另一方面,被業主要求預繳一年租金已是常態。要我們一下子拿出兩萬多英磅,實在不容易。我們現在租下的房子,最初業主要求我們預繳半年租金,已叫人喜出望外。但在簽約前卻發生了小插曲:

當我們知道房子的位置,大概都可以接受了,因為房子和女兒學校的位置相近。之前所看,與這租金相若而可以考慮的,女兒需要步行二十多分鐘上學。想到冬天,孩子要在零度之下走路往返學校,就感躊躇。因此找到這房子,看房當天,二話不說,就決定租下,更隨即付上數百鎊的留位訂金(Holding Fee)。下午收到合約初稿時,竟發現租金加了40鎊。詢問下,業主表示在我們看屋當天,已在租屋網站調整了租金。而我們所質疑的是,為何看房子時,仲介沒有給我們表明。我們認為這是不太誠實的情況,故決定另覓房子,終止租賃程序。誰知業主竟然不願退回按金,更指出我們在起初填報的資料有誤。

當然,我們可以據理力爭,鬧得不快告終。但太太反覆思量,想到安排看房之前要回答的資料,確實可能有誤導。我們認為要做好自己的本份,故真誠地向業主表示歉意。後來對方竟然出奇地,主動提出可以讓我們按月交租。我們從來沒有向仲介或業主表示希望可以按月交租,只單單向天父祈禱。想不到一個真誠的回應,承認自己可能的過失,所換來的卻是更輕省的景況。這不僅在經濟上,更是在心靈上。做「對」的事,作上帝看為「正」的事,就能經歷祂出人意外的平安。

應付衣食住行之先,得著內裡的平安其實是更為重要。


 

[1] “Housing Act 1985,” legislation.gov.uk, last modified December 2, 2019, 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85/68/part/X.

人間遊戲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04/01/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法國

人類的文明在遊戲中彰顯得很美妙。2022年世界盃足球賽曲終人散。這雖然是眾多比賽其中一個人間的遊戲,但這個遊戲竟吸引萬千人關注。這個遊戲如此牽動人心我覺得是因為背後有些人生哲學。

一般情況每隊是11人,足球比賽是一個極端注重團隊的一種比賽。而每個位置理論上都不可或缺,相同重要。人人平等的觀念在這個遊戲十分全面地表達出來。

教練領隊沒有落場,但卻是球隊的大腦,球迷也能影響到球隊的表現及球會運作。球證旁證的權威也充份顧及,不容任何人干犯。而在世界盃隊伍中我們有時驚覺,原來許多國家的名字我們是很陌生,她們大都是窮小國,但卻可處身在經濟軍事列強之中。法國的經濟實力比阿根廷高八倍,但是她卻有資格與法國在決賽中較技。巴西也是窮國,但卻是足球王國,球王多出產在南美洲弱小國家。剛離世的比利所得到的普世尊重堪比國王。這個「人間遊戲」是充滿奇妙平等的觀念。

強國者若以為可以憑權益操控足球比賽,史上似乎沒有成功例子,反充滿失敗的史實。這些黑金球賽只有叫球技水準不斷下降。人人平等的遊戲是上帝給我們智慧和教育的好機會。我們不喜歡玩不公平的遊戲,只叫自己無癮,白費人生,且有被愚弄之感!上主自己來到人間(道成人身)宣教,甘心謙卑地在人類中間一起玩人間的遊戲,示範如何平等地承擔人生的一切,就是如一般人一樣,遭遇抗議排斥直到上十字架。儘管世界仍有許多不公平,人類仍在不斷學習實踐平等的觀念,上帝2000年前示範了,我們也就應該不斷學習並維護這個觀念,叫不斷擾亂平等又常藉詞搬龍門的權貴羞愧。

誠然,這個世界沒有絕對平等,但是絕對不應阻礙別人追求平等的制度,更應為努力爭取更平等的制度鼓掌。足球賽例不斷在謹慎地更新,叫人覺得競爭得更平等,更合情合理。主耶穌為了人類得更豐盛的生命,或稱為更合神賜人有尊嚴的生命而用和平又捨己的方式,責備和挑戰當時的權貴,維護並彰顯了上主旨意對人類的生命原則。今天我們有沒有此勇氣去鼓勵和推動爭取平等原則的人呢?尤其是在今天的世界充斥著爭取特權的人,企圖破壞人人平等的權利,使之模糊不清,藉著趨炎附勢的手段,去混水摸魚撈得眼前的權益,不惜欺負無權無勢的人,要立場鮮明的與這些人抗爭,殊不容易。

主肯為此人間遊戲而捨生取義,我們可不要遊戲人間、趨吉避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