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辦學的道義責任
「山雨欲來風滿樓」,香港在政治和社會環境的轉變是十分明顯的,不容狡辯,因為行動比嘴巴更誠實,移民潮來勢洶洶,人材流失對教會、學校和不少專業都帶來很大的衝擊,教會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根本無法置身事外,若不肯正視問題、甚至自欺欺人,滿口平安、平安而不作更好準備的,便只能坐以待斃。 教會作為一個十分重視本身的信念和原則的群體,在政治環境轉變的時候,若說竟然沒有任何壓力的話,那麼若非口不對心,就是我們早已忘掉了初心。但無論我們是否自覺有壓力和危機,危機和挑戰都是會找上門的,政府的教育政策在過去幾年有急劇的轉變,教會作為主要的辦學團體之一,根本避無可避。
香港的教會辦學歷史悠久,而且成績斐然,雖然回歸之後,教會在辦學上已再沒得到政府的優待和祝福,在新學校的編配上影響力已逐步減少,其後法團校董會的成立,亦令一些大的辦學團體對個別學校的影響力減少,不同持份者,如家長、教師、校友和公眾人士對校政的影響力增加了,加上間中有一些學校出現校政混亂、校監或校長濫權的負面新聞,令教育局介入個別學校的管理,以及整體對學校的監管亦不斷增加,其實如何理順辦學團體與校董會之間的合作,確保辦學團體的辦學理念不會被扭曲十分重要,而要讓學生、家長和公眾認同教會的辦學理念,良好的管治是先決的條件。
過往一些教會之所以辦學,其中一個原因是可以使用寬敞的校舍來聚會以及辦公,每年更有大批的學生可以成為源源不絕的傳福音的對象。不少教會都委任牧師作校監,由一些熱心的會友作校董,問題是並非所有牧師皆有管理的恩賜,對教育亦不專長,再加上一些對教育認識不深的會友作校董,所作決策很難令專業的教師團隊心服口服,若更堅持聘請能力不足的會友作校長的話,校政粗疏、甚至混亂,辦學理念空洞幾乎無法避免,結果只會成為教育局名正言順干預校政的理由。在教育愈趨專業的年代,若辦學團體不能建立良好的管治和向公眾傳遞清晰的教育理念,教會辦學的路只會愈來愈難行。
令人覺得諷刺的是,香港的教會學校很多,但教會對教育問題,無論是學制和課程的改革,學校的架構、編制和管治等,卻很少發表意見,辦學團體對香港社會整體教育發展和當前學生面對種種挑戰似乎視若無睹,所關注的議題離不開自己的校門!在教育局倚重辦學團體,信任教師專業的年代,問題可能不大,大家亦可相安無事。但在過去幾年的社會運動之後,形勢已急轉直下,教育界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由教協被解散;通識科大幅修改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官校教師需要宣誓擁護《基本法》及效忠特區政府;依賴公帑的公營學校教師要通過《基本法》測試等等,再加上學校經常出現舉報和投訴的情況,令不少校長和教師身心疲累、意興闌珊、充滿憂慮,擔心自己會被捲入「篤灰」的泥淖,甚至不待學期結束便已離職和移民,實在令人惋惜!
教會作為主要的辦學團體之一,當面對有關衝擊的時候,在道義上責無旁貸,需要穩定軍心,讓校長、老師和同學們知道,教會會努力持守本身的辦學理念,會盡力避免讓政治凌駕教育和信仰,為學校擋著政治壓力,以及不會為了避免麻煩而向無理取鬧的投訴讓步,讓教師不用擔心自己四面受敵而不被諒解、甚至成為代罪羔羊。 在社會運動期間,不少人強調政治不應介入校園,其實教育局當前不少的做法豈不也是以政治凌駕教育的問題嗎?要令更多教師願意在當前的環境繼續為學生謹守崗位,辦學團體有道義上的責任向當局反映,立即停止將更多無謂的壓力加於教師身上,否則教育界將繼續失去更多有獨立思考和風骨,不願作政治應聲蟲的良師。
若果未來的情勢令教會透過資助教育實踐信仰的困難愈來愈大,甚至會與初衷背道而馳的話,教會應有寧願放棄以公帑支持辦學,改為自負盈虧以保持獨立自主的心理準備,因為若果留戀會令自己喪失立場、失去異象的資源,倒不如縮小規模,繼續忠於使命去服侍,由依靠政府重新改為仰賴天父供應,當然,同工亦應有心理準備,在薪酬和福利方面會比不上受資助的時候,但教育界不僅在政治上應有風骨,在經濟上亦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