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讓《燭光》透過你的網絡傳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9/03/2018

文字不死 思想有價

上期《燭光》有了很大轉變,不知大家有沒有察覺?若果沒有,我們當然有點失望,不過,並不會氣餒。今時今日,出版似乎已成了夕陽工業,不單年青一代喜歡聲音圖像多於文字,成年人閱讀報刊雜誌的時間亦在減少,大家經常拿在手上的都是手機,基督徒亦不例外。

不過,雖然用手機看短片、聽音樂的人很多,但大家並非完全不看文字,因為透過臉書(FB)和WhatsApp閱讀的大有人在,好的文字仍然有市場,只不過大家換了一個途徑來閱讀而已。更令人欣慰的是長文亦並非完全沒有市場,因為喜歡深入了解和思考一些他們有興趣題目的人仍有不少,問題只是相關文章能否傳到他們手上。

由於《燭光》改了版,沒有了單一的專題,而是和大家分享明光社幾個主要關注範疇中近期值得留意的問題,因此,將《燭光》化整為零便可變成多篇不同的文章,可以符合不同讀者的興趣,不過,能否送達有興趣讀者的手上,各位的幫忙十分重要。

由今期開始,我們在每篇文章都附上一個QR CODE,方便大家看完之後若覺得有價值,可以即時透過手機和其他友好分享,相信一篇文章比起一本雜誌,大家會較容易抽時間閱讀。若每期有以百計的讀者願意傳給他身邊最少10位朋友,我們讀者的數量便有機會以千計地上升,對大家來說是舉手之勞,對我們來說更勝任何廣告和宣傳,誠願《燭光》透過大家的網絡得以廣傳。  

相關文章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5年9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5/09/2025

美國

為配合特朗普政府的命令,禁止男跨女運動員按自己認同的性別參加運動會,2025年7月21日,美國奧運和殘奧委員會更新了網頁,通知大家有新的安全政策,並與政府及其他體育比賽的團體的做法一致,禁止男跨女參加女子組別。[1]

2025年7月9日,特朗普政府起訴加州,因為根據加州政策,跨性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認同的性別選擇運動隊伍。[2]

美國空軍在2025年8月7日表示,將拒絕所有已經服役 15 至 18 年的變性軍人選擇提前退休,他們將在不提供退休福利的情況下被遣散。此舉意味著跨性別軍人將面臨兩個選擇:接受提供給初級軍人的一次性離職補償金,或是被開除軍籍。[3]

2025年7月17日,全美988自殺與危機生命線終止了為LGBTQ+青少年提供的專業心理健康支援服務。[4]

2025年8月1日,民主黨州檢察長聯手起訴特朗普政府,指控特朗普試圖利用司法部追捕那些為19 歲以下的跨性別青少年提供性別認同護理的醫療專業人員。[5]

美國人權醫生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 for Human Rights )在五月對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及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提出起訴,指控NIH僅針對某些主要與LGBTQ+相關的研究項目削減資金,構成非法歧視。2025年8月1日,由前總統美國拜登任命的地區法官Lydia Griggsby在法庭裁決中表示,她將對NIH終止LGBTQ+健康研究撥款的指令發布初步禁令,並稱此類指令旨在「關注和針對LGBTQ+成員」。[6]

美國共和黨人在今年和明年的選舉中再次使用去年總統競選中的關鍵攻擊口號,他們相信押注反跨性別信息將有助於對抗民主黨。 [7]

波蘭

在波蘭候任總理Donald Tusk舉行就職典禮幾天前的一項民調顯示,48.6%的波蘭受訪者認為Tusk應當辭職。儘管支持Tusk的選民依然穩固,仍有許多人批評其政府未能兌現2023年大選前承諾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墮胎權自由化和LGBTQ+伴侶民事結合等議題。事實上,聯合政府內部各黨派在這些問題上存著分歧。[8]

匈牙利

匈牙利總理Viktor Orbán於 3 月通過了反 LGBTQ+ 法,該法禁止舉辦驕傲遊行活動,並允許當局使用面部識別工具來識別參加慶祝活動的人士。2025年8月1日,匈牙利首都的市長Gergely Karácsony接受警方訊問,被指控協助同志組織舉行今年的 LGBTQ+ 驕傲遊行。[9]

本地:

女跨男K,早前入稟高院申請司法覆核,要求法庭頒令讓處於性別過渡階段的跨性別者,使用其認同性別的公廁。高院法官高浩文在7月23日裁定,指出規定食環署公廁男女分隔的公廁(行為及舉止)規例第7及第10條違憲,宣告條文無效,暫緩執行12個月,「以容許政府有時間考慮是否有意採取措施處理該牴觸」。

環境及生態局發言人在7月24日表示,政府正仔細研究判辭和徵詢法律意見,考慮提出上訴。發言人重申,《公廁(行為及舉止)規例》設立遵行男女分隔原則的公廁,其目的在於保障市民的私隱和使用公廁時的安全,同時符合社會的規範和期望,提到「此安排一直獲社會廣泛接受」。發言人指出目前約一半的男女分隔公廁附近設有無分性別公廁,包括「暢通易達洗手間」或「通用洗手間」,可供各界人士,以及跨性別人士使用。[10]

2023年,岑子杰就香港法律不承認同性伴侶關係提出終極上訴。香港終審法院法官於2023年9月一致裁定婚姻僅限於異性伴侶,但同時要求政府在「2年內」建立一個承認同性伴侶合法權利的「替代框架」。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在7月2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出,政府建議透過立法方式,設立同性伴侶登記機制。該局向香港立法會提交《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7月11日就條例草案刊憲,並於16日首讀和開始二讀辯論。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動議二讀時表示,懇請議員支持法案,政府亦會全力配合審議工作,爭取完成立法。不過,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在7月初討論設立相關「替代框架」時,多個黨派均不支持。

立法會各大政黨中,表示支持立法的只有新民黨。身兼行政會議召集人的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曾表示,賦權同性伴侶參與對方醫療及處理身後事,相當於「最低消費」。周浩鼎提到反對登記機制並非歧視同性伴侶,只是指出登記制度將直接動搖家庭核心價值以及社會制度,他認為可以「透過個別政策措施靈活、彈性處理」。[11]

7月23日,立法會《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委員會召開會議,討論透過立法制定替代框架,讓同性伴侶關係獲得法律承認。個別政黨表態反對,結果在9月10日的立法會會議被否決,成為近年罕有地不夠票通過的草案。《am730》社論認為「無論為同性伴侶訂立替代框架,或涉及跨性別人士的社會制度,都應先要得到公眾充分的辯論,周全考慮對於香港公共政策的影響,同時要關顧社會上不同價值取向的持份者。涉及倫理道德事務的觀點,絕不適宜交由法庭,用一次的判決取代社會的深度討論。世界各地會就不同問題訂立不同法律框架,背後反映法律只是一個工具,去呈現當時當刻當地的社會狀況,對於道德倫理的接受程度,世上根本不可能定出一套完美的標準。正如美國法理學家德沃金所講,法律的變遷有如小說的角色性格一樣,不應隨時劇變。法律的發展需要得到社會大眾的認許,在同性伴侶登記及跨性別人士的問題上,香港仍然需要更多的討論空間,立法會議員或會有明智投票結果。」[12]

明光社

明光社認為任何新法例應先廣泛諮詢,確保大多數市民認同,以免引發爭議,加深社會對立。至於《條例草案》雖然不直接改變婚姻定義,但設立類似婚姻的登記制度,等同間接承認海外註冊的同性伴侶可享有猶如婚姻的法律地位,令人擔心現行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獨特性受影響。我們應謹慎行事,避免改變社會的基礎價值。另外,與其為同性伴侶設立專門登記制度,不如制定簡單的授權系統(建議設立緊密關係授權書),讓市民(包括同性伴侶)透過法律文件授權可信任的人,享有醫療決定、醫院探視、財產運用及生活安排、遺體及骨灰處理等權利。此方法靈活且公平,毋須海外註冊,成本低,能惠及更多不同關係的市民,避免為特定群體立法。[13]

2025年8月15日,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最終共接獲10775份意見書,當中有2081份(19.3%)支持草案,包括705份標準格式化而沒進一步提出具體意見的署名電子表格;有8694份(80.7%)表示反對草案,相比早前的統計,反對草案的比率大大增加。[14]

(資料截至2025年9月10日)


[1] Kevin Dotson, “US Olympic and Paralympic Committee says it will comply with Trump’s order banning transgender athletes from women’s sports,” CNN. July 22,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7/22/sport/usopc-transgender-policy-presid....

[2] Hannah Rabinowitz, “Trump administration sues California over law allowing transgender students to play on sports teams of their choice,” CNN. July 9,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7/09/politics/california-transgender-lawsuit.

[3] The Associated Press, “US Air Force to deny retirement pay to transgender service members being separated from the service,” CNN. Aug 8,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8/07/politics/air-force-to-deny-retirement....

[4] Annie Sciacca, KFF Health News, “The National Suicide Hotline for LGBTQ+ youth shut down. States are scrambling to help,” CNN. 21 Aug,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8/21/health/988-lgbtq-suicide-hotline-stat....

[5] Devan Cole, “State attorneys general sue Trump over targeting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who provide gender identity care to trans youth,” CNN. Aug 2,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8/01/politics/state-attorneys-general-sue-....

[6] Molly Reinmann, “Judge pauses termination of LGBTQ+ health research grants,” CNN. Aug 2,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8/01/politics/judge-blocks-termination-of-....

[7] David Wright, “Republicans reprise anti-transgender ‘Kamala is for they/them’ ads for the midterms,” CNN. Aug 9,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8/09/politics/republicans-anti-transgender....

[8] Katarzyna-Maria Skiba, “Almost half of Poles believe that Prime Minister Donald Tusk should resign, according a poll conducted just days before president-elect Karol Nawrocki's inauguration,” euronews. Aug 3, 2025. https://www.euronews.com/my-europe/2025/08/03/almost-50-of-poles-support....

[9] “Hungarian police questions Budapest mayor over role in banned LGBTQ+ Pride march,” euronews. Aug 1, 2025. https://www.euronews.com/2025/08/01/hungarian-police-questions-budapest-....

[10] 〈政府研就跨性別覆核案上訴 稱仍須按男女入公廁〉,《明報》,2025年7月25日。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50725/s00002/...〉;〈判決摘要:K(申請人) 訴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及律政司司長(合稱“政府”)

高院憲法及行政訴訟 2022 年第 646 號,[2025] HKCFI 3170〉,《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2025年7月23日。https://www.doj.gov.hk/tc/notable_judgments/pdf/HCAL_646_2022c.pdf

[11] 陳湘瑾:〈香港《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16日將首讀〉,《經濟日報》,2025年7月10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21/8864194;文維廣:〈同性伴侶登記反對聲浪大 立法會若即日投票將被否決〉,《經濟日報》,2025年7月17日。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5726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

[12] 〈同性伴侶動搖男女婚姻制度 立法前須社會辯論共識〉,《am730》,2025年7月24日。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5%90%8C%E6%80%A7%E4...

[13] 明光社:〈反對《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意見書〉,2025年7月25日,立法會CB(2)1527/2025(403)號文件。https://www.legco.gov.hk/yr2025/chinese/bc/bc57/papers/bc57cb2-1527-401-...

[14] 〈同性伴侶關係登記草案 公眾意見書反對比率逾8成〉,《星島日報》,2025年8月16日。

一切由心開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2/01/2024

我們活在科技幾乎主宰一切的年代,沒有手機、不懂上網、無法電子支付的人,可說舉步維艱,莫說難以走出香港,連日常與人保持連繫亦十分困難。不過,正因如此,我們更要提醒自己,科技只是我們的助手、不是我們的主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其實是心靈,令我們出現問題的往往是心靈的隔膜和偏差,而不是沒有手機。

過去一年,連串的學童自殺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響起警號,無疑教育制度帶給學生的壓力、以及社會氛圍對年青人追求夢想、自由、公義和平等造成了不少挫敗和失望。不過,自己仔女自己救、自己學生自己教,當大環境未能短期內改變、甚至根本不知幾時才可以改變的時候,大家首先可以做的就是更多關心身邊的人,更多聆聽子女和學生的心底話。成績和成就不代表一切,更重要的是協助他們找到生命的價值、肯定自己是有價值的人、學會代入他人的處境、學會寬恕,明白身邊其實有很多會令人容易產生偏見的陷阱,可能來自AI、來自心儀的偶像、來自我們的政見、也可能來自我們對性傾向的誤解等等。

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分辨影響我們的種種世情,是我們在新的一年送給自己和下一代最好的禮物,當然,作為信徒,更要學會明白神的心意,不要讓自己的執著凌駕神自己的說話。誠願今期《燭光》,能為大家在紛亂的世情之中帶來一點的盼望、以及成為大家在崎嶇前路上的一點光。

那一天,我們不會忘記……

陳少平 | 作者現居比利時,為世界福音動員會駐比利時的宣教士,主要是向當地的華人留學生和華僑宣教,亦與其他同工向比利時人傳福音。作者十分欣賞比利時人的謙卑內斂和當地中世紀的宗教畫和教堂建築。
12/06/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比利時

多年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自由大學校園裡,樹立了一個紀念碑,
自始每年都有人來放下鮮花,點上燭光,
為的是悼念那一天……

還記得那天後我們無數次的走上街頭呐喊,
無論暴雨天、艷陽天都沒有間斷,
雖說這些聲音已隨著歷史慢慢的消逝……

還記得每年的那天我們相約在銅鑼灣的一片草地上,
高唱「歷史的傷口」,
為何在那片草地上再聽不到那令人動容的歌聲……

還記得我們曾激昂地叫喊我們不會忘記,
但此刻各散東西,流散異鄉,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會記得那天嗎?

那天一眾的同路人來到自由大學的紀念碑前,除去了一些雜草,
放下鮮花,點上燭光,讓那歷史的傷口得以被撫慰,
那刻並沒有激情的口號,
只有安靜地禱告紀念,
讀出上主公義的話語,
唱出那讚美的詩歌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

深盼有一天歷史會給你們一個清白,
或許那天是黎明到來的時候……

珍惜獨有的

陳偉洪 | 過去八年,整家往返三地,搬家七次。由市區搬到長洲,從香港移居到德國,回港後再到台灣。經歷由社工成為神學生,畢業後,曾嘗過作宣教士的辛酸,體會過牧養教會的苦樂,現在又以學生的身份暫居於台灣。客旅人生大概莫過如此,作為寄居者就只能聽從上主的帶領。
08/10/2020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台灣

與一家大小、親朋好友一起「烤肉」作為慶祝中秋,或許是台灣所獨有的。

曾經問及當地人:「為甚麼每年中秋也要烤肉?」他們大多也不太確定因由,但卻有一些共同的線索。就是許多年前在中秋節期間,電視播出一個烤肉醬的廣告,而這廣告實在太深入民心(或太洗腦)。從此,烤肉就成為每年台灣過中秋節的習慣。不明所以或不太確定的原由,竟也能成為年復年的習慣。

近似的情況,中秋節前兩天,被一個曾在香港居住數年的台灣朋友問到:「香港人過中秋節,為何喜歡點蠟燭?」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對應!真的,我是從來沒想過,為何蠟燭與中秋節會拉上關係?近30年來,在香港大概每年只有兩天能大伙兒結集相聚,在公開的環境下點燃蠟燭。一天是6月的某夜,另一天則是中秋節。6月的燭光,差不多全香港的人也知曉所為何事。反之,中秋夜的蠟燭,似乎是無從稽考。但肯定的是,這習慣已超過30年。因筆者在兒時,也是中秋節在公園內「煲蠟」的一份子。

中秋是華人所重視的節日之一。其源可追溯到《禮記》中的記載,是關乎拜月的行徑;到唐朝開始成為君王賞賜群臣的日子;後發展為民間的節日,這可能與慶祝秋季豐收有關。但與蠟燭全扯不上關係。在民間的月兔、嫦娥奔月等故事當中也找不到半點與「蠟燭」相關的痕跡。或許掛燈籠是有少許的關連,但似乎也不能造成在中秋節點燃(或玩)蠟燭這習慣的必然因素。

不為所以的行徑,不論是「烤肉」或「蠟燭」,每年因著「習慣」而重複著。這些「習慣」能持續下去,當中蘊含著「情感」。孩子在點燃蠟燭的過程中,感到一份刺激;家長(成人)們可能回憶著兒時歲月的美好;戀人們在燭光的氛圍下,更能陶醉在浪漫之中。「烤肉」或是「蠟燭」能成為習慣,也許就是被「情」所牽絆。能把親人、好友連繫、聚集在一起,享受著互為彼此、月下團圓的歡愉,就是成為「習慣」的重要因素。

若情感、追憶、思念驅使著我們每年重複習慣,那麼讓人「遺忘」,不讓人「記念」就是打破「習慣」的最佳方法。

原來中秋節的蠟燭跟6月的燭光一樣,也是香港獨有的。在世界上,差不多沒有別的華人社區,每一年如此自發及一致地在這兩天的晚上,讓燭光在各處點燃著。今年香港中秋的蠟燭,大概因著「限聚令」而不復再;同樣,日後6月的燭光,也必會被種種新訂的法規所限制及取締。讓人「遺忘」事情,好把「習慣」打破。遺忘了中秋的蠟燭,大概也阻不了親友的相聚。若遺忘了黑與白、是與非、對與錯、公義與良知、真理與盼望,我們所保留下的工作、地位、財富或苟安又有甚麼意義及價值?

獨有的事情及習慣是更需要珍惜。多探究其中的含意,重述內裡的故事,把習慣的行徑跟自己連上關係,避免每年所重複的流於形式、因循。

在中秋節,最多人所祝願的,大概就是「人月兩團圓」。簡單的五個字,把人、月及團圓三樣東西放在一起。「團圓」的意思是較容易掌握及明白。以人與月作類比,我們較熟悉的,莫過於是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描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就是在聚散幻變的當下仍企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長久,不管相隔多遠都可以一起看明媚的月色。而這首詞的寫作背境為:「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用廣東話的理解就是:「中秋節,飲酒飲大咗,掛住兄弟(子由),作首歌記念吓。」

今年中秋,身在台灣,未嚐烤肉、蠟燭欠奉、沒有大醉,卻想念著那些素未謀面,但又惺惺相惜的兄弟、手足,或許他們一時未能與家人團圓,但仍祝禱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暗夜裡的一點燭光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4/07/2020

香港不再一樣了!

由去年的反修例運動,到今年初的疫情,以至「國安法」橫空出世,以強硬的姿態震懾反對的聲音,一國兩制正經歷回歸以來最嚴峻的考驗,加上疫情未過、經濟不景、移民潮再現、教會流失加劇,令不少人心情鬱悶,憂心忡忡。不過,在天色昏暗,夜幕低垂之際,正是教會和機構應更努力發光的時候。

面對未知何時才會結束的疫情,明光社為了更直接服侍有困難的家庭,毅然與一些前線機構合作,申請了一些基金,為劏房戶和有即時經濟困難的基層家庭,提供改善家居環境和現金支援的服務,雖然只是一杯涼水,未能解決長期的、結構性的困難,但總比甚麼也不做好。

正如當政治的陰霾衝擊新聞及言論自由,甚至連玩遊戲也有不少禁忌的時候,我們仍希望能努力發聲,提醒大家注意,不過,在思考政教關係時,卻不能將問題簡單化,其實除了藍黃政見之外,不少分歧亦只是不同路線和手法的差異,毋須急不及待提升至真理的層次。在靜待黎明的時候,大家應更努力學習聆聽、包容和寬恕。另一方面,同運對婚姻和家庭的衝擊有增無減,希望大家在關注經濟和政治的同時,不要忘記容易被人忽略的家庭和倫理價值,以及品德教育。

不過,我們亦必須有心理準備,約翰福音一章5節提醒我們:「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我們的責任是努力發光,幾時黎明是上帝才知道的事,我們只是努力學習成為暗夜裡的一點燭光

聚焦有時、失焦有時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6/05/2020

過去幾個月大家都聚焦於新冠肺炎的疫情,無論社會、教會、公司、學校、家庭及個人,都需要因應疫情的變化而不斷回應和改變,這是很自然的事,畢竟性命攸關。但人生其實還有很多重要的事,雖然不一定緊急,卻不能置之不理。

疫情未過,香港的政情又開始升溫,而當代政治其實是一場資訊戰,面對資訊戰最重要的是有高度的自覺,不會被別有用心的假消息,以及喜歡煽動別人情緒的政客迷惑。在疫情之下,不少大型活動皆受影響,只有馬會一枝獨秀,在政府默許之下堅持繼續賽馬,一些失業的賭徒更聚焦賭博,結果泥足深陷,甚至賠上性命,大家不能忽視。

面對疫情,若聚焦於困難,的確容易令人喘不過氣,特別是一些基層的家庭,手停口停,再加上子女要在家學習,無論在空間和器材上都令家長百上加斤。不過,有危亦有機,這也是教會和機構可以介入和支援有需要人士的好機會。

生活上值得我們關注的事其實還有許多,趁著疫情令大家有更多時間留在家中,也是親子教育的好機會,小朋友也要學會轉移視線,不要只聚焦眼前的困難,也要放眼其他身邊的事,有時失焦也是一件好事,否則過份聚焦恐怕只會燒焦。

今期《燭光》好像失去焦點,但我們盼望大家能逐步走出疫情陰霾,放眼更多重要的事,一些習以為常的事其實也不是必然的,作為基督徒,今次疫情令大家對崇拜、以至聖餐都有了不同的體會,其實,奉獻課題亦值得我們不時反思,希望今期《燭光》能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與目標相符的行為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1/05/2018

偉大、美善的目標究竟需要以怎樣的手段來配合?當我們目標正確的時候,就算未至於不擇手段,但是否也可以合理地使用一些極具爭議的非常手段?例如一般來說,社會人士多認為賣淫或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是不合宜的,但是否只要不涉及金錢交易就沒有問題?若果是協助弱勢群體,是否更可以令整個行動加上光環?又例如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係,若由粉絲花錢購買偶像的產品,轉變為粉絲用錢去捧紅偶像,會否令兩者的關係變得更複雜?又例如基督徒從政人士若高調宣揚自己的基督徒身份,令社會人士感到他所支持的價值觀好像就等於香港普遍信徒的價值觀,這會否變成「騎劫」信仰?今期《燭光》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看這些近年熱門的趨勢,希望引起大家反思和討論。

此外,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又到了,轉眼之間賭波合法化已15個年頭,打擊外圍是馬會多年來不斷推廣賭波、賭馬的藉口,究竟外圍的影響實際有多大呢?而在有關性別承認的爭議中,當中涉及一些人數極少、容易被忽略或誤解的群體(如雙性人),究竟我們是否真正明白他們的需要和訴求呢?更重要的是,當大家有所爭論的時候,其實是否針對相同的範圍,還是各說各話呢?校正焦點,應是就所有社會議題討論前應有的態度,希望今期《燭光》可以為大家討論這些複雜問題時,提供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