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少父母、教師和教牧同工對性的問題仍然十分避忌,感到難於啟齒,於是父母樂於由學校負責性教育;老師又外判給社工或志願團體;牧師則希望由聖靈親自感動和保守,結果通通交由傳媒代勞,傳媒會教甚麼?大家心裏有數。
青少年成長是價值觀建立的重要時期,我們的信念是:性是可以(在今日的環境也是應該)開放地討論,透過討論我們才能更了解青少年的困惑所在,唯有正視他們的困惑,才能協助他們以謹慎、嚴肅的態度面對性行為。
當青少年9歲便開始有性行為,14歲便當媽媽,我們還在等甚麼?
文字版 (燭光網絡 57期)
開放討論性教育,謹慎面對性行為
眼看耳聽「未婚媽媽」
「未婚媽媽控虐初生兒 多處咬痕骨折瘀傷」《明報》10月3日;
「16歲乖乖女家中產子 小爸爸導演棄嬰」《太陽報》9月21日;
「狠母棄初生骨肉重囚八月」《星島日報》8月29日。
普遍得到媒體重視
縱觀事情發生後,我們普遍可以看到不少報刊皆大字標題去報導有關「未婚媽媽」的新聞,除了圖文並茂地刊登當事人詳盡的背景外,部份報刊也會找一些性教育的專家或關注未婚媽媽的團體,對青少年的性行為及未婚懷孕的數字作出分析,非常重視。
總是一時衝動、缺乏避孕
報道裡,專家的意見大都指出「未婚媽媽」的成因,多是因為現時青少年太容易接觸色情資訊,加上青少年批判力不足和缺乏正確性知識,因而易於受到外界影響而變得「開放」,容易因為好奇或一時衝動而作出模仿,做出「越軌行為」。
專家指出,好些青少年都認為婚前性行為是拍拖的「必經階段」,對婚前性行為及未婚懷孕等問題缺乏自我判斷能力。由於性行為前沒有「對不對」或「應不應」的意識,所以也缺乏為保護自己而作出避孕措施。
廿一世紀的危機:「網中人」
網上的情緣,潛在危險
駐校社工黎淑明姑娘表示,現時最值得關注的是青少年在互聯網上的交友問題;過去一兩年間,她遇上有關的個案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黎姑娘指出,普遍來說,初中女生尋找援助的個案會較多,很多時候,年紀較為成熟的男方會利用初中女生的好奇心態、薄弱的防範意識和應變能力而作出性侵犯,所以在約會中初中生所要承受的風險亦相對較高。
第一次見面,就「第一次」
在一些個案當中,「性侵犯」在第一次約會便發生,另外一些高明的手法是與女方相處一段較長的時間,獲得對方的基本信任後才下手,男方亦希望以「男女朋友」的關係為理由,以較容易去接近對方和擺脫性侵犯的罪名。黎指出這不等如高年級的女生就沒有類似的問題,但可能由於年紀較長的學生通常比較難於啟齒跟別人分享感受,所以不排除有些事件可能被隱藏起來。
生命:輕與重、分與連
和我一起的,有這個孩子!
「和我一起的,有這個孩子!」較早前《14歲的媽媽》全城熱播,熱播背後,映照着青少年性行為日益普遍並低齡化。這是教人焦慮、不安並失控的時代──性和愛情價值的迷航失範;換來沉重的生命和社會代價。
這是不對的吧!
「這是不對的吧!」這是劇中女主角在發生性關係前的掙扎和惶恐,是的,「性」指向靈魂和生命本身,「性」的混亂往往帶來生命的困惑、痛苦並社群的艱難。女主角、男主角、兩個家庭五個人,在應否墮胎、是否具備養育孩子條件上思前想後、苦痛掙扎、相互角力。
墮胎,從來都是一個複雜的生命議題、艱難的倫理抉擇,從這套劇集所反映的低齡未婚懷孕並其中的墮胎問題,則是更沉重又艱難的倫理抉擇了。
「性教育」的另一面
著名的婚姻治療學家,約翰‧葛瑞博士(John Gray)在《男女大不同》這本書中形容男性是住在「洞穴」裏的人,當碰上問題,就背著它走進洞穴,與它單打獨鬥;而女人卻需要「談話」,作為抒發情感的出路。但我們身處的廿一世紀,情況卻是男性不但喜愛走進山洞,而且越走越深,是「自得其樂」?還是步向作繭自綁之路?女性就以很多外在的文化如瘦身纖體去取替她內在的靈性需要,這又可行嗎?
昔日忌諱,今日光榮
U-FIRE總幹事胡裕勇(阿勇)觀察到現時普遍的青少年人對討論「性」都抱著一種十分開放的態度;認為自由戀愛、自由性愛才合潮流。昔日,談「性」是一種忌諱,但現在青少年就可以「明刀明槍」,「肆無忌憚」;甚至會因為自己「夠膽講」,顯露出有一點點成熟的味道而感到光榮。
阿勇認為,02至04年於各大學「迎新營」中所設計的遊戲意念愈見大膽開放,為求滿足一個期望──就是玩得「越興奮越High」,越能加快打破沉默,和越有效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到了05年,情況有點改變,一些人開始揚聲批評,遊戲的性質才因此而較為收歛。
愛中轉化
當大型的同志遊行在世界上不同角落舉行,不少同性戀者走上街頭,為自己作為同志的身份而驕傲時;在另一邊廂,也有不少人要離開同性戀的生活,當中更有少數已經願意勇敢的走出來,向大家剖白他們為何進入及離開同性戀的日子,甚至高呼「我渴望我未曾選擇過同性戀的生活」。
過來人遠道來 分享更新經歷
明光社聯同Caring Friends及香港性文化學會剛於2007年9月28及29日舉辦名為「愛中轉化──同性戀愛可釋手」的專題講座,分別邀得美國His Servants的創辦人Don Schmierer來港分享輔導的經驗;及一位曾是女同性戀倡導者,也是同性戀雜誌VENUS Magazine的主編,信主後生命轉化,離開同性戀的生活,現被譽為同性戀福音佈道家的Charlene E. Cothran來分享她的經歷。
受暴女子仍然堅強、美麗
關注婦女性暴力
「男人來自女人,最後又回歸女人。」男女兩性,本該是相互靠倚,相愛不渝者。只是,樂園已遠,現實上,由色情刊物、色情場所乃至性侵犯,女性只成異化和侵犯的對象──這教人難過、教人為生命的暗角而難過。
近年,性暴力受害者更有年輕化之趨勢,對基督徒來說,這些暗角中的哭泣者,需要我們的守望、關心和支援。畢竟,每一個女子,都是我們的鄰舍。是以本會九月份的月禱會中,邀請了風雨蘭督導主任、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總幹事王秀容,分享如何關注和支援本地的性暴力受害者。
馬會之心,路人皆見
面對賭馬人口老化,以及賭波的興起,多年來馬會都挖空心思,以不同的藉口向青少年埋手,希望為賭馬培養接班人,過去幾年的大小動作包括:
別問呼召誰 只問如何回應呼召
因為同性戀的問題,多年來使一些同志團體與教會團體關係緊張:自95年教會聯同其他社會人士,成功阻止立法局通過性傾向歧視法後,03年同志團體衝擊天主教總堂、05年到榆林書店抗議、07年到明光社請願,也成功爭取媒體報導和公眾關注──雙方爭持,成了常態。
「我不是天生不在乎的人,我都好在乎別人怎樣看我,我都會很受影響。」身陷看似互相排斥的「性」爭論中,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兼任明光社董事十年的關啟文博士不無感慨!若然雙方都有同感的話,這邊廂關博士的回顧和分享,能否讓大家多一點理解,甚或共鳴?
再說一遍 「關色文」不是我弟弟
「那時我從英國回來,在『FES1』工作,參與了一個研究性文化的小組。由於當時有好些色情漫畫在中學流行,我們組成『基督徒關注色情文化聯委會』,簡稱『關色文』。」關啟文笑言,後來很多人說起這名稱都以為是他的弟弟。
「小組在93至97年,就很多色情副刊和漫畫做調查、辦講座,得到媒體的認同和報導。及後我和其中一些參與者,都想是否需要長期關注同類的問題,也就開始籌組明光社。」他表示,當時旨在成立一個基督徒長期關注社會問題的組織,沒有論及同性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