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其實是一場文化角力
香港青少年的性教育不足其實是老生常談,除了因為香港學校的課程一直以考試為中心,沒有太多的空間可以讓學校教授一些「非必要」的內容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華人社會對性的議題仍然有很多的禁忌,不少老師和家長都不習慣和不願意主動和學生及子女討論相關的問題。此外,對於性教育的內容,社會上不同的持份者亦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所謂不足,有時並不單單指時間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大家對性教育內容有不同的期望而出現的落差。性教育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個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的倫理,不單涉及青少年的成長,更影響他們長遠的福祉,每當社會有任何涉及未來性教育的方向和內容的討論時,作為關心學生和子女的教師和家長實在不能掉以輕心,應該積極表達意見和留意其發展,因為性教育其實是一場文化角力。
最近,平機會發表了《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報告》,有大約200間中學回應其問卷,內容值得關注。不過,平機會作為一個有公權力的機構,必須小心運用本身的權力,不應越俎代庖,教導其他人做一些本身並沒有法定權力、亦沒有經驗和專業知識的事。平機會負責的《性別歧視條例》的重點是在保障男女平等、防止性騷擾,而不是提倡一些社會並沒有共識,本身充滿爭議的倫理問題(例如有關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討論),平機會曾經先後建議本港應學習某些西方國家,承認毋須註冊的事實婚姻關係,以及由每個人按自己的內心感受和認同,不須任何診斷和變性手術便可以自行決定自己的性別,而其他人必須尊重,結果惹來超過十萬人聯署反對(詳情可參閱明光社網頁內的社關消息),前車可鑑,因此,平機會、政府以及社會不同的團體,在討論性教育應該教甚麼的問題上,必須先了解市民大眾的真正想法。
本來,為中學做一個全面的性教育調查是好事,但就有關調查作出的建議卻必須仔細研究,例如報告建議所有在中學負責教授性教育的教師必需接受專業發展培訓,當中包括性傾向與性別認同,以及性、法律與倫理等等,問題是由誰去制定相關的教學內容?以及如何處理一些有爭議的倫理問題?特別是不同背景的辦學團體對於性、性別認同、性行為、婚姻和家庭等等都有自己的立場和信念,會否變成強制這些團體教導一些他們不認同、並且認為對下一代有害無益的內容?
大家必須留意的是性解放運動正在重新塑造我們社會的性觀念,一步一步將性從婚姻及愛情關係中切割出來。隨著互聯網的急速發展,性解放的資訊輕易擴散到世界各地,容易令青少年出現偏差的價值觀,例如意外懷孕、沉溺色情資訊、性騷擾、網絡欺凌、以至干犯性罪行、甚至染上性病等等的情況亦令人憂慮。現實是青少年要獲取與性相關的資訊並無困難,問題是他們更需要有人引導他們去討論和思考,究竟甚麼才是對他們身心靈有益的性、愛、婚姻和家庭觀念。
性教育應全面顧及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人際關係,涉及的其實是生命與生命、心靈與心靈之間的深入交流,值得我們花時間去認真討論和學習。一直以來明光社都贊成為學生提供更適切他們需要的性教育,就算是一些有爭議和敏感的問題亦不應迴避,應該按著他們不同的年齡和社會風氣而逐步進深,包括討論性傾向、性行為、性別認同、性騷擾和性罪行等等。問題是必須小心一些團體經常強調的所謂價值中立的全面性教育,其實這種說法本身已是一種強烈的價值取向。學校本來就是一個傳遞一些社會認為美善價值的場所,例如教學生應該誠實、盡責、真誠待人;對不同性別、種族、年齡和健康狀況的人都應該包容和尊重,這些本身已是一種清晰的價值取向,大家都不會認為應該價值中立,為何一提到性教育卻強調不能有價值觀而要完全中立呢?
其實性教育並不只是傳遞性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建立正確的性態度亦是性教育重要的一環,例如對婚姻和男女關係的忠誠;必須小心考慮性行為帶來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以及兩性在社會和家庭上某些獨特和不能被取代的角色等等。既然性教育本身亦是價值教育,家長和社會大眾的價值取向就不應被忽視,因此,在制定相關的性教育內容時,不能將他們的意見排除在外,更不能被某些建議壟斷,特別是那些聽起來平等、包容,但骨子裡卻不容納異見聲音、甚至追求以法律懲處不同信念人士的建議。當然,我們不應用教條式的手法將一些價值觀強加於青少年的身上,而是需要透過全面的講解、真誠的討論、以及深入的思考,讓每個人作出最符合本身利益、影響深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