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流失是危但更是機
教牧嚴重流失已成為當前香港教會面對的重大挑戰,在退休潮、移民潮和離職潮的帶動之下,有關教牧同工的招聘廣告每星期在教內的報刊都佔了幾版的篇幅,需要招聘同工的教會數以百計,當然,還未計那些招聘多時並無結果,自身經濟能力有限,或早已對登廣告請人心灰意冷的教會。不過, 挑戰雖然大,但有危同時有機,生死禍福很多時都是一線之差,主要視乎我們怎樣回應,而當前的挑戰也是我們重塑教會觀和事奉觀的一個大好時機。
大量教牧因為移民而流失實在令人感慨,我們必須反思究竟牧養是甚麼一回事?牧者究竟又是甚麼人?馬可福音第六章描述耶穌出來見有許多人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就憐憫他們,於是開口教訓他們;在約翰福音第十章,耶穌說好牧人為羊捨命,又說當狼出現便撇下羊逃跑的只是雇工,不是牧人,因為羊不是他自己的;祂又說祂認識祂的羊、祂的羊也認識祂。很明顯,牧羊人是看到羊有需要,所以願意擺上時間和心力去照顧羊,當羊面對危險的時候,願意挺身而出,抵擋敵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最終,牧羊人和羊之間是會建立一種愈來愈深入,彼此認識的關係。
因此,做牧師傳道的,並不是打工仔,也不應有打工仔的心態,而是要有為父為師的心腸,這種關係不是建基於工作崗位,而是建基於一份召命,更是建基於生命的交流。莫說當看到羊有危險的時候不應該隨便逃跑,就算當自己有危險的時候也不應撇下羊群,將羊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是一個人蒙召作牧者時應有的心志。一直以來,很多神學院在取錄有志參與牧職的神學生前,都會要求申請人寫一篇蒙召見證,在風平浪靜的日子未必能夠看到這份心志的份量有幾重,但路遙知馬力,在當前的社會政治環境,有牧者離開不一定是壞事,因為正正是牧者自己看清楚本身對召命有多委身和執著的時候,其實若果沒有打算與羊一起共同面對艱難的,早點離開倒可以令被留下來的羊早作準備。當然,有牧者選擇離去,大家固然可以歸咎他們將牧職當作一份工,但同樣,教會的長執更應反省,我們又是否一直以來只當教牧同工是雇工而不是牧羊人?究竟是領頭羊在指揮牧羊人還是牧羊人在為羊群開路呢?當大家視牧者為雇工的時候,又憑甚麼期望他們會在有需要的時候又忽然變成了好牧人呢?
另一方面,一直以來教會似乎已將牧者視作必須受薪的全職同工,於是同工出缺或請不到人的時候便焦慮不安,其實監督、長老、執事、教師和牧師,與其說是一些崗位、甚至是職業,倒不如說是不同的角色,是按恩賜、按召命、按需要和按羊群的認同,各按其職去建立教會,因此,是否受聘和全職並不是唯一重要的考慮,香港教會的會友不少已被那種顧客的心態牢牢影響,以為自己既是奉獻者、是有權投票會友,便有權將對教會的期望全部放在受薪來教會打工的傳道同工身上,甚至以為自己是老闆,對同工指指點點,而自己對事奉的心態就只是當自己有興趣、時間、好心情時才參與的教會活動,和付錢參與興趣班和或買票看電影差不多,卻忘記了其實每一個會友都是教會的一部份,有責任各盡其職去建立基督的身體,若果人人都履行自己的職責,教會其實又何需那麼多受薪的全職同工呢?在會眾對聖經的認識已愈來愈多,甚至聖經和神學知識亦十分豐富的年代,有能力分擔各項牧養職事的弟兄姊妹其實不少,信徒皆祭司不應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落實的方向。面對退休潮,能夠為教會付上更多時間和心力的信徒愈來愈多,若能善用他們的恩賜,教會根本毋須太過擔心牧者不足的問題。
至於牧者進入退休潮的問題,若果牧者和教會多年來建立的不是雇主與雇工的關係,而是牧人與羊的關係,那麼所謂退休只不過是從某些受薪的崗位上退下來,而不是以後對教會不聞不問。退下來,只是不用再花時間處理行政和雜務,其實可以更專心做關顧和牧養的工作,只要牧者自己有分寸,知道自己不應事事干擾繼任的人,不會意見多多,甚至願意分擔婚禮、喪禮、洗禮和聖餐等重要禮儀,多些協助個人牧養和教導等,相信一定會受現職的同工歡迎。打工可以退休,事奉則是至死方休的。
最後,以香港彈丸之地,但竟然有1,300多間教會,其實是否真的有需要呢?而在資源上會不會造成不少的浪費呢?若教會能集中一點,便毋須聘請那麼多同工,亦不用購置那麼多物業。較細小和沒有牧者的堂會,是時候認真考慮物色一些情況類近或者理念相同的教會商討合作、甚至合併的可能性了,我們應有更廣闊的國度觀念,不要將自己的教會看得太重要,因為身體只有一個,就是基督,而不是個別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