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部份人都是居住在城市裡。而我們的城市密度之高,又是全世界數一數二。我們每一天在城市裡與不同的人一同生活、學習及工作。然而,細心一想,大家卻又是無比陌生:當人人在路上都成為「低頭一族」,彼此不聞不問;又或是我們連住在隔壁的人姓甚名誰也不清楚時,我們真應該問問這樣的都市生活,其實缺少了甚麼。
還是古老智慧好:「遠親不如近鄰」。今天雖然我們很多人緊密地聚居在一起,可以看到隔壁的電視,聽到鄰居的爭執,但卻只有密麻麻、重門深鎖及彼此獨立的居住「單位」,沒有了原來的「鄰舍」。其中更少了「鄰里」的關係,以至生命的「倫理」:守望相助、互相問候、彼此關心與包容忍讓,這一切都是我們在與別人相處時學回來的。在今天的社會和城市發展中,這些東西是不是被我們忽略了?
畢竟,有鄰里,才會有倫理。
文字版 (生命倫理雙月刊 26期)
有鄰里,有倫理
生命倫理雙月刊 26期 (p.1)
20/03/2014
香港城市發展:只有城市,沒有社群?
生命倫理雙月刊 26期 (p.2)
20/03/2014
香港是一個不停建設的社會。我們不停重建舊區,住屋發展永不停步。可是,當我們的舊區面對重建,要急速發展時,我們的社區和社群卻也被無情改變。今回的生命倫理對談,就是以城市發展作主題,探討城市發展與倫理的關係。
其實在城市裡,除了建造大量建築物,社群人倫同樣重要。然而在我們的社群中,可有相關的倫理值得我們反思及留意?推而廣之,在一切都計算成本效益、經濟至上,以及提倡發展是硬道理的價值觀下,公平、公義、人情及倫理又可以如何伸張及踐行?
對居住環境的詰問
對於一向住在城市的我們,有時應該要問自己:為何我們要住在市區而不在鄉郊?上一次我們往住所附近的公園是甚麼時候呢?公園是用來休閒,還是成為每個周日安置家中外傭的好地方?你要開多少道鐵閘,經過幾多重保安關卡才可踏進家門?為何我們需要這麼多的保安員?以前住在屋邨,不是有鄰居守望就行了嗎?話說回來,你真「認識」(點頭之交不算!)你的鄰居嗎?
最重要的 早已在身邊
生命倫理雙月刊 26期 (p.4)
20/03/2014
現今大部份年青人常哼著的流行曲,大都是情歌。筆者偶爾聽到一些不是情歌的流行曲,便很容易留下深刻印象。一年前,聽過一首頗特別的作品,由香港歌手周柏豪演繹的《無力挽回》。歌手透過歌詞道出對親人離世的傷痛之情,如何在當中重新振作外,亦藉此鼓勵聽眾珍惜生命,珍惜身邊的人。
要做到珍惜眼前人,談何容易。我們知道「父母恩,勝萬金」,唱出來總是簡單,跟別人說自己要愛父母也不太難,但實際上卻很少跟父母說一句「多謝」;至於「我愛你」,在雙親面前總是像禁語一樣,開不了口。父母對家庭的付出,常被視為「奉旨」;對晚輩的關心,可能換來「你很煩」的埋怨,長者們可能聽得更多。或許就是這種「恃熟賣熟、無所謂」的態度,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有還無。身邊的人能夠活在當下,好像是理所當然,因而失去感恩之心,完全忘記不少歷史和身邊的例子都提醒我們生命無常,直到失去的一刻,才慨嘆無力挽回,深陷於悔疚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