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美麗源自欣賞自己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6/2014

最近,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及某護理品牌公司委託研究公司進行了一個名為「香港女士照鏡習慣及心態」問卷調查。雖然受訪人數不算多,只有502位女士,但或多或少,這些年齡介乎18至64歲的受訪者代表了某些香港女士對自己外貌的看法。受訪女士中有接近九成表示自己在照鏡時不滿自己的外表,當中近兩成人只集中看到自己最不滿的地方。

這些受訪者形容鏡中的自己多為「老、累、胖」。相比其他地方,香港的女性對自己的儀容和身體狀態更缺乏信心。

人有愛美的天性,女士看到自己的體態儀容有不足之處,努力改善原是無可厚非。只是,人若不懂欣賞自己的優點,過分集中自己的缺點,受到廣告及傳媒所散播的瘦身美白文化影響,經常批評自己不夠白、不夠滑、不夠年輕、不夠瘦,甚至令自己不敢照鏡。大家可以想像,若一個人長期身處這種自我否定下,自然會承擔著沉重的負面情緒,以致缺乏自信。試問自卑的人又怎能擁有容光煥發的面貌呢?

樂觀及自信的人特別美,他們的美是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任何化妝品都比不上。這裡所指的是自信而不是自大,樂觀也不表示自欺欺人,她們可以真實地看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但卻更明白自己真正的價值,不會因著自己外表的不足而輕看自己。

美國女子維拉斯克斯(Lizzie Velasquez),她被人嘲笑為「全世界最醜女人」。由於患上罕見的疾病,維拉斯克斯的身體沒有脂肪,再加上一隻眼失明,在眾人眼中奇醜無比的她,從小到大都飽受歧視和欺凌。但她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貶低自己的價值,反而積極樂觀,認為自己是被上天所揀選的人,以她的經歷來鼓勵別人。於是她決定出版書籍,甚至進行籌款活動,打算把自己的故事拍成紀錄片,以此宣揚反欺凌訊息。她的言論至今已感動了以百萬計的人。

按照一般人的標準,維拉斯克斯樣貌身材絕對是慘不忍睹的,但她不看自己外貌的缺陷,反而肯定自己的價值,繼而計劃幫助其他人。那些經常與其他人比較,批評自己不夠美的人,除了不斷花時間上美容院或使用不同的美顏用品,也不妨學習一下如何肯定自己的價值。當人願意發掘自己的潛能,不忘稱讚自己的優點時,他的臉容自然會愈來愈美麗。

 

曾經刊載於: 

《成報》 12/6/2014

相關文章

信仰反思 (偶像與教會)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5/08/2022

注目看耶穌,定睛看耶穌,謙卑親近主,跟著祂同步,跟著祂同步。
(詩歌《注目看耶穌》的歌詞)

耶穌訓練門徒可謂不遺餘力,明明是神的兒子,為了教導門徒愛及謙卑的功課,祂竟親自為門徒洗腳,樹立榜樣,縱然當中有出賣祂的猶大(約十三1-15)。耶穌愛門徒是不容置疑的,但祂同時亦是一位嚴師,門徒錯得離譜的時候,耶穌便會出言責備(路九51-56)。耶穌不單要訓練一班跟從祂的人,也希望他們連結父神。神是看不見的,有限的門徒如何與無限父神連結?一、耶穌是神,祂道成肉身住在人們中間,彰顯了神(約一14、18);二、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人們藉著祂便能去到父神那裡(約十四6)。

粉絲追求偶像,可能出於羨慕偶像擁有他們沒有的外貌或才能,也可能出於對「美」及「好」的追求,以致他們甘心出錢出力大力支持。其實世間上,有一位巨星是最完美無瑕,值得人傾慕一生。不單如此,這位巨星同時可以成為人真正的生命導師,按人的本質指導人活出真我,幫助人展現出無數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這位巨星願意愛人、甚至到了為人捨身留血的地步。願意人都認識這位巨星,讓祂成為自己的生命導師,以展現屬於他們的、獨特的生命光彩。

知己才能遇上知己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05/2019

人貴自知,人很多問題的根源是由於對自己以及人的本性的不了解、不接納、及不願意面對,結果不單被人欺騙,也被自己欺騙。

喜歡自拍本來沒有問題,但當自拍成為一種不能自控的行為,除了失足墮斃外,也可能是失去自信和自我的開始,特別是當我們由自戀慢慢變為自欺,不斷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為自己整容,我們已無法接納真正的自己。人工智能換臉(Deepfake)技術只能欺騙他人,但我們最大的問題是不斷欺騙自己。

缺乏自知,我們便容易被別人的謊言欺騙,相信別人口中不真實的自己。缺乏對人性的了解,我們便不懂保護自己,忘了「防人之心不可無」、「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的處世之道,成為搭訕藝術家(PUA)的祭品或夾公仔遊戲的羊牯、賭徒。

正如戀愛是雙向的,要追求經得起考驗的關係,愛一個愛錫自己的人,便要先學會面對真正的自己,以及了解真正的對方。人生所有重要的事都要經過學習才能獲得,既然戀愛、以至婚姻及生兒育女都是人生重要的決定,為甚麼不先好好學習?惟有真正「知己」,才有機會遇上一個真正的「知己」,花多些時間學習怎樣戀愛絕對划算。

最後,了解自己不單對個人重要,對群體亦同樣重要。近年涉及不同群體的負面新聞愈來愈多,也隨著社會的風氣的改變,我們已活在無法獨善其身的年代,學習如何面對突發事件和負面新聞十分重要,也是機構、教會和學校負責人應有的常識,沒有常識的人,往往會犯上一些致命的錯誤,我們縱使未能做憂國憂民的知識份子,也要做個能保護機構、保護同袍的常識份子。

一念之間

梁林天慧博士 | 明光社董事
17/01/2013

最近,有機會跟修讀社工系的學生們探討有關小組工作的技巧,當中提到若果長者思想負面,應否讓組員藉小組時間開導他?學生們就正正遇上這個情況。有位名叫阿國的伯伯,他經常長嗟短歎及一面無奈,因為他的兒女對他冷漠,甚少探望兩老。小組內的另一位長者阿倒認為阿應慶幸有老伴相隨。雖然兒女甚少探望,但總算不太孤獨;反觀阿雖已獨居但兒女經常來訪。阿鼓勵阿可以歡歡喜喜地招呼子女,趁他們到訪時,盡享天倫,反正人生的際遇難料。學生們猶疑應否給予阿機會在組內吐吐苦水,因為怕這股怨氣感染到其他長者。

人生際遇是否與某人的樂觀態度或性格成正比?  其實也不一定。記得多年前曾探望居於多倫多華埠附近的周姆李姆兩姑嫂。周姆慷慨樂觀,好客且健談,雖然家人仍在國內,重聚之日遙遙無期,但每次義工到訪時她總是歡天喜地的招待,咧開嘴巴邊講邊笑個沒完;反觀周姆的同屋李姆,雖較為年輕,又有丈夫同住,但是每次跟我們分享的卻是沒完沒了的淒涼故事:被人欺負、被同鄉欺詐、身體衰敗等。

想有一個豐盛人生,最重要的未必是去深究或嗟歎際遇的順或逆,正因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甚至甚麼是「好亅也有可能是相對而矣,與別人比較恐怕容易被比下來。倒不如好好把握今天,作有遠見、有智慧的決定,那怕是順境逆境,只管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回應,並抱著感恩、欣賞自己和別人的心迎接每天的生活。近年不少人喜歡以「半杯水」的比喻互相勉勵:與其因別人只給我半杯水而投訴,倒不如以感謝的心去享用這杯水。

作為主的門徒,我們明白自己旅居於世上免不了面對挑戰:會遇到被人頂撞、陷害,甚至因信仰而遭受抨擊等。但且聽主的分享:「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要負我的軛,向我學習,這樣你們的心靈就必得安息」(太十一28 - 29), 「要使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要有勇氣,我已經勝過世界。」(約十六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