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偶遇田園交響曲
昨晚去聽貝六(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為英國之旅來一個完美總結,同時也提醒我為何到來。恰巧去年這天剛到埗,這晚這首貝六更有多一份意義。
學習偶感
這個學期只剩下一星期就完結了,時光飛逝;也意味著很快進入單打獨鬥寫論文的日子;即是和一眾死人……不,是和一眾名垂青史的學者對話的時候。不用上課,只是「一條友」自己寫文。
已習慣了封城下的學習生涯,對著電腦聽課,對著電腦發言,對著電腦大笑,對著電腦皺眉。大概唯一不變的是學習氣氛吧。
隔離有人嗎?
一場疫情翻天覆地改變全世界,原本看似正常不過的事情,現在看來卻有點奢侈,例如與真人接觸的機會吧。
正視問題 努力帶來改變
基督教作家布赫納(Frederick Buechner)曾這樣談過召命:「當你最深的喜悅與世界最深切的需要相交之處,就是你召命所在。」而這在精神科醫生嚴始立醫生(Larina)身上,及其所發起的「醫護天使」行動成員見證了這說話。
裂縫中的生命 繖民網絡教會
前言:
社會在變、教會亦然,有人以不變應萬變,有人萬變不離其宗,但無論如何,變是客觀的事實,問題只是我們希望先知先覺、後知後覺,還是不知不覺。接下來這幾期,《社關熱話》會嘗試和大家介紹一下近年香港教會和社會面對的一些轉變,大家對有關轉變可能有不同的回應,但總不能視而不見。
唇齒相依的台灣與香港
在筆者下筆之時,台灣同性婚姻仍未塵埃落定,支持反對雙方各有意見,即使支持方內部亦出現不同聲音。與香港比較,台灣同性戀運動(同運)發展較急速進取,台灣教會這些年來是如何面對?我們分別訪問了台灣道聲出版社副社長陳志宏牧師,以及輔仁大學生命倫理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的齊明,了解有關情況。
傳媒與網絡公審
早前乘著假日與朋友聚會,席上一位平日不怎麼留意新聞的朋友忽然提出:「你們怎樣看那三位港女?」朋友說的是去年年尾在台灣海產店偷竊的三位香港女生。接著朋友又問:「假如她是你們的同事,你們又會怎樣想?」這下激起我的好奇心,於是再「口痕」問朋友,為甚麼會這樣問?朋友說是從同事得知,因為網上已有起底組將三人起底。由此可知,網民力量無遠弗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