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究竟是不是一場遊戲?
港.我.森情
韓劇《魷魚遊戲》 全球熱爆,其實橋段並不新鮮,日本電影《大逃殺》和美國的 《飢餓遊戲》亦大同小異,描寫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殘酷遊戲之下,人性究竟有多可怕、現實有多殘酷,以及人生有多荒謬!不過《魷魚遊戲》 用了更多篇幅去設計一些考驗人性,逼觀眾去思考應如何抉擇的處境,究竟我們所認同的信念、所重視的人,在緊急的關頭、千鈞一髮、電光火石之間,我們是否真的能貫徹始終,毫不動搖?還是我們會露出另一個自己本來也不認同、甚至鄙視的面目呢?
近年教會的圈子流行以桌遊來協助弟兄姊妹作信仰反省、思考人生,其實上一代的香港人亦常常說透過打麻雀可以觀察未來女婿的牌品,從而看到他的人品,因為當一個人很投入於某個遊戲之中時,一些內在的本性就會不知不覺地漸漸顯露出來。遊戲有時就好像角色扮演一樣,讓我們可以代入另一個角色,暫時放下自己的身份,在遊戲設定的方式和規例容許的情況下,努力去贏取勝利。
有些遊戲的吸引力更在於大家可以名正言順做一些平時不會做或者不應該做的事,例如講大話、欺騙對手,甚至出賣拍擋。當然,若果這只是一場遊戲,玩完之後便一切回復正常,那麼亦無傷大雅,不過,若果涉及的是真實的利益、甚至性命攸關,那麼便是另一回事了。《魷魚遊戲》內雖然有不少嘲諷基督教的情節,不過,其實對人性的描寫與基督教卻有許多相近的地方。
那456個因為窮途末路而第一次參與《魷魚遊戲》的人,起初的確是被騙了, 不過,當那些倖存者第二次再參與的時候,他們是自己選擇的,當我們近年不斷強調結構性的罪惡,形容不少人犯罪或做錯事是因為受社會不公義的制度所影響,他們是需要同情的被罪者的時候,我們卻不能抹殺一個人在犯罪和做錯事的時候,自己本身也有責任,因為人性的尊嚴是在於我們有自由意志,最後都是有權說不,我們沒有一個決定是自己完全毋須負責任的。就算我們發現自己上了當,或者泥足深陷,甚至走到最後一步的時候,我們仍然是可以回頭、作出另一個選擇的。 結構性的罪和個人的罪是同時並存影響著我們每一個抉擇,而不是單方面要負上全部責任的,我們對被環境所逼或一時衝動而做錯事的人應有多一點同情和體諒,但不能否定的是:就算社會不公平、惡人當道、 別人傷害了我,最後決定如何回應的仍然是我們自己。
過去幾年的社會運動,無論是執法者還是抗爭者,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做的事負上最終的責任 ,若果有濫用職權、自由、暴力、以不義的行為或法律去傷害無辜者的行為,不要以為只要對方先犯錯,自己便毋須負責,有些底線是我們永遠不應該用任何藉口去跨越,而期望自己好像彼拉多洗手一樣可以撇清一切責任是異想天開。 人性本來就有上帝美善的形象,但始祖犯罪墮落令原罪成為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轄制,就算我們成為基督徒亦不過是一個蒙恩的罪人,我們內心擁有十分光輝和美善的人性,但同時亦可以很醜惡。一個生活潦倒、不誠實、貪婪、自私、對社會和家人沒有貢獻,接近所謂「社會性死亡」的人, 在重要關頭,原來仍然是可以保持他善良的人性。相反,一些本來不是大奸大惡、充滿智慧和能力的人,在涉及重大個人利益的時候,是可以變得十分冷酷無情,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
認識人性,了解自己的本質,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因為惟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小心謹慎,不會自視過高,以為自己有崇高的目標,便等於自己的判斷一定正確,要提醒自己必須遠離一些可能令自己被引誘,有機會行差踏錯的處境。另一方面,無論環境有幾惡劣,也要提醒自己是毋須一定隨波逐流,而作為基督徒,我們更應知道,當自己都「靠唔住」的時候,我們只能夠「靠耶穌」。 人生不是一場遊戲,因為有些決定做錯了是沒有辦法「返轉頭」的,同樣,人生也是一場遊戲,沒有人能預知自己的結局,我們能夠守住的不是任何的身外物,只能守住玩任何遊戲、做任何事都應該有的道德底線,以及守住我們內心的一點美善、一點良知。世界愈亂、世道愈差,也許愈來愈多人覺得自己好像陷入身不由己的《魷魚遊戲》,忘記了原來我們任何時候都仍然是有選擇的 ,錯不一定要錯到底。此外,這個遊戲也是有一些美善的觀眾在為我們打氣的,哥林多前書四章9節說: 「……因為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 希望我們都能做好這場戲,玩好這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