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與香港粵語詩歌發展
說起香港粵語詩歌的發展,香港基督徒音樂事工協會(下稱ACM)是其中一個連結不少音樂創作人及事奉團隊的機構,ACM積極拓展音樂事工,於音樂風格不斷演化、科技不斷進步的世代中,一直努力製作新歌傳揚福音,讓眾多想透過音樂事奉的有心人,可以學習及發揮恩賜。
說起香港粵語詩歌的發展,香港基督徒音樂事工協會(下稱ACM)是其中一個連結不少音樂創作人及事奉團隊的機構,ACM積極拓展音樂事工,於音樂風格不斷演化、科技不斷進步的世代中,一直努力製作新歌傳揚福音,讓眾多想透過音樂事奉的有心人,可以學習及發揮恩賜。
「靜觀」(mindfulness)[1] 早已深受全世界歡迎,近幾年在香港也不遑多讓,上至成年人,下至小學生,都多了機會參與其中。
聖像畫(Icon)始於4世紀,是一種以二維度的繪畫的圖像,畫家以聖像來表達耶穌基督及其他聖人,或一些救恩的事蹟。聖像畫是基督宗教信仰中其中一項很重要的遺產,教會用它來表達信仰和幫助信徒們以此祈禱默想。在692年的特魯洛(Council of Trullo)會議時,它得到官方教會承認其地位及重要性。可是從726年至843年,出現了聖像畫破壞運動,但其後它再次獲教會肯定其價值。
靈修,對基督徒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從決志歸主一刻開始,便會有不少信徒告訴你,做了基督徒之後,除了要加入教會敬拜神,過教會的團契生活外,個人方面亦要開始有靈修生活。更正教的信徒比較熟悉以默想經文來靈修,但原來,靈修的意義非常豐富,亦有不同的方式進行靈修,以經文默想只是眾多形式中的其中一種。1月11日的晚上,彭順強博士帶領大家去發掘「靈修」這一座寶庫,從中去體會不同的靈修方法。
每間教會的崇拜都有一定的程序,只是,走進一些禮儀教會,來自非禮儀教會的信徒會發覺禮儀教會的禮儀似乎多了一點,從走進教堂一刻,有些要點聖水畫十字、又要跪拜聖體櫃,在崇拜過程中,聞著濃烈的香爐,很多人都未必習慣。其實,這一切禮儀都不是虛有形式,每個環節及動作都意欲表達內在的意義,了解這些動作的內在意義,可以讓人更能全心專注在主的身上。
提到「靈修」,我們一般會想到什麼?唱詩、讀經、默想、反思、祈禱……這一連串的宗教活動對信徒來說又有何意義?讓我們更明白神、親近神、敬畏神、依靠神、以至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Alister E. McGrath認為無論個人或團體,他們進行基督教靈修的目的,是讓自己更多經歷神,又或是體會神的臨在。McGrath對基督教靈修的看法只是眾多說法中其中一種,但他卻道出了基督教靈修的重點——經歷神。新教信徒習慣用《聖經》去靈修,但事實上,基督教中還有不少靈修方法是可以幫助我們去經歷神的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