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不只是場戲——選舉劇引發的性教育反思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19/07/2023

近年電影電視劇,在性議題中除了十分政治正確外,劇目也加入不少性和性別議題,值得社會反思之餘,部份議題更引起社會連鎖反應。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中,透過一場選舉戰,談及職場權力關係、性騷擾、婚姻與家庭的關係,令人反思今日家長應該怎樣與孩子討論性教育。(文章內容有劇透成份,敬請留意。)

流行文化中的錯誤性觀念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9/07/2023

網絡上的資訊非常之多,而當中的色情資訊、串流平台上多不勝數的劇集和片段,都衝擊著我們的價值觀。然而,只要相關的資訊內容不涉及違法行為,它的傳遞便不會受到阻隔,更可能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份,擴散至全球所有資訊流通的國家和地區。而價值觀的傳遞在大部份情況下都不涉及違法的事情,價值觀會透過流行文化將訊息傳遞給受眾。

人工智能也造假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9/07/2023

近月,人工智能(AI)的應用引起了大家關注,生成式的AI建立在大型訊息數據上,根據提示而生成了文本、圖像,音頻等的檔案,而這些程式允許人工智能透過學習而自行決策,生成資料。

圖像造假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6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9/07/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電影小組:電影類型十講 第七講:屋裡有怪物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9/07/2023

電影類型十講這個系列走到第七講「屋裡有怪物」這個主題,我們參考了史奈德的《先讓英雄救貓咪》一書的電影分類去分析電影,因為想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電影的結構。

人工智能的倫理思考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19/07/2023

近一年來,OpenAI,ChatGPT等人工智能(AI)技術突飛猛進,推出市面後亦廣受網民愛戴,大家紛紛下載使用,其進步已經到達了一個令人驚嘆的地步。現在,只要用普通語言文字輸入指令,AI就可以寫論文、作曲、繪圖、製片,撰寫程式,甚至幫忙創作活動流程大綱等。在未來,人類和AI之間的關係將會變得愈來愈密切。

多媒體網絡年代對教養孩童的挑戰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9/07/2023

即使我們無法不面對網絡的時代,也被迫要適應在這個時代下所產生出來的現象。網絡時代的模式亦不斷地轉變,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質,這對孩童或青少年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這些日子,他們經歷了甚麼? 基層家庭活動剪影

黃慧筠    |    明光社活動幹事
19/07/2023

在今年首半年,在不同基金的贊助下,明光社服侍的基層家庭成員,參加了不少有趣的活動,我們選了以下幾個與大家分享:

活動一:非洲音樂之旅

大地,春回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13/07/2023

法國母親節是在5月最後一個星期日,父親節則跟著國際的步伐,同為6月的第三週星期日。在普世大地慶祝雙親節時,想起了《大地》這首歌,回憶94年我在比利時進修時,父親突然心臟病發逝世,面對「迫不得已的話別,沒說再見」,還有很多在歌詞中的描寫,都在說當年的我和今天的我的分割,也在說當年的父親與祖父、祖國的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