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教會的一次模擬試
羅馬書八章35節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在今時今日的處境,更貼切的應說難道是新冠病毒嗎?是防疫措施嗎?是恐懼嗎?是執事同工嗎?
羅馬書八章35節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在今時今日的處境,更貼切的應說難道是新冠病毒嗎?是防疫措施嗎?是恐懼嗎?是執事同工嗎?
疫情之下,政府對宗教場所的限制愈來愈嚴苛,甚至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教會只有受薪同工才能進入,教會在這段期間可以有甚麼機遇,即使四面受疫,仍不被困住?明光社於2022年2月22日,舉辦了一次網上講座,當晚的分享嘉賓包括了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堂主任陳淑娟牧師、宣道會屯門堂甘晨智牧師及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他們分享到教會在疫情下的機遇,以及面對的困難。
羅馬書八章35節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在今時今日的處境,更貼切的應說難道是新冠病毒嗎?是防疫措施嗎?是恐懼嗎?是執事同工嗎?
面對反覆不定、難以預測的疫情,究竟大家習慣了沒有?無論我們是否認同與病毒共存的防疫策略,起碼我們應該考慮與病毒共舞,而不是望天打卦、望穿秋水,等待病毒感染清零才重過所謂「正常」的生活吧!正如我們不會等待病毒完全受控才會返工返學、做運動、見朋友、同孫仔飲茶,而是會千方百計,計算好風險,避重就輕地做一些對自己和身邊的人真正重要而且不適宜拖延的事,靈巧地在疫情下翩翩起舞而不是縮在一角「等運到 」。其實在疫情之下仍然有很多事是我們可以做和必須做的,例如:
年近歲晚,遇上停晚市堂食及取消花市,不少小商戶都會錯過銷售和做生意的黃金機會,就算過往教會或弟兄姊妹本身沒有購買年花的習慣,今年也可以考慮破破例,好好為教會和家居裝飾一下,一直以來不少教會在講台前面也有插花,其實改為擺幾盤年花又有何不可呢?教會內四處也擺些年花佈置更可以增添一些節日氣氛,就讓我們一起在春節更多記念有需要的鄰舍。此外,又可以鼓勵弟兄姊妹雖然不能堂食,也可以多光顧一些小店,多買一些賀年食品和外賣作為團年、開年之用。
經歷超過四個月的漫長等待,弟兄姊妹終於可以再次一同聚集於教會內敬拜,看到不少弟兄姊妹的興奮心情,像久別重逢有說不完的問候和關心,深深感受到教會是家的那種感覺。過去兩年,教會無可避免深受疫情和政情的衝擊,有些弟兄姊妹因著不同的原因而離開教會、甚至遠離了信仰,實在令人心痛!希望隨著大家再次的聚集,令大家都可以好好反思教會存在的目的和使命,以及弟兄姊妹之間應有的關係。
教會的召命和職事,一般來說離不開以下五個重點,就是:敬拜上主、裝備信徒、傳揚福音、關心社會、見證基督。其實在信仰上最容易出現紛爭或者令教會不能發揮她應有的功能的原因,往往不是教會或弟兄姊妹完全忘記了本身的召命,而是當大家傾斜或放大了某些職事,而有意無意地忽略和輕視了其他的職事,並且將自己所看重的定為教會最重要、甚至唯一重要的使命,更對與自己有不同領受的弟兄姊妹口誅筆伐。
2020年是難以忘懷的一年,對於香港的教會來說也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新冠肺炎令教會打破了不少過往一直堅守的傳統,不但長時間停止了現場的聚會,連聖餐、聖誕崇拜、報佳音、洗禮、甚至探訪等等都消失了,情況比日本佔領香港和沙士時更嚴峻!此外,面對政治環境的轉變,部份曾在社會運動走得比較前、敢於發聲的教牧和信徒領袖以不同的理由離開香港;或者因為感受到愈來愈大的壓力,為了自己、家人、堂會或機構的利益而轉為沉靜;亦有一些因為不同的原因而被點名批評、甚至被檢控。在面對重重困難的時候,教會更應思想如何真正成為教會,我們與一般的政治及社福團體究竟有甚麼分別?
面對疫情,我們知道教會不會是自動免疫的,外國一些宗教團體因為堅持聚會、甚至不戴口罩而成為爆疫群組,令香港一些教會成為驚弓之鳥,變成甚麼都要跟足政府,不會靈活變通。政府的防疫措施往往是一刀切的,而為了方便其實很多時未必有足夠的醫學理據。例如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當食肆可以繼續營業;超市和商場沒有限制同一時間入內的人數;辦公室可以繼續上班;為甚麼教會要停止所有現場聚會?
「睇波踢波不賭波」,其實已經成為世界盃期間不少人的口號。不過究竟怎樣踢,怎樣睇,似乎很多人仍停留在踢波就是比賽,睇波就是待在酒吧,與粗口、花生為伍。究竟睇波踢波還有甚麼新意思?特別是在教會內有沒有欣賞足球比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