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讓時間為你服務

朱景玄   |   新界校長會會長
24/10/2013

筆者於零七年起,因獲特區政府委任為非官守太平紳士,不時需要到監獄巡視,聆聽在囚人士的訴求。雖然至今仍未有求助個案,但透過管理人員的講解和展示,筆者了解到監獄的設備齊全,而且在囚人士可獲得人道和合理的對待。

獄中的生活,並非如外界所認為的那麼枯燥。在囚人士會獲安排定時作息,包括進行適量戶外活動,舒展筋骨,也有專人教授一些簡單輕工業技能。除了讓他們學會一技之長,也可以從仔細工作的訓練中得到教育,培養平靜的心境,因為脾氣不好的人,大都是沒有耐性的。獄中生活最難過之處,是不知道如何消磨時間,有序的作息,正好幫助他們打發一下。

想起一位名為柯索的意大利裔美國詩人,他有一段極之坎坷的童年,先後被母親和父親遺棄,為了生存,被迫潛入別人家中,又試過為果腹而偷取食物,最終被關進牢獄。

相信當年他所處的監獄,一定沒有今天的文明待遇,時間更是不好打發。但他與其他囚犯攀談的時候,卻得到不少啟發,有一名老囚犯跟他說:「服刑時不要被時間折磨,要讓時間為你服務!」自此,他就利用在囚的時間,飽覽群書,連字典也背誦,令他的語文水平提升不少。後來他更愛上寫詩,閒來便以寫詩來消磨時間,最終成為一名詩人。
雖然他的詩歌,沒怎樣提及獄中的生活,但他的歷練的確從那裡而來。他在獄中失去自由,卻沒有失去時間,更讓時間成為他成功的踏腳石。

各位讀者,相信大家日常都有不少工作纏身,回到家裡又有家務或各樣活兒要幹,不過,你們有沒有想過,如何扭轉自己與時間的關係,不給它束縛自己的同時,更讓時間為你服務呢?

李嘉誠如何投資有道,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但他如何利用堵車的時間自學日語,你又有否聽說過呢?還有全國人大港區代表譚惠珠,當年雖然考進名牌中學,然而英語水平始終不及其他同窗,於是她在睡前,聽著自己朗誦的莎士比亞作品錄音帶,日子有功,終令英語大有進步。可見時間運用得宜,定有豐富收穫!

你會如何讓時間為你服務呢?

關注範疇: 
生命倫理

相關文章

女囚犯被迫與生理男性同囚 美懲教部門以宣傳避孕應對

22/08/2023

美國加州在2021年實施了SB132法案,根據新法例,加州監獄系統中的跨性別、雙性人和非二元性囚犯有權依據他們的性別認同選擇被安置在男子監獄或女子監獄中,當局不再依據他們的生理性別來分配囚室。根據加州懲教局(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s and Rehabilitation)向媒體披露的數據,截至2022年5月23日,在加州的監獄中,有超過300名自稱為女性的生理男性囚犯,要求轉移到符合他們性別認同的監獄,其中39人的申請獲批。

根據女性組織「女性解放陣線」(Women’s Liberation Front)的報道,2021年7月,加州中部女子監獄的醫療診所有宣傳海報向女性囚犯介紹各項避孕資源,如避孕套及避孕藥,官方似乎默認了,當有自稱為女性的男性囚犯被允許轉移到女子監獄時,女性應該預期自己會遭強姦。女性解放陣線又指,加州懲教局要求所有申請轉移到女子監獄的男性必須參與一個課程,學習如何應對與女性共處的恐懼。

自稱女性的男性用他們的陰莖對女性進行性侵犯,這些犯罪記錄卻被算到女性的頭上,這令美國的犯罪數據在轉變。跨性別激進主義份子聲稱,「跨性別女性」應該被安置在女子監獄中,以保護他們免受危險的男性囚犯的侵害,但這也正正是許多女性主張跨性別女性(男性)不應該被安置在女子監獄的原因,為了保護女性免受危險的男性囚犯侵害。[1]


[1] Janice G. Raymond, 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 (North Geelong, Mission Beach: Spinifex Press, 2021), 143–147; “SB 132 – The Transgender Respect, Agency, and Dignity Act,” The Justice Firm, last modified March 31, 2023, https://www.justice-firm.com/blog/sb-132-the-transgender-respect-agency-and-dignity-act/; Fred Lucas, “By the Numbers: How Many Men in California Prisons Identify as Women,” The Daily Signal, last modified June 14, 2022, https://www.dailysignal.com/2022/06/14/by-the-numbers-how-many-men-in-california-prisons-identify-as-women/; Caroline Downey, “Ninety Percent of Transgender Transfer Requests to California Women’s Prisons Denied,” National Review, last modified June 15, 2022, https://www.nationalreview.com/news/ninety-percent-of-transgender-transfer-requests-to-california-womens-prisons-denied/; “CA WOMEN’S PRISONS ANTICIPATE PREGNANCY AFTER FORCING WOMEN TO BE HOUSED WITH MEN,” WOLF, last modified July 15, 2021, https://womensliberationfront.org/news/ca-womens-prisons-anticipate-pregnancy-sb123;端小二:〈美國加州囚犯可按其性別認同分配監獄,引起女囚犯集體訴訟,你如何看?〉,端傳媒,2021年11月30日,網站:https://theinitium.com/roundtable/20211130-roundtable-international-transgender-jail-law/(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8月15日)。

監獄事工……我有話說

吳慧華 | 受訪者:蕭如發牧師(基蔭家庭服務中心總幹事) || 撰文:吳慧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5/10/2020

「那時,王要對右邊的說:『蒙我父賜福的,來承受創世以來為你們預備好的國吧。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我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旅客,你們接待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衣服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就給你吃,渴了就給你喝呢?又甚麼時候見你作旅客就接待你,赤身露體就給你衣服穿呢?或者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在監裡就來看你呢?』王要回答他們:『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所作的,只要是作在我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太二十五34-40《新譯本》)

相對於幫助貧窮人及探望病患,香港的信徒比較不熟悉監獄事工,在眾多牧者及神父當中,成功申請成為監獄牧師的,只有大概數十人。畢竟,監獄坐落的位置一般遠離市區,身處獄中的人大都品流複雜,信徒即使有感動有負擔,有時亦不知道如何開始服侍。今次我有話說邀請了基蔭家庭服務中心總幹事蕭如發牧師,與大家談談監獄事工,讓大家了解「探監」是怎麼一回事。

 

戒賭牧師從未停止「探監」

明光社

一提起戒賭戒毒的事工,很多信徒自然會想起蕭牧師,但原來蕭牧師除了幫助人靠著耶穌戒除賭癮毒癮之外,還「進進出出」監獄數十年。蕭牧師接受神學訓練時,服侍的對象是基層人士,三十多年前,實習時已經接觸監獄事工,甚至撰寫過一個很風趣幽默的劇本,適合用作監獄佈道。

畢業後,蕭牧師主要服侍戒毒人士,有毒癮的人出入監獄是尋常的事,後來,他亦投身了戒賭事工,而當中也有人因賭博問題而入獄。於是,蕭牧師順理成章便到監獄探望自己牧養的羊。到了快步入60歲的時候,蕭牧師很想再做一些特別的事奉,於是由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協助他申請監獄牧師證。監獄牧師證給予蕭牧師更大的服侍空間,讓他可以牧養關懷更多的人,以及幫助、探望更多在監獄中他所認識的羊。

 

看似絕望的環,其實仍有盼望

從三十多年的探監經驗中,蕭牧師發現大部份的重犯或終身犯都會信耶穌。所謂重犯或終身犯,是指他們會被囚禁一段很長的時間。漫長的監獄生涯,活動有限,但只要他們願意申請參加宗教班或宗教聚會,定期出席的話,他們比一般未信者有更多時間聽福音,得到牧師或神父的關心,並讓牧者聆聽他們的故事或需要,這無疑增加了他們信主的機會。

一般人以為,當一個人被判監數十年,他的一生只有絕望,除了神,誰又料到他的身體雖然被囚,自由受到限制,反而使他離開過往容易犯罪的環境,讓他有機會與牧師及神父熟稔,更有多些機會聽福音及上宗教班。

監獄事工包括在節期中舉辦一些佈道會,蕭牧師提到有些弟兄姊妹參加監獄佈道,可能是抱著好奇心態,想去見識一下監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蕭牧師認為這亦不是壞事,但充其量只是撒種,若然真心想去服侍在囚人士,必須與他們建立長期的關係,不一定每一次都與他們談信仰,但持續關懷他們,與他們聊天是需要的。

不過,監獄事工也不只是聊天那麼簡單,單有熱心亦不足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坐監原因。有些人單純是為了錢債,其背景也不太複雜,他們信了主,出監後便會比較想參與一般的教會聚會。但當中亦有一些背景比較複雜的人士,蕭牧師直言這一班人都是「見慣世面」,毫不簡單,信徒若不夠成熟、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就較難與他們溝通或相處,又或者會被他們輕視。蕭牧師笑言香港有一間教會專門服侍背景複雜的更生人士,但一般信徒是無法融入該教會。

 

屬靈榜樣

既然在囚人士中不乏背景複雜的人,蕭牧師又如何帶領教會的弟兄姊妹服侍他們。蕭牧師認為這不是知識層面的訓練,而是門徒訓練。耶穌的門徒是沒有很多知識的,約翰在約翰一書一起首便說:「論到太初就已經存在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親眼所看見,仔細觀察過,親手摸過的;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見過了,現在也作見證,並且向你們宣揚這本來與父同在,又向我們顯現過的永遠的生命。」(約壹一1-2《新譯本》)耶穌的生命呈現在門徒面前,約翰親身跟隨過耶穌,他聽過耶穌如何說話,於是耶穌說甚麼,他便說甚麼,耶穌做甚麼,他便做甚麼。

蕭牧師帶門徒的態度也是如此,首先自己學「似耶穌」,門徒亦要像他一樣,學習「似耶穌」。就如保羅所言:「你們應該效法我,好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新譯本》)。門徒不只會聽老師的言教,也會看老師的身教,蕭牧師直言:「我哋做牧師都要似樣,我自己唔似樣,叫人地似樣,點成長?」所以,他不會著門徒不要看自己,更不會老是提醒他們說:「自己也是人」,他認為這是推卸責任的說法。

教導人「似耶穌」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對於有複雜背景的在囚人士或更生人士特別受用,因為他們以前在世界打滾的時候,便習慣跟隨「大佬」,既然信了主,便應該轉向跟從基督教屬靈的「大佬」——耶穌。除了耶穌,耶穌門徒中的彼得也有如「大佬」,帶領著其他人跟隨耶穌,因此,蕭牧師幫助在囚人士跟隨耶穌這位「大佬」,也鼓勵其他屬靈領袖成長成熟,成為他人的屬靈「大佬」。一個成熟的屬靈「大佬」,要知道追求的不是成功,因為屬靈中沒有成功,只有成長,愈來愈有「耶穌樣」,變得更像祂。

 

成長的生是最好的回報

蕭牧師在獄中看過不少感人的故事,最感人的莫過於一位刑期較長在囚人士的故事,他在香港犯了嚴重的罪行,於是逃亡到其他國家,因著在那裡認識了耶穌,聽從了傳道人的勸導,決定返回香港自首。他一入境便被拘捕,最後當然是入獄收場。明明已經逃亡成功,卻因著信了主,這位弟兄有足夠的勇氣去認罪,並且承擔自己的過犯。

感人的不只這些,有一些出了監的基督徒,三年之後(懲教署規定),他們再次重返監獄做義工,以過來人的身份服侍在囚人士,與他們分享自己的經歷,鼓勵他們,讓他們知道明天是有盼望的。

訪問結束後,筆者突然收到蕭牧師來電,表示有位弟兄剛出獄並約他吃飯。原來那位弟兄,三年前在荔枝角收押所由蕭牧師帶領他信主,他在出獄的當日,馬上就通知蕭牧師,又約他吃飯。蕭牧師表示「在他羈留的日子,內心非常迷惘、得到牧師適切的關懷、慰問和鼓勵對他來說是重要的,也是雙方建立信任關係的第一步。」蕭牧師一直期待這位弟兄出獄,好栽培他成為幫助他人的人,言談間蕭牧師洋溢出那份興奮及喜悅之情,實在是難以用筆墨形容。

保羅在腓立比書一章3節提到「我每逢想到你們,就感謝我的神。」(《新譯本》),身為一位牧者或熱心的事奉者,在地上看見他人的生命成長,活出「耶穌樣」,那份喜樂是非常實在的。筆者猜想,蕭牧師面對這些「見過世面」和不簡單的人,仍然可以服侍他們三十多年,甚至希望自己可以做更多,除了是神給他力量,相信一個又一個樂於成長的生命,都給予蕭牧師力量,讓他走下去。

「探監」或許不是你的召命,但無論你對哪一個群體有負擔,縱然服侍期間充滿挫折,但當你關懷他們,看見他們得到幫助,甚或看見他們的生命成長成熟,你會發現,你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香港如就性別認同立法的考慮與影響

傅丹梅 、羅遠婷 | 明光社副總幹事、 明光社項目主任
17/11/2015

W案所激起的千層浪,將原本由生理決定的性別,加入心理及社會等元素,使決定一個人到底是男性或女性變得複雜,而我們的社會現行的一些政策、法律、設施、服務及制度確實與性別息息相關。

W案只確立已經接受性別重置手術人士就婚姻的性別作新定義,因此,性別的甄選原則應以此為起點,不應延伸判決的保障範圍至一些「性別表達」的跨性別人士。此外,在未清楚掌握有關議題立法對社會及其他法例的影響時,草率立法只會帶來未可預料的人權衝突,導致更多爭議及訴訟。

未來,特區政府應如何界定一個人的性別將對現行的措施帶來一定程度上的衝擊。現在讓我們檢視一些與性別有關的制度及政策,使大家更能掌握問題的複雜性及影響。

(一)婚姻制度

香港婚姻法例訂明結婚雙方必需為一男一女,同性婚姻不被接受。

(二)教育制度

1)      香港中小學:有男校、女校及男女校之分,對於不同性別學生的校服也有不同規格:男生穿著褲子,女生穿著裙子;而男女的服飾都不能互換穿著。此外,亦涉及收生及學校的設施,如廁所及更衣室。亦有部份學校設有寄宿,男女生的住宿安排將變得複雜及容易引起爭議。

2)      香港專上教育:宿舍分男生宿舍及女生宿舍,規定某一時間後,男生不得進入女生宿舍。

(三)刑事法中的性罪行

根據香港法例,香港的合法性交年齡為十六歲,任何人與年齡在十六歲以下的女童性交屬刑事罪行,最高監禁五年。任何人「與年齡在十三歲以下的女童性交」屬刑事罪行,最高可判終身監禁。即使男女雙方都未滿十六歲,只有男性會被檢控,而女性卻不會。

另外,刑事罪行條例》(香港法例第200第118(3)列明,如任何男子: 「(a)與一名女子非法性交,而性交時該女子對此並不同意;及(b)當時他知道該女子並不同意性交,或罔顧該女子是否對此同意」,便干犯強姦罪,最高刑罰是終身監禁。強姦必須包括陰莖插入陰道這個過程,因此,在香港只有男性才會干犯強姦罪,而受害人必定是女性。假如有一天,發生一宗性罪行,一名生理結構是男性,但心理上卻認為自己是女性的人士強姦另一名女性,那麼,警方應以強姦罪抑或猥褻侵犯罪控告侵犯者,相信必然會引起爭議。

(四) 領養

在現行第290章《領養條例》條文的規限下,法院不得批准單一的男性申請人所提出的申請而就女性幼年人作出領養令,除非法院信納有特殊情況,可以之作為例外作出此項領養令的論據。在領養過程中,保護兒童與「兒童的最佳利益為首要考慮」的原則至為重要。現時法律原則上不容許單身男士領養女孩子,旨為保障兒童,因此,清晰的性別是非常重要的。

(五)執法人員搜身

香港亦有不少法例註明,紀律部隊(如警察、海關人員、廉署人員等)只有同性別的情況下才可搜身:男警不可搜女市民身;女警亦不可搜男市民身。

(六)監獄

香港監獄條例第234章第8條規定,在用作囚禁男女囚犯的監獄,男女囚犯須分別囚禁在分隔的建築物或建築物部分內,以防彼此可以互相看見或通訊。

(七) 廁所、更衣室及浴室

現時所有上述設施都是以男、女兩性分類,不得進入異性洗手間或更衣室等。

(八)庇護宿舍

有明確指引訂明男女宿舍分開,如明愛向晴軒。(可參考《明愛向晴軒住宿守則》)

(九)運動比賽

為了公平起見,一般運動比賽亦有分開男子組和女子組,男性不能參與女性的項目,女性亦不得參與男性的項目。

(十)丁權

政府准許年滿18歲的男性香港原居民,每人一生可以一次毋須繳付地價,建造一座最高三層,每層面積不超過700平方呎的丁屋。

 

《性別認同法》對香港的影響(教育)

若《性別認同條例》在香港實施會帶來甚麼影響?我們訪問了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的許文偉老師及溫碧雯老師,一起探討若法例在香港實施會對學校造成甚麼影響。

立法後會引起一連串影響

當談到條例在教學層面對學校的影響,許老師表示體育課會較為直接受影響。多數學校也會男女分開上課,只因男女的體格天生有別,老師會「因材施教」,按男女體質教導相應的項目及安排練習。溫老師十分同意,並舉出一個例子:「在攀爬架項目中,體育老師為男女同學設計的難度是不同的。男同學會接受較為複雜的動作,女同學則相對簡單。」然而,老師們關注的是學生能否發揮潛能。男生與女生的體質各有獨特,在男跨女或女跨男的情況下,學生本身的生理潛能在運動中皆不能全面發揮。

另一方面,兩位老師亦擔心會引申出公平問題。男女體質始終不同,若有未完成整套性別重置手術的男同學表示自己心理性別是女孩,並以女性身份參與體育比賽,或會對其他參加者不公。「現在的國際賽事大多也分男女作賽,是因為男女體質不同,不能放在一起比較。心理性別是女孩而又未完成整套性別重置手術的男同學參與女性運動比賽,其體格在生理上其實也是男孩,會對其他女性參賽者不公。」許老師表示。

在實際層面,老師們更關心同學間的相處。老師固然關心跨性別同學的感受,可是也需考慮到其他同學的需要,以及隨之引起的矛盾。溫老師提出,若條例過於寬鬆,未完成整套性別重置手術的同學進入洗手間,或許會引起同學不安。「我曾問過一些女同學,若一個男跨女的學生使用女廁,她們會有甚麼反應?她們答:『我寧願不上廁所。』」跨性別學生與其他同學之間因而出現了隔閡。

學校曾試過分開男女來教導一些青春期的生理課題,如:墮胎、夢遺等。對於未進行變性手術的同學,又或是其他同學而言,或許會出現尷尬,如男跨女的同學,生理性別實際上仍是男孩,若將之分至女生組,會令在場同學感到壓力,而且內容也未必貼合該位同學的需要;若將之分至男生組,又可能令該同學感到尷尬,甚至會造成「欺凌」情況——同學表達一些關於其身體情況的說話,令跨性別同學感到被冒犯。

立法改變社會風氣

法例會在某程度上改變社會風氣,兩位老師指出條例某程度上在鼓勵一種特權,讓某些人可以享受權利。這與老師向來對學生教導公平的訊息相違,「條例會引起一連串影響,心理性別難以用準則界定,也難以從外在觀察,有時可能因怕得罪跨性別人士而不敢作聲,長遠甚至出現滅聲情況,只會令社會不和諧。」

許老師表示在考慮立法與否之時,大多只從跨性別人士的角度出發,而忽略從社會整體的向度出發,所以也需要考慮立法後對社會人士的影響。然而,立法卻非最終解決之道,從生命教育著手或許更適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