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了解自毀行為 伴青少年同行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性教育)
15/07/2015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城市節奏急促,生活壓力巨大。面對社會壓力並不止於成年人,青少年亦同樣在種種壓力下成長。如果壓力得不到適當的紓緩,可引致身心靈的傷害,部份更會出現各種自毀行為。明光社特意於4月24至25日舉辦「專業社工、教師訓練」,並邀得加州持牌執業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博士,為參加者講解「青少年自毀行為的原因、處理及預防」。

青少年「鎅手」的目的:表達情緒

最常見的自毀行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鎅手」,這常見於青少年群體。黃偉康博士表示自毀行為不同於自殺,其目的不是要結束生命,這其實是家庭系統關係出現問題的後果,藉著自毀行為讓自己從另一個更嚴重的傷痛中得到釋放。自毀行為在學術上是一個新興的題目,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在2013年才將此行為加入到《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使此題目得到更多關注,亦令有關人士能得到更多的支援。但是現今新一代表達感覺的能力和抗逆力下降,加上不服輸的心態,他相信自毀行為在日後將會更普遍。

「當人的情緒沒有辦法用言語表達,人就會藉行為來演繹出來(Act Out),鎅手就是其中一個常見的Act Out」。黃偉康博士嘗試以一個例子來說明:「父母關係惡劣,令子女經常感到恐懼,他們亦不明白子女的感受,那麼子女有甚麼方法可以得到父母注意呢?子女說不出自己的苦處,他們憎惡自己,其實是憎惡愛自己的父母;傷害自己,就是對父母最好的懲罰。」

「無助感」是自毀行為,甚至是自殺的重要因素。要解決「無助感」,還他們自主(Self-Mastery)能力是重要的一步,即讓當事人有選擇的機會。黃博士表示我們若能為他們提供多一個正面的出路,讓其能有選擇的能力,他們便不一定去到困局而要以自毀行為作為Act Out。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反叛行為是正常健康心理發展的狀態,如強行禁止他們作出偏差行為,他們反而會逆你的意思而行。「你可以選擇鎅,也可以選擇不鎅,但你繼續傷害自己會令我傷心。」我們要為他們提供選擇,引導他們朝向不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向思想。

不少自毀行為的當事人內心都有極大的痛苦。有研究指當一個人鎅手時,那種痛楚會刺激大腦釋放出「安多酚」(endorphin),安多酚是一種天然的止痛藥劑,也是一種幫助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有減壓的作用。鎅手者藉著身體的痛楚來減少內心的痛楚,雖然初時身體上會有一些痛楚,但及後身體就會出現麻木及興奮的感覺。

自毀與離解作用

另一個更複雜的現象就是「離解作用」(Dissociation)。黃博士解釋「離解作用」就像所謂的「魂不附體」,是心理上的虛脫,將所有引發心理痛苦的意識或記憶,從整個精神活動中分離出來,達至自我保護的作用。所以「離解作用」必然是因著嚴重的創傷而形成。

黃博士用一例子說明「離解作用」:「一位少女接二連三被後父性侵犯,雖然母親知情但不阻止,少女心靈受到極大創傷。每當她被性侵犯時,她將所有精神投射到身體以外的某一處,讓精神與軀體分開,將被性侵犯的感覺留在軀體上。在經年累月下,感覺也日漸麻木,認為被侵犯只是一部份的自己,另一部份並未受侵犯。結果,少女建立了多重人格身份來保護自己。當她進入『離解作用』時,精神與軀體分開,怎麼做才可將兩者合而為一呢?答案就是鎅手。當身體受損,傷痛出現,有如鬧鐘般喚醒自己,『離解作用』結束。少女回復日常的狀況生活。」這是一個人間的悲劇,但卻每日出現在我們的社會。創傷不一定是性侵犯,可以是其他嚴重及持續性的傷害。我們可以如何幫助當事人呢?

同行者的角色

自毀行為是當事人面對苦難時表達出來的後果(Act Out),要解決的不是行為,而是背後苦難的問題。「鎅手者不會哭泣,但其實鎅手行為就是他的哭泣,血液就是他的眼淚。」黃博士表示鎅手是他們表達情感的方式,若情感能以其他方法表達出來,就不會鎅手。同行者要做的不是阻止他們的鎅手行為,這只會增加他們的無助感;而是幫助他們尋找其他健康的情緒抒發的渠道,讓他們能自主。同行者的陪伴亦是重要的,讓他感受到別人的關心,減少他們的無助感。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言二十五:11)雖然我們不是醫生,不能為鎅手者處方藥物,但能以智慧用恰當的言語幫助他們,為他們的苦難尋找其他出路。說話技巧需要磨練,這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學會的,但黃偉康博士已為一眾參加者開展了認識此課題的第一步,相信參加者所學到的必能成為他們的祝福。
 

關注範疇: 
生命倫理
青年文化

相關文章

堂會與機構的協同效應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7/01/2023

基督教機構被稱為翼鋒教會,可能有人會以為機構只是教會的好幫手,是教會的前鋒而不是教會本身,這是美麗的誤會。教會的原文其實指的不是地方,而是被神呼召出來的群體,重點在於會眾,而機構同工作為回應神的呼召而聚集一起去事奉的群體,本身也就是教會,機構和眾堂會一樣,其實也是基督身體的一部份,與堂會是互為肢體,互相配搭的。由於大部份的堂會人力物力有限,難以全面兼顧神交託給眾教會的使命,而不同的機構往往是由於看到或回應不同的需要而成立,為的就是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

若果大家認同教牧同工應受加倍的敬奉,那麼機構的同工亦應該得到大家加倍的關心;因為,機構同工所做的,其實都是有關如何向不同的群體傳福音,培養弟兄姊妹和初信者,關心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特別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一群),為社會上不公平、不公義的事發聲,要彰顯神的公義與慈愛,用更美好的音樂去敬拜我們獨一的主,以及往不同的堂會講道和主領聚會,與教牧同工一樣全職參與事奉,雖然並非每個人都有傳道或牧者之名,但很多都有教導和牧養之實。機構和堂會其實應是最佳的拍擋,機構可為堂會提供一些事奉的專門知識、技巧和人才,而堂會可以善用機構的專長服侍弟兄姊妹和鄰舍,透過機構接觸更多不同的群體,以及使用機構的服務和購買他們的產品來支持機構的運作。

機構由於組織比較簡單,很多時都能迅速和靈活地回應一些信徒和鄰舍的需要,或者因應社會的變化而在事工上作出適當的調整。感恩的是有些教會對本身在機構服侍的會友,無論在奉獻和日常的關心都有一定的支持,不過,感受不到教會支持的機構同工其實也有不少,若果是自籌薪金的也許大家的關注和了解還會多一些,不過,香港大部份基督教機構的同工都不是自籌薪金,而是甘心樂意放棄外界更好的薪酬待遇,全心投入事奉的,基於不同堂會的傳統,他們未必會主動向堂會要求支持和關心,堂會若能主動向在機構服侍的會友表達關心,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很大的鼓勵。

堂會對機構同工的支持,除了更多為他們提名代禱之外,更可以將他們服侍的機構列為特別支持的對象,以及邀請機構的同工分享他們的事工和需要,讓會友感到自己在機構的事奉並不孤單。有些堂會常常期望機構提供免費的講座或十分廉價的服務,卻忘記了機構的同工得工價也是應當的。對於機構來說,一些有能力的堂會願意付出多一些,才有能力為經濟能力較弱的堂會提供較相宜、甚至免費的服務。當然,作為機構同工的,絕不能因為薪酬待遇較外界低,以及因為機構強調愛心而忘記工作的質素和果效,既然機構就是教會,我們十分清楚自己事奉的對象是神,更要加倍用心去事奉,一些前輩忠心和卓越的服侍,應是每一個機構同工的榜樣。

面對持續的移民潮和退休潮,堂會和機構未來在財政和人手方面都會面對很大的壓力,若能加強合作,有助雙方可以更有效地保持事奉的果效和水準,現時堂會要聘請傳道牧者並不容易,大家由基督教報刊大量的招聘廣告可見一斑。相信幾年內要補充大批因為退休和移民而出現的牧者空缺殊不容易,而機構同工正好可以在講道、教導、佈道和培訓弟兄姊妹方面助教會一臂之力;同時堂會亦可以透過使用機構的服務,間接支持機構的營運。特別過去幾年在疫情之下,最活躍的多是服侍基層家庭和扶貧的機構,她們所得到的奉獻和物資亦較多,而許多以佈道、敬拜和培訓為主的機構都遇上不同的困難,許多服務被迫暫停,當社會邁向復常的時候,堂會若能善用這些機構的服務,間接也可以令機構復常,而有好的培訓、佈道和社關也是堂會可以復常、甚至增長的契機。堂會和機構應互為肢體而不是各自為政,我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阿們。

資料庫

教會,由一群人到整個信仰群體

希臘文ἐκκλησία在新約聖經被翻譯為教會。這個詞在古代希臘可以指:一、一個定期被召集的團體、集會;二、隨便聚集起來的一群人;三、具有共同信仰的人、社群。在早期基督教文獻中,這個詞是指一群對以色列的神有共同興趣的人;它可以是指舊約以色列人的聚會或會眾,一個特定地區的基督徒,或全世界的基督徒群體。[1] 在《聖經》中,它第一次是在馬太福音出現,在十六章18節記載了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的這番話:「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而馬太福音亦是唯一有使用這個詞的福音書。


[1] 丹克〔F. W. Danker〕等編:《新約及早期基督教文獻希臘文大詞典(中文版)》(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3rd ed.),麥陳惠惠等譯(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9),頁464–465。

尋回被疫情偷走的幾堂課

為疫下學童的社交補補課 (序)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6/10/2022

對於不少人來說,疫情就好像一個竊賊,偷走了我們不少珍貴的事物:包括一些摯愛親朋的寶貴生命;本來以為可以終老的穩健事業;可以四出享受人生、放眼世界的樂趣;以及與大群新知舊雨一起吃喝玩樂的時光。但對於這幾年唸幼稚園、升初小的學生來說,他們失去的可能更大更多!由於經常停課、上網課,許多課外活動、旅行、參觀、比賽、運動會、慶祝會、甚至遊學都被取消,就算可以上學,也沒有機會與同學一起午膳、開開心心地玩耍,對他們的社交技巧帶來很大的影響。

當疫情開始穩定,是時候為這些學童的社交技巧補補課,本書的出版,正是為了回應這方面的需要,雖然歲月偷走了他們的一些寶貴經驗和美好回憶,但作為父母、師長仍然可以力挽狂瀾,讓他們重新學習與異性、陌生人、和身邊經常接觸的人相處時應有的態度,並且為自己的身體訂立適當的界線,我們亦邀請了不同的專家,協助大家為子女和學生,尋回被疫情偷走的幾堂課,為我們所愛的人多走一步。

不能輕視的幼兒茶點和遊戲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6/10/2022

在疫情持續近三年的時間,學校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網課成為學習的新模式,而這不只發生在中小學,連幼稚園也需以網上教學來取代面授課,這對幼童的成長帶來深遠的影響。

不少人都認為幼稚園教授的東西十分簡單,小朋友回校只是學習簡單的語文、數字,其餘時間都是玩耍、唱歌和食茶點,但其實小朋友在這些活動中學習到的東西比我們想像的多。

袁老師是一位有十多年經驗的幼稚園老師,她指出疫情下小朋友「聽說讀寫」的能力固然減弱了,但她認為疫情更大的影響是打亂了小朋友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以往學生在每個上學天,都需要在固定時間起床、出門搭校巴回校、上課、放學回家,每天重複這些流程對小朋友來說,其實已經是一個有關時間和環境轉換概念的練習。

建立社交技巧的重要訓練

在幼稚園上課時,小朋友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外,每天都會有排隊、玩遊戲、玩玩具的時間,過程中或會出現一些情況,老師可以適時介入,幫助小朋友建構學習經驗,以建立他們解決困難、互相分享和「輪流替換」等能力。

「輪流替換」是指輪流進行活動,如排隊、音樂傳球遊戲、輪流玩玩具等。這看似是一個十分簡單的活動,但原來對小朋友卻十分重要。袁老師解釋小朋友透過「輪流替換」可以學習正面的社交技巧,利用友善的語言提出自己的需要,建立與他人的聯繫,同時也學習分享、學習等待。如小朋友未能發展出「輪流替換」概念,將會容易出現肢體衝撞,也影響人際溝通能力,未能與他人連結。

但在疫情嚴重期間,學校只能以網課進行教學,以一問一答形式來教導小朋友,小朋友未能真實地與老師和同學相處。缺少了與同儕相處的時間,也會阻礙小朋友建立不同的能力。由於小朋友尚在發展階段,成長過程中每一環都會影響日後其他技能的發展,如果父母沒有幼兒教育理論的知識作為基礎,往往會忽略一些簡單活動背後的意義。袁老師再以疫情前幼稚園的茶點時間作例子,小朋友在聽到老師的指令後,自行打開書包的拉鏈,取出茶點袋,打開茶點袋,取了水杯碟子放在桌面,之後安坐在座位上等候老師指令,聽到指令後才進食茶點及飲水。對成年人來說,這是簡單不過的事,但對小朋友來說,卻是一個手眼協調和小肌肉活動的訓練,以及學習聆聽、理解、秩序和紀律的課堂。但如果小朋友一直留在家中,父母往往會準備好一切,小朋友甚至連餐具也不需使用,只需張開口就可以,但卻錯失了很多學習的機會。

別讓孩子養成飯來張口的習慣

袁老師的學生主要來自中產家庭,小朋友在父母和工人姐姐的悉心照料下,真的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如果他們是家中的獨生子女的話,就更不懂得分享。當幼稚園只能以網課進行教學時,小朋友就連在學校學習一些基本能力的時間也沒有了,她坦言在這一兩年,學生的自理和語言能力都偏弱,甚至學生「未戒尿片」的情況也增加了。

袁老師建議各位父母要學習放手,讓子女學習自理,自行食飯、自行換衫,工餘時可以多與子女到戶外玩耍,訓練小朋友的大小肌肉和手眼協調。而當小朋友在遊戲時,不要為小朋友定下各種玩法,讓小朋友發揮創意,享受「自由遊戲」的樂趣。

最後,袁老師認為小朋友在幼稚園最重要是學習與人相處,因此在不違反政府防疫措施的情況下,父母不妨安排小朋友間的聚會,增加小朋友「輪流替換」的經驗,提供真實場景讓子女學習分享、解難、與人相處,以增強他們的社交能力。

疫下也可以活得快樂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6/10/2022

疫情下,學童的身、心、靈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家長、學童面對「疫」境時,往往充滿憂慮,擔心學業成績下降、社交能力減弱等等。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莫林天欣博士(林博士)就近年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需要解決人生轉變的問題及挑戰時,若以正面的心態來面對,將是最有效的對策。

她引用Kübler-Ross的Change Curve稱,當一個人遇到逆境時,最初的表現是會向下跌,但後來卻會回復至原來水平,最終會因為能應付新環境下的挑戰及對事情進行整合,表現將會比原先更好。從這個經驗可以見到,人生遇到挫折,未必是一件壞事,反而會令人因更多的體驗而變得更正面。

她總結疫下學童的心理情況如下:

  1. 界線模糊

在疫情期間,由於學童在家網課,他們無論上學、小息、放學、回家都是在同一地方進行,結果沒有了界線,把玩樂與學習變成一體,故此他們需要自行重建架構。界線模糊的情況還出現在家庭的角色上,家長成為老師,補習老師成為督導,而老師由於只在網上見面,角色變得模糊。

  1. 關係緊張、疏離

疫情期間,家長需要在家工作,學童則在家網課,受環境限制,一家人集中在同一地方,時間一旦過長,便會容易激動、憤怒,關係緊張。此外,由於不能上學,學童與朋友之間的關係便會建基在電話或社交平台之上,他們會害怕失去朋友,彼此關係亦會愈來愈疏離。

 

在心理學上,林博士提出以正向的角度去面對及解決困難,並建議以下的方法:

  1. 家長要先行調節心態

林博士憶述個案稱,有一個孩子不願意外出,對外出產生恐懼,原因是怕會在外面感染疫症。後來經了解後,原來恐懼是由家長而來,因為家長不斷地向孩子灌輸疫情如何嚴重的消息。從這個例子可見,家長的心態直接影響子女的思想行為,他們應向子女以正面的角度解釋疫情已不太嚴重,令他們儘快重拾社交活動。

此外,林博士又引述一些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學生作為例子,這些學生由於需要更大的空間,要他們整天留在家中,確實不易,就像困獸鬥一樣。然而,她也鼓勵家長能從正面的角度去看,這也可以說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些學生社交能力較弱,他們可以避免回校與其他同學爭拗,學生便可以少一點孤獨感,少一份壓力。林博士引述個案稱,有一個學生原本在學校沒有朋友,更與同學鬧翻了,在復課後,由於大家都有成長,人際壓力緩和,最終他與同學相處比以往更融洽。

  1. 教導子女正面解決困難

作為家長,應讓子女學懂正面解決困難。有些人會說,窮家庭,地方少,林博士提出這些家庭也可在疫情期間自製空間。她引述一個真實例子稱,有一個媽媽在政府圍封公園、遊樂場期間,她具創意地在大廈的後巷、門前等地方,拿起粉筆在地上畫圈、畫曲線,然後與女兒沿線行、沿線跑、沿線跳,製造一個富空間感的親子遊戲。她認為疫情期間也不必擠在家裡,只要懂得善用空間及資源,便能解決問題。

  1. 換個角度去想問題

疫情下孩子要在家網課,林博士認為不一定是壞事,她稱,有些學生以往學業壓力太大,但在這次難得的機會,他們卻可以睡晚一點才起床上學,少一點被學校控制的時間。再者,一些住在偏遠地區的學童,他們可能每天需要花1.5小時返學,來回便是3小時的車程,在家網課,卻可以省回一些時間來休息或溫書,免卻舟車勞頓。若從這個角度去想,網課其實可以有很多好處,可以令學生生活輕鬆一點,家庭更健康、愉快,更珍惜一家可以相聚的時間。故此,換個角度去想問題十分重要,家長要懂得運用這段時間,與孩子相處。

  1. 多讓子女參與制訂活動

在家也可以很精彩,可以讓孩子自主學習。在網課期間,她建議家長可與子女一起設定時間表,如每天上床、休息、外出的時間表,子女便要按時間表有規律地做。與子女一起編排時間表時,若雙方持不同意見,例如孩子想晚一點才睡,家長可以跟他們一起上網尋找合宜的睡眠時間及習慣,他們便可從討論、尋找資料中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自行尋找晚一點睡眠的壞處及後果。要讓子女參與其中,講道理,而取代處罰的方式。

她鼓勵家長要多主動與學校聯絡,而學校亦應舉辦講座,令家長能有充份的知識應付突如其來的轉變。

  1. 家長的私人空間

最後,林博士也鼓勵家長要懂得照顧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孩子,故此他們要常常製造更多私人、快樂的空間,給自己更多力量。家長要時刻記著,學業並非最重要,重要是身心靈的健康。人生還有很多時間,總有一天能學到應該要知道的事情,凡事抱著總有一天會完成的心態,不需要急著現在便要完成,那人生會更加快樂。

現在已經復課,很多家長可能會擔心網課的日子何時會再次出現,她說:「已經歷過的事情,何需再憂慮?」

MIRROR的成功對青少年牧養的啟發

劉穎牧師 | 青心創辦人
05/08/2022

引言:MIRROR不紅,天理不容!

MIRROR出道至今只有約短短四年,已經在港打出名堂,闖出亞洲。有關MIRROR成長故事,成功之道,成名因素,已有不少媒體報道,跨學科研究分析。

心理學及傳播學者認為,一眾媽咪級鏡粉(MIRROR的粉絲)為滿足母性在培育方面(nurturance)的心理渴求,尤其是姜B(姜濤)和教主(盧瀚霆)粉絲多為媽咪輩,兩人樣子討好,正好讓她們發揮母性,好好照顧自己眼中的baby。她們不惜落本買生日廣告,送免費乘電車大禮!

社會學及文化學者認為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在社會運動沉鬱頓挫後,可以從100%香港製造的MIRROR身上,再次找到Hongkonger的身份認同,重拾本土文化那份凝聚力。

音樂界及市場學者認為MIRROR有清楚市場定位,只唱廣東話歌曲,男團形象突圍而出,12子跳出舞台爆紅媒體。加上成員各有獨特歌曲風格,其中有好幾首歌並非情歌,而是以社會狀況,人性掙扎,世界亂象為主題,憑曲寄意,以歌載道,令人共鳴!

本文則嘗試從青少年事工發展的向度,解構MIRROR的成功經驗,讓教會的青少年牧養事工,引以為鏡(mirror)!

  1. 青少年事工:需要匯聚加創意管理哲學是要放手

MIRROR命名,名副其實!

冠名,對一個團隊非常重要,常言道: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MIRROR名字,來自一個有趣的故事,魯庭暉是ViuTV前總經理,MIRROR這男團名字與他的成長故事也有關。

MIRROR名字的含義,正如隊長所說:「在鏡頭前,我們每朝早都要照鏡,見到自己真實的一面,同時間,鏡可以反射好多個影像,或者無限個影像,就像我們一樣,我們都是很獨特、很無限,聚在一起就會有無限可能性。」這個是對MIRROR名字的描繪,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跳出框框Think out of the BOX

有份捧紅MIRROR的魯庭暉曾說,若要令電視台持續進步,必須集合全台上下同事的創意,而非由高層說了算。為了減少干涉員工的創作自由,他本人只是負責篩選和修正節目的內容及方向,而節目的構思、創作及製作,員工可以盡情挑戰既有框架,不會受到管理層的壓力。他甚至表示,假如他開始食古不化「阻住地球轉」,他坦言:「我不離開或會對他們(員工)造成更大損失,如果有一天我發現自己變成這樣,我應該要走。」

今天MIRROR的成績得來不易,皆因有魯生(電視台高層)全力信任支持,放手給花姐(黃慧君)自由發揮,在創意無限制的土壤上一步一腳印,打造今天這塊亮麗的MIRROR品牌。

教會多制度掣肘,維穩安全至上!

教會青少年事工仍然受制於有形或無形框架,進退維谷,令到不少青少年同工感到沒趣,青少年創意沒用武之地,無奈用腳投票,出走教會。

教會有怕犯錯的心態,有些牧師長執的思想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但是這個思想卻是最錯!若教會牧者長執,可以像青少年一樣,敢於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就不會介意遇上可能犯錯的情況!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任何公司、教會……若不思進取,與時並進,仍然靠食老本,好快就會蝕本,未必可以翻本。就好像教會年青人流失離堂,如今只是苦苦經營死撐,無羊可牧!

  1. 青少年追夢:需要舞台平台,成就自我身份

ViuTV的《全民造星》真人show節目,開門見山開宗明義,是為香港年輕人,提供一個追夢、尋夢、圓夢的舞台(stage)及平台(platform)。

MIRROR起初以素人的身份出道,實力未見很好,但這幾年得到ViuTV提供舞台出show,成員擔任各式節目主持,加上自身努力發揮潛力,他們的進步是明顯可見。MIRROR成功爆紅,給了各方帶來希望,確實令港人感動。

MIRROR已是年輕人偶像,太太們寵愛,廣告商寵兒。如何保持健康、正面形象十分重要,不容有失,稍有差池,前功盡廢!所以,經理人花姐十分看重他們每一位成員的私人生活及公開活動,務求他們行得正,企得正,不失腳,不失言,打造勵志、健康、親民、正氣的公眾形象。原來,他們的歌曲,已成為一些在囚人士的精神寄託,為他們注入正能量。

今天,教會有沒有為青少年預備舞台(stage)及平台(platform)?或者只是叫他們乖乖返教會,好好幫手做義工,然而,青少年卻不感到被重視,被牧養。

這個不是教會有沒有資金或資源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視青少年為教會的資產(assets),是否願意長期投放資源在這資產上。

青少年事工的基本四要:
事工發展要持續不斷,而非斷斷續續;
事奉隊工要青出於藍,而非青黃不接;
事奉人員要長期委身,而非短期合約;
事工策略要投放資源,而非投機短炒。

  1. 青少年牧養:需要生命師傅,引導生命成長

《全民造星》原來這顆星就是「花姐」,今天全港市民都認識這位「花師奶」,她亦成為媒體KOL爭相訪問的對象,風頭一時無兩。

無論在節目直播中,或在媒體訪問中,她的分享依然直話直說,沒有修飾沒有造作,無論對參加者或是MIRROR成員,說話批評仍然直接,一針見血,令人一時難以接受,這就是愛之深責之切的表現。

難怪近日在教會刊物中,不少評論都認為今天教會也需要多一些花姐型的牧者導師,生命師傅,可以和各成員打成一片,亦師亦友。對成員的表現,敢於挑戰,直接批評,同時又可提出改善建議,讓他們不會自我陶醉,自我感覺良好,更多點自我反省,自強不息,學習謙虛受教。

此外,花姐也邀請另一位導師梁祖堯,透過在《調教你MIRROR》節目的不同環節,讓成員各自整理過去的成長經驗、成敗經歷、突破各成員在群體關係中的張力、勇敢面對將來未知的挑戰,從而希望把他們可以被調教成為「更好」的男團。這個節目吸引之處,就是活靈活現見證著成員的改變,由起初保護自己到自我敞開,由自我抽離到投入群體,由互相懷疑到彼此信任。

今天,教會的青少年牧養,也是渴望看見青少年生命的改變和成長,渴望看見每個人能夠變得「更好」,有成長、真誠、勇氣、承擔。

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生命影響生命,要有出色表現,必經嚴格訓練。No Pain No Gain!

4. 青少年成功:需要創意發展空間,在團隊中互助建立

MIRROR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娛樂界奇葩,為青年人帶來積極意義的時代標誌。MIRROR的成功,就是因為可以雙線發展,一方面讓個別成員將過人之處表現,讓他們可以出位單飛,獨挑大樑,發展各自的強項,例如有做主持的、有精於唱作的、有善於演戲的,可以各自各精彩。

同時,各成員可以在團隊中找到成長空間,看見他們在MV唱跳的表現,合作上確實花了不少功夫,練習互相補位走位,恰到好處。而且,在很多訪問中,得知他們都有清楚的分工,不會搶咪,以求突出自己,他們表現出有紀律的團隊精神,令觀眾看到個別成員及整個團隊的成長。

這個也歸功於他們有一個能維持向心力,凝聚力,協作力的團隊,這在自我中心,自己作主的娛樂圈文化中,一點也不容易。

這個就是我們常說:Unity in Diversity的Team Spirit。
真正TEAM Work是Together Everyone Achieves More!

小結:五分鐘的熱情、五分鐘的衝刺

青少年牧養事工如何向MIRROR的成功借鏡?MIRROR的成就因著以下因素齊備:成就夢想需要的舞台(stage)、平台(platform);成長需要的生命師傅(mentor);成功需要的團隊互助建立(team building)。

教會青少年牧養事工,更希望遇上有如魯生那麼開明的堂主任牧師,有創意及肯放手,匯聚創意的領導,持續進步不靠老本,以及遇上有如花姐的青少年牧者同工,善於渾身解數,樂於埋身牧養,忠於委身青少年的成功。

更不能缺少的是有MIRROR熱情(passion)的青少年人,任何事工要成功,需要最初有五分鐘熱情作啟動,更要最後有五分鐘熱情作衝刺!

最後,想起一段保羅給提摩太的勸導:「不要讓人小看你年輕,反而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純潔等各方面,作信徒的榜樣。」(提前四12《新漢語譯本》)也許借用這句經文,與MIRROR各人互勉:

「不要讓人小看你們年輕,反而要在言語、行為、品格、歌唱、舞動等各方面,作青少年的榜樣。」

(承蒙作者許可轉載本文。)

如何協助青少年建立健康性態度?

歐陽家和 | 明光社前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14/07/2022

香港的性教育不足,社會和傳媒卻不斷向青少年傳遞各種前衛、開放的性觀念。同性戀、裸聊、色情等等與性有關的話題,雖不在正規課程之中,但卻會在師生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在沒有適當的價值教育下,性議題可以成為一把利劍,傷害老師、同學。有女校同學一邊默書一邊被迫看色情片,另外有兩名學生據說為同性伴侶,懷疑受感情問題困擾而選擇輕生,還有更多因著不同緣故,在校園被性欺凌的同學,欺凌者可能以為只是開玩笑,受害者卻被傷害得體無完膚。

同行者需要一顆探索的心

明光社

本社於2022年6月10日舉辦「明光社25週年呈獻系列:如何協助青少年建立健康性態度?」網上講座,當晚邀請了精神科醫生和社工擔任分享嘉賓。註冊社工、新造的人協會同工姜雁慈姑娘在講座中表示,面對自己性傾向的困惑,有的青少年與她傾談時可能會有好多不安,他們帶著不同的想法,甚至會擔心大人帶著很多的想法來批判他們,所以很多青少年雖然心裡有一堆問題,但最後不會將之向身邊的人揭露,更不會求助。姜姑娘認為整件事最重要的是給予時間,最後才會發現真相:「有次試過與一位青少年傾談,了解他的同性性傾向吸引,傾咗幾次都未傾到呢個話題,我就由得佢,同佢處理咗生命其他的部份先,到佢自願講的時候,先發現其實件事就唔係去到好嚴重的地步。」

明光社

對於姜姑娘來說,面對青少年,要先有一個探索的心,去了解他們的生活、需要和感受,這比單純處理性傾向更重要,她說:「只要畀到足夠的空間,他們可以有更多溝通、對話。」她認為其實孩子自己知道要做甚麼,只是沒有很多空間去分享,但當我們給予他們機會,在他們思想自己的生命和生涯規劃時,其實他們同樣會處理到自己性傾向的一些疑惑。

姜姑娘給我們一些牧養小貼士:
1. 反思自己對年青人的觀感
2. 關心及理解「獨特」的成長需要
3. 同行要以「需要」而非「問題」為本
4. 放下個人道德判斷
5. 切勿把原因對號入座
6. 尋找合適人士/專業人士協助

避免指責及過早標籤

當晚的另一位分享嘉賓、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認為,若發現校園有同性戀者和同性伴侶,他們是需要長時間陪伴的,當中有幾點是非常重要的:

1. 忍住責備和強烈反應:太快的指責,甚至要求他們分手,只會令他們變成地下情,這樣反而會更加危險,增加自殘風險,也會影響他們未來的關係,以及他們與你的溝通。

2. 先用同理心聆聽,了解情況:不要過早就將一些青少年標籤為同性戀,康醫生指香港有研究顯示,12至21歲的女孩子大約有三成未必很清晰知道自己的性傾向,他指過早標籤青少年是同性戀,反而可能會將他們推向那個方向。事實上,在青少年中間,兩個人的感情,可以只是情感依賴,而非我們所想像的關係。

3. 需要幫助他們建立其他健康的情感支援關係:與朋友、家人的關係十分重要,可以減輕他們的空虛寂寞感。

4. 陪伴同行的主要目標並非要改變性傾向,而是讓他們經歷不離不棄的愛。

5. 與他們探討空虛寂寞的原因,並與他們尋找出路。

6. 有需要的話要做好轉介專業輔導的準備。

觀看色情資訊的原因

至於早前有新聞報道指,有中學老師在校看色情影片,又不慎播放了給學生看,康醫生認為很多男性也有看過色情資訊,而姜姑娘更指女生也一樣會好奇看色情資訊,但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她們背後的需要,她們因為為了性方面的刺激?還是甚麼原因?有時候青少年可能透過一起看色情資訊,作為一種連結,特別在疫情時更會這樣,作為青少年工作者或家長有需要為他們建立健康的社交模式。

康醫生和姜姑娘同時表示,觀看色情物品過多,有時會令觀看者難以分辨當中行為的對錯。姜姑娘說:「我問過一個女孩子,她曾墮過幾次胎,當時我在做學校支援,我問她是否接受將來她的男朋友都是這樣,當一些問題很『埋身』時,她真的停一停想一想,我問她如果她未來的男友和十幾個女孩子發生過關係,她介不介意?她說其實她介意。」姜姑娘指很值得花時間與青少年認真傾談。

康醫生指,時下的年輕人很容易受全球性解放文化的謊言影響,例如誤以為性慾是與生俱來,所以壓抑性慾是不人道,看色情物品沒有壞處,可紓緩性衝動,減低犯罪,又誤以為強調貞潔和壓抑性慾是違反人性自主等等。醫生認為,這些錯誤的價值觀會影響下一代。

康醫生呼籲向青少年分享性教育的內容,重點是讓他們開放討論,甚至能分享自己的軟弱和掙扎,這才能引發討論,令他們不會相信那些關於性愛的錯誤價值觀和謊言。

請透過以下連結,收看足本的講座內容。

收看講座

通脹大流行Inflation Pandemic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21/06/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繼2019年新冠肺炎病毒全球大流行後,我們正開始面對另一方面的大流行──全球通脹大流行。[1]

從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全美所有城市的消費物價指數增長了8.6%,是自1981年年底以來12個月內最大的增長幅度。[2] 住房,汽油和食品價格飆升都是國內通脹因素之一,高企的通脹率不單只一般的家庭主婦感覺得到,連消費時不用看價錢牌的中產人士和不知米貴的大學生,每週在超市購買糧油雜貨時都感覺得到,超市貨品價格每週不同,由一個仙或一毫一毫的加上去。餐館的餐牌亦由原先的精美彩色印刷改為黑白列印,以便隨時加價。在政府「頭痕」之際,已經忘記抗疫的小市民卻開始各施各法抗通脹。

要應付通脹不外乎開源節流,這也紛紛成了我們和身邊朋友的熱門話題,大家交流時滔滔不絕,網上熱搜一番,不難找到很多很多how to beat inflation的建議,有的建議適合基層普羅大眾,有的卻是適合有少許餘錢的中產人士,有的建議除「攪笑」外亦較極端和含道德爭議。[3]

我們大多數人都無奈地認為「可以做的不多」,但也先談談節流方面。大家會節省不必要的開支,減少購買非必需品,盡量不作無必要的消費,並且會自備午飯、自己焗麵包和沖咖啡,以減少外出用餐。此外,有朋友會減少開車,無必要就不往外跑。以前油價低的時候,即使沒有特定要買的東西,我們都會隨便開車出去逛商場行超市。有朋友甚至為了買一包特別優質的河粉而專程開車20分鐘,付幾蚊toll fee(天橋隧道過路費)去唐人街。現在,大家都盡量car pool(夾埋一齊開一架車)上班、買菜買日用品、累積購物清單一次外出買齊所需用品等等。購買非名牌的(generic/store brand)糧油日用品或藥品,據說可以比購買名牌產品慳20-25%。[4] 由於我們住得比較偏遠,每次出車前都會先策劃行程,盡量減少出車次數以便節省油錢和過路費。當然,住得遠的人出車是會有掙扎的,比如要堅持參加現場教會聚會的話,每次近20元的過路費和油錢就省不了,足以夠買一磅半Ribeye(肋眼)牛扒了。

有些朋友就改為在家工作,這樣可以減少用汽油、付過路費和downtown泊車費。可是,不是所有公司和行業都適合讓員工在家工作。雖然在家工作會增加電費和水費的開支(這裡是用食水沖廁的),電腦八小時長期開著同時也會增加冷氣的負荷(會令因供電不足而停電的情況惡化),但這些額外開支都應該會比出外上班的開支低。有些夠條件的朋友就轉工換取更好的待遇來抗通脹。

有些朋友會搜集各款的優惠券或減價資訊,互相交流(例如以10%信用卡積分折扣優惠換購公司購物禮券,90元積分作100元用,慳了10元)。有些朋友會選油價最低而又有積分的油站入油(如Costco);若途中迫不得已要入油,就先入少少,待回到心儀油站時才把油缸入滿。看來很好笑,但慳得幾多就幾多已成為抗通脹的金句。有做老闆的朋友,怕公司車被偷油而弄壞車子,故此要求員工把公司車開回家,泊在自己的driveway(私人車道)上總比泊在公司安全。

有人會提早變賣房子改為申請入住長者屋,因為租金較便宜(按入息/退休金的收入比例付租,每月由200到1000多元不等);也不用付地稅。此外,有更多人會由生活指數較高的州份搬遷到生活指數較低的州份,比如由加州搬遷來到德州,甚或墨西哥。我們有做房屋經紀的朋友說,很多外州的客人未搬來德州,已預先入貨,買兩三間丟空卻不住。

作為全美人口第一多的州份——加州,於2020年有史以來首次出現年度人口減少,達182,000多人 。而在2010年至2020年期間由加州遷往外州的人共達610萬;但卻只有490萬人口遷入加州。[5] 單是2021年由加州遷往外州的人口更達至36萬;這種情況被形容為「出加州記」(California Exodus)。[6] 當然,他們的遷移會對本來低生活指數的德州和亞利桑那州等造成額外的通脹壓力。

在開源方面,喜歡耕種的朋友會在後園大量種植蔬菜瓜果(收成會受近月大旱所影響)、喜歡釣魚的朋友會出海碰運氣看看有多少魚獲(據說平均魚獲可夠一星期食幾餐,但在12月至2月期間,就因天氣寒冷不能垂釣),實行自給自足。有些朋友會在後園養雞、養蜜蜂等等在增加優質的糧食源之餘也順便抗通脹。有些朋友則準備開拓網上生意售價華人傳統小吃(蘿蔔糕、年糕、粽子、雲吞)、售賣軟件程式和濾水器等等。另外,有些朋友則在工餘時間當兼職(Lyft司機,Uber Eats送外賣、freelance翻譯員等等)。

對財經有心得的朋友就會改變投資策略,考慮購買政府為抗通脹而設的I bond(Inflation Bonds之類,利息有9.62%,尚可抵銷目前8.6%的通脹率);[7] 或轉變其個人退休安排模式(Individual Retirement Arrangements),由Traditional IRA改為Roth IRA以減低課稅金額;或把投資從週年回報改為以月計的回報模式;或把餘錢做更進取的投資;或投資買金買房屋;或買比特幣(bitcoin)等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

總之,無論是開源節流,還是調整調配現有的資源,人人都發揮自己的創意來抗通脹。不知這次全球大流行會維持多久?人們的抗通脹力能撐多久?還有沒有其他良方可以與通脹共存?


[1] Drew Desilver, “In the U.S. and around the world, inflation is high and getting higher,” Pew Research Center, June 15, 2022, 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22/06/15/in-the-u-s-and-around-the-world-inflation-is-high-and-getting-higher/.

[2] “Consumer prices up 8.6 percent over year ended May 2022.”

[3] “8 Ways To Deal With Inflation If You're One Of Those Poor People Making Under $300K,” The Babylon Bee, March 20, 2022, https://babylonbee.com/news/8-ways-to-deal-with-inflation-if-youre-one-of-those-filthy-poors/.

[4] “How Much Does Buying Generic Save You in 2022?,” Ramsey, May 6, 2022, https://www.ramseysolutions.com/budgeting/buying-generic-groceries-saves-money.

[5] “California leaving: State population declines for first time,” NBC News, May 8, 2021, https://www.nbcnews.com/news/us-news/california-leaving-state-population-declines-first-time-n1266740.

[6] Dymond Green, “The California exodus continues as residents head south of the border,” CNBC, June 11, 2022, https://www.cnbc.com/2022/06/11/californians-working-from-home-are-moving-to-mexico-amid-inflation.html.

[7] “Buying Series I Savings Bonds,” Treasury Direct, accessed June 21, 2022, https://www.treasurydirect.gov/indiv/research/indepth/ibonds/res_ibonds_ibuy.htm.

 

流離 所愛

陳偉洪 | 過去八年,整家往返三地,搬家七次。由市區搬到長洲,從香港移居到德國,回港後再到台灣。經歷由社工成為神學生,畢業後,曾嘗過作宣教士的辛酸,體會過牧養教會的苦樂,現在又以學生的身份暫居於台灣。客旅人生大概莫過如此,作為寄居者就只能聽從上主的帶領。
09/06/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台灣

「就算分開,仍然能相愛,你願永遠等待……誰為我今天流離所愛,愛願放置於心內」[1]

若你能馬上把上面的歌詞唱出來,大概你跟筆者一樣,曾生活在一個仍有「廣播劇」、仍有「想像空間」、仍有「理想」及「夢」的時代。「為了學業 為了不羈理想,迫於掉低這份愛」。過去青春追夢的掙扎,今天還有這樣的「閒情」嗎?

往日的「流離」絕大多數是自己主動作的決定,今天的「流離」不少是為勢所迫。沒有太多的部署計劃,更談不上甚麼「不羈理想」,所相同的仍是「迫於掉低這份愛」。要「掉低」所愛的人或事,別了成長的地方,「流離」異鄉,能撫平傷口、獲得療癒已不容易,更遑論能否重新尋找到「愛」。

曾生活在同一時代,擁有共同經歷的人,不僅容易走近,關係亦更顯密切。對一些人來說,當日「手足」之間的豪情氣概、以命相扶;「爸媽仔女」相稱的關懷、營救。縱然,漂泊流離或處身於天涯海角,那管是偶然的遇上,只要談到昔日片段的種種,相近、相知、相識,一份互為彼此的關係油然而生。

欠缺「同生共死」的經歷,哪有「至死不渝」的愛?

過去兩年多,「流離」在外的香港人,雖說不上有「同生共死」的經歷,但曾有過相近的遭遇,或對自身、家人有著類同的擔心,甚或是對自由擁有相同的渴望……。彼此在異地遇上,不管是在超市百貨,或在食肆公園,甚至是鬧市街角的行人路上,只要一聽到「廣東話」,就自然地攀談起來:「香港人?」、「幾時嚟?」、「住得慣唔慣?」、「一個人嚟?還是同屋企人一齊?」、「再聯絡,你個WhatsApp仲有無用,加個signal或line都可以……」,縱然是萍水相逢,但卻有一份難以言喻的親切。

基督徒可算是一個「慣性」流離的信仰群體。或是出於外在的逼迫,要逃亡避難;或是出於天國使命,自發的宣教行動。身在不同的地方,體現「天國子民」的同共身份及價值。初代信徒,在羅馬管治下,就是經歷著「互為彼此」、「同生共死」的關係。他們堅持以「天國」的法則來成為其生活的日常標準,就是不妥協於當代的文化、價值觀,堅持以「愛」來回應當權者(包括猶太宗教領袖及羅馬政權)的種種逼迫,決意藉著「彼此相愛」來讓人認出他們是「主耶穌的門徒」。「基督徒」活現出另類的生活形態,從安提阿起,不僅給別人安插了一個帶有嘲諷性的稱謂,亦成為了對當代社會、制度的一種無形的挑戰。

今天,「流離」在外的香港基督徒,因著類似的經歷及相同的信仰,亦是較為容易走近。在台灣,有本地教會增設廣東話的崇拜,亦有新開辦的香港人教會,也有以香港人為主,亦歡迎台灣人參與的同行團契,各盡其職,為要凝聚「流離」異地的港人。雖則同是圍爐取暖,但作為「天國子民」,活在世上理應有多一層意義,就是叫人認出到這一群「彼此相愛」的群體,不僅是「主的門徒」,更可以讓人見到,同是「流離者」的我們,可以藉著上帝的愛與安慰,得以撫平創傷、獲得療癒,在主耶穌留下的平安及喜樂中,重新尋找到「愛」的可能。

「流離」仍盼望著「所愛」,舊地的人或事總是叫人魂牽夢縈……「誰都不可以再分開,不想擔心這是否錯愛,你話過任何時候需要你(需要我),重新可開始這熱愛。」不管是「需要」或「被需要」,愛在任何時候,只要你(我)願意,也是可以重新開始。


[1] 〈港者時光機1:流離所愛,黃凱芹,余劍明〉,每日頭條,2020年6月3日,網站:https://kknews.cc/zh-hk/entertainment/n23lno3.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6月7日)。

誰能救我脫離這煩死的疫境呢?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5/2022

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有過百萬港人確診,九千多人離世,不少市民都活在徬徨無助的處境之中,除了害怕自己和家人感染外,也擔心家中的物資是否充足,內心記掛著親人,卻不敢前往探望。假如出現病徵,又不知應否到急診室求診;若不幸確診,又害怕要送往竹篙灣等隔離設施,居家隔離又擔心傳染給家人。全港市民面對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鬱,彼此都活在困局中,每日的生活猶如跌入一次又一次的大型壓力測試裡。明光社在2022年3月2日舉辦了「明光社25週年呈獻系列:誰能救我脫離這煩死的疫境呢?」網上講座,邀請了精神科專科醫生廖廣申醫生與大家分享,如何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挑戰。

明光社

當市民面對生活上各種轉變和衝擊,往往會出現焦慮、徬徨、憤怒、煩躁等情緒,廖醫生稱這是我們未能適應壓力的反應,但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應變能力、適當的運動和家人朋友的支援,在困境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不良情緒會對我們的健康帶來不同的損害,廖醫生指出除了失眠、抑鬱等心理疾病外,長期壓力亦會影響身體不同系統機能的運作,降低我們的抵抗力,令我們較易受到感染,也會提高罹患哮喘和癌症的風險。廖醫生更指出信徒會出現靈性的健康問題,難以親近神和難以感受自己被愛。

他建議大家要避免過度重複收看某些資訊及新聞,尤其是來自社交平台、一些未經證實卻會帶來恐慌或負面情緒的訊息,如果我們遇到疑問可尋求家庭醫生或身邊醫護朋友的意見,避免讓氾濫的資訊削弱我們理性判斷的能力。

市民受疫情影響減少外出,終日留在家中,也增加了與家人衝突的機會。廖醫生建議我們在困境時更要心平氣和地與家人溝通,如果無法改變對方,也應該以包容的角度來處理,可減少使用命令式的說話,如「不要做……」,可改為用「我建議你……」、「不如你試下……」,這會令對方感到被尊重。

最後,廖醫生提醒我們要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簡單如做掌上壓、仰臥起坐(sit-up)等運動,對穩定我們的情緒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他亦建議大家在這段時間不妨培養新的興趣,學習新的技能,也要保持社交生活,維持節制及有規律的飲食和睡眠習慣,並且要遠離不良習慣。

現在疫情看來漸漸緩和下來,但市民生活上仍要面對各種壓力,廖醫生的建議實在很值得參考,誠邀大家透過以下連結,收看足本講座。

收看講座

大流行的屬靈操練

雷競業博士 | 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教授(神學科)、明光社董事會主席
25/04/2022

傳道書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對很多香港人來說,過去兩年多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卻真是件新事,以旅遊和吃喝玩樂為核心價值的港人,忽然間不能旅行、不能晚宴,有錢也沒地方去揮霍。當然,有很多香港人更不幸,失去了工作,甚至因社會和家庭的困境而出現精神問題。這兩年算是香港(和世界)史上的新事吧?

悲喜交集的生命旋律

不過,傳道書並非說日光之下沒有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事物。從另一角度看:「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傳三4)生命的旋律原是有喜有悲,如果香港能夠長年累月都是太平盛世(跳舞有時),傳道者反而覺得那就真的是新事了。每一代人都有那一代人哀慟的原因,對那一代人可能是刻骨銘心的經驗,但從歷史的長河看來,卻不過是舊事的新版本。

談到香港前途的危機,大概「六七暴動」才是開埠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也許從主觀的角度看,這種比較是意義不大的,今天活著的香港人,絕大部份對1967年的事情都沒有甚麼記憶,或是根本不關心那段歷史。同樣地,也許50年後的香港人也不會理會2020年新冠肺炎的故事。也許這種失憶的習慣,正是叫人們面對逆變而驚惶失措的原因。

學會哀慟

傳道書鼓勵我們要從歷史的長河去看今天的世界,從日光之上的角度去看日光之下的生活,從而得到智慧和靈力去面對改變。傳道書鼓勵我們要學會哀慟:「往喪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傳七2《和修版》)傳道者不是反對宴樂,其實他在書中鼓勵人珍惜今天能吃喝玩樂的機會。傳道者關心的是我們因宴樂而失去了對世事的警醒,以為宴樂的日子是理所當然,以致當苦難來到時,我們既驚恐又苦澀,怨天尤人。

傳道書鼓勵我們要有哀慟的情懷,也是說我們要經常留意世間的疾苦,特別是在人生暢順的日子。人有一個傾向,就是不想聽不想碰不幸的人和事,甚至連哀怨的電影也不會看,只聽勵志的講道;傳道者認為這種傾向會妨礙靈命成長,因為健康的靈命要建基在對人生現實的坦誠。死亡是現實,政治變動和病菌也是現實,新冠肺炎再次提醒我們:我們不過是人!

哀慟始於看見歷史長河中的苦難和不公義,但不停在冷眼旁觀或憤世嫉俗,卻願意進入到世人的苦難,致力尋問減少苦難之道。傳道者所說的虛空,卻不是否定世界的意義,而是指世事沒有定律(除了變化無定的定律),所以人無法掌握,因此我們就要學習在無常之中創造美善,在道德秩序常常失控之時作智慧人。哀慟的目的不是叫我們整天愁眉苦面,而是讓我們能留意到在逆境和順境中的祝福,能有一份更堅穩的滿足。

在無常中體察上主的保守

「難道一個人有吃有喝,且在勞碌中享福,不是福氣嗎?我看這也是出於上帝的手……上帝喜愛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傳二24-26《和修版》)傳道者沒有否定世界的美善,他鼓勵信徒要在常變的世界中珍惜今天。傳道者曾累積巨大財寶,極盡吃喝玩樂(傳二4-11),他發覺這些都不足以保證生命能有滿足,反而當他體會到生命的無常,他學會一頓清茶淡飯也能帶來滿足,有機會去勞碌工作供養家庭,也是出於上主的保守。

換到今天香港的場景,眾多行業的人(如飲食、旅遊、體育、娛樂場所)都經歷失業或收入大減時,假如我們能保持一份穩定收入,已經能給我們一份滿足;這不是出於幸災樂禍的態度,而是感受到我們原與那些失業的人沒有分別,我們有幸在一些可以繼續運作的行業,心內自然有一份感恩,也自然地思考有沒有可能幫助比我們不幸的人。

保羅在腓立比書有類似的教導:「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要讓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腓四4-5《和修版》)這份喜樂是源於「靠主」,當我們面對別人的不幸,可能會擔憂下一個會否是自己,因而無法感恩。但假如我們內心體會到今天的平安不是出於幸運,而是出於上主的看顧,那麼我們就有空間去幫助別人,或成為別人的同行者。

常存盼望

保羅在羅馬書中敘述了一個比傳道書更高的意境:「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上帝的愛,已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裡。」(羅五3-5《和修版》)保羅能夠在患難中歡喜,不是因為聖靈給予力量化解了一切困難,而是聖靈給予力量能站穩在苦難之中。這份忍耐不是咬緊牙關的強忍,而是靠著上主以平安的心維持每天的生活。當我們能經歷上主這份扶助,靈裡的歷練更豐富,靈命就更成熟(或稱老練)。這份成熟的靈力叫我們在任何環境中都以盼望回應,這盼望不是被動的等待困難消失,而是因為確信在主內所作的愛心行動都不會是徒然的,邪惡的事情終會被良善克服,所以在困境中更加積極地去關懷四周的人。當我們能以這種盼望去面對困境時,會發覺上主的愛一直是我們力量的源頭;有了這取之不竭的生命力源頭,我們在任何處境中也可找到生存的方向,過著有意義的每一天。

假如我們以廣闊一點的胸懷看大流行,學習珍惜上主賜給我們的大小祝福,以盼望回報每天的擔子,我們會發現疫情不是一個夢魘,而是一個屬靈操練的功課,也許這功課是吃力的,卻可以是體會上主的同行的良機。願主保守我們都順利通過這功課!

推薦序

盼望之路——櫃父母支援手冊

黃偉康博士 | 美國加州持牌執照臨床心理學家
14/04/2022

櫃父母因著他們的秘密和隱私默默地承受痛苦,他們很少尋求幫助,伴隨著子女出櫃的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內疚與羞恥,試問誰能在罪咎感很重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用憐憫的愛回應。

因著這本手冊,父母在這段漆黑的旅程上不再感到孤單。手冊內容全面、簡潔及一針見血,既符合心理學,建議又實際可行,為父母提供清晰的答案,解答他們面對子女是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所引起的種種複雜又沉重的問題。

我最欣賞的是這手冊能為父母提供一條出路,讓人真實地看見「隧道盡頭的光」。子女出櫃導致親子關係疏離實在令人惋惜,但關係重新連繫是有可能的。雖然生活再不能像以往一樣,但仍值得活著。

衷心為這本出色的手冊內的指引感恩!

「身體是寶貝」預防性騷擾遊戲卡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31/03/2022

明光社於2020年獲得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開展「童途有愛:保護幼兒身心靈計劃」,製作一系列適合幼稚園與初小學童的防範性騷擾教材,供學校及家長使用,務求家校合作,以有趣的形式,加强兒童自我保護意識,預防性騷擾和性侵犯,讓小朋友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本計劃的重點項目是製作一套「身體是寶貝」預防性騷擾遊戲卡,此遊戲卡適合家長、教師或小朋友身邊的成年親友與小朋友一同玩,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學習分辨好或壞的接觸,和遇上壞接觸時的適當回應方法。每盒遊戲卡套裝包括了25張人物卡、25張動作卡、25張身體卡、17張回應卡和12張機會卡。另外遊戲還提供了三個不同主題的棋盤,分別是上學天、親子同樂日和校園生活,玩家需要先揀選其中一個棋盤,作為是次遊戲的棋盤,並將自己所選的棋子放在棋盤的起點。

遊戲可供二至六位玩家參與,每盒遊戲卡裡有六顆棋子,每位玩家可選一顆棋子。我們鼓勵家長或教師和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從旁協助,在玩遊戲卡時為小朋友提供適當的指引。第一位玩家先從人物卡、動作卡和身體卡中,各抽一張,並將抽出來的三張卡組成一個情景。如果該情景是好接觸的話,玩家可以擲骰子決定棋子前進步數;如果是壞接觸的話,玩家則要抽取一張回應卡。如果回應卡的內容是遇上壞接觸時的適當做法,玩家亦可擲骰決定前進步數;如果是不適當做法,玩家則需抽一張機會卡,並按機會卡上的指示行動。完成以上流程後,就由下一位玩家抽牌。棋子最快到達終點的為之勝出。

在進行遊戲時,家長或教師需要注意以下事項。首先,可視乎孩子的年齡和生活圈子,決定適合的人物卡。如果孩子抽中的人物卡是他們生活上未曾接觸到的人物,可讓孩子重新抽另一張人物卡。而人物卡、動作卡和身體卡組成的情景是以孩子的角度出發。例如孩子抽到「同學」、「輕拍」、「臀部」,是指孩子的同學輕拍孩子的臀部;如抽到「陌生人」、「向你展露」、「私人部位」,是指陌生人向孩子展露他的私人部位。

明光社

家長或教師可按遊戲卡組成的情景,詢問孩子此行為是否合適,再分辨它是好接觸還是壞接觸。好接觸是指令孩子感到開心舒服的行為,而壞接觸則是令孩子感到不舒服、不安、害怕、厭惡的行為。如果遇到一些未能明確分辨是好或是壞接觸的情景,則以孩子的感受來作判斷。

例如抽中「叔叔」、「檢查」、「私人部位」,情景就是叔叔檢查孩子的私人部位,這接觸是好是壞,視乎孩子的性別、叔叔與孩子的關係等等因素。如果孩子與叔叔關係疏離,這很可能是一個壞接觸;但如果叔叔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為健康理由而進行檢查,這就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行為。大人亦可即時詢問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對此感到不舒服,都可視為壞接觸。

家長或教師在遊戲過程中需留意孩子的反應和感受,如孩子出現驚慌、流淚、不開心、情緒低落等狀況,可暫時停止遊戲,溫柔地安慰孩子,並慢慢引導孩子説出感受和令他出現情緒的情景及原因。另一方面,如孩子對於明顯的壞接觸行為不感到抗拒,或認為該行為不是壞接觸,我們也要保持冷靜,並用溫柔的態度引導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是否曾經歷不恰當的接觸,並藉此教導孩子適當回應的方法。

如在遊戲中發現孩子曾經遇上壞接觸或性騷擾的情況,千萬不要責備孩子,避免造成二次傷害,應保持冷靜。家長或教師可以先讚賞孩子,有道出事情經過的勇氣,溫柔地安撫孩子的情緒,並盡快陪同孩子尋找專業人士幫助,可聯絡學校老師或社工協助,如涉及非禮或強姦等性侵犯行為,需立即報警處理。

我們設計遊戲時加入不同棋盤,讓玩家鬥快到達終點,目的只為增加遊戲的趣味性,但要知道遊戲的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藉遊戲卡,在互動中向孩子作出解說,教導孩子分辨好或壞的接觸及正確拒絕壞接觸的方法,增強他們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技巧。

在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下,本社現免費派發「身體是寶貝」預防性騷擾遊戲卡給全港各小學和幼稚園,以及3至9歲兒童的家長,每間學校或每個家庭可獲贈遊戲卡一盒。有興趣的人士可透過以下QR Code進行登記。此外,為方便學校在課堂上的教學,我們已將所有遊戲卡和棋盤的檔案,上載到本社網站,歡迎老師在以下網頁下載、自行列印,以用作教學用途。有關遊戲卡的玩法等詳盡介紹,亦可在網頁中看到。

索取或下載

在此刊物或物品上/活動內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或兒童事務委員會的觀點。

贍養費的法理情

韋佩文 | 明光社輔導員及項目統籌經理
20/01/2022

香港的離婚數字持續增加,很多單親家庭需要依靠贍養費去應付生活開支,但離婚夫婦經常因經濟困難、恩怨情仇或缺乏承擔等原因,為贍養費爭持不休,連子女也受到牽連。為了幫助離婚人士了解贍養費的目的、支付人的法律責任及受款人應有的權利,劉傑姿律師(蘇龍律師事務所顧問律師)、蘇嘉儀姑娘(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單位主任)及過來人Cherry女士,於2021年11月6日在突破中心與70位參加者分享如何合法、合理、合情地妥善處理贍養費事宜。

處理贍養費的法律程序

劉傑姿律師從法律角度講解贍養費的類別、法庭的考慮因素及處理程序。贍養費分為給予配偶和子女兩大類別。法庭在考慮給予配偶贍養費的判令時,會考慮離婚夫婦的收入或賺錢能力、財產、支出、年齡、健康狀況、對家庭福利所作的直接或間接貢獻、離婚時的婚齡、因離婚而可能出現的潛在損失、將會承受的影響,及盡量保持雙方離婚後的生活水平等;在考慮給予子女的贍養費時,法庭會以子女的經濟需要、父母雙方的收入或賺錢能力,及保持子女原本的生活水平為贍養費的釐訂準則。在法庭頒出贍養費判令之後,若一方的經濟狀況出現重大變化,可以填寫「表格8」向法庭提出申請更改贍養費的命令;若然一方拒絕或未能支付贍養費,另一方可以向法庭申請判決傳票、扣押入息命令和禁止令(禁止對方離港),以法律途徑追討所欠的贍養費。劉律師建議離婚夫婦在處理財務安排時,可透過家事調解服務處理,因調解員能以中立、持平的第三者角色協助離婚夫婦進行協商,尋求共同的關注,及為子女的利益提出最佳方案。

給予離婚人士的支援

蘇嘉儀姑娘分享離婚人士面對很多不同的困擾,包括身體健康、經濟問題、家庭變遷、情緒困擾及法律問題,他們需要專業人士提供法律支援、情緒輔導、協助他們處理子女面對父母離婚的情緒困擾,及單親家庭生活的安排。除了專業服務,朋輩同行和信仰支援亦為離婚人士帶來極大的幫助和安慰。

過來人的經歷

Cherry女士分享到她向前夫爭取贍養費的經歷。因前夫拒絕給予贍養費,他們曾尋求調解服務,但仍未能達成協議,他寧願打官司也拒付贍養費,令她陷入極大的財政危機。律師提醒她要順著前夫的思路,多從他的角度去想,並要尊重他,才可引導他去多為孩子設想。最後前夫也同意要顧及孩子的利益,答應簽署調解協議。Cherry提醒同路人,在艱難的時候,不要讓自己陷入情緒深淵,卻要依靠上帝,及尋求教會群體、同路人及專業律師的幫助。

明光社獲民政事務局資助「贍養費的法理情」計劃,透過短片、講座及教育單張,幫助市民認識贍養費支付人的責任、受款人的權利及可使用的服務,上述講座屬於計劃下的活動,由本社主辦及風雨同路人協辦。歡迎按此連結,免費索取或下載有關贍養費的單張。

萬事互相效力

蘇恒泰 | 2016年開始研究移民的可行性,2018年付諸行動舉家移民新西蘭,2020年完成兩年的移民監。育有三名女兒(其中一名在新西蘭出生),現於奧克蘭華人長老會聚會,並在大學生粵語團契擔任導師。
17/01/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新西蘭

在英國政府未公佈香港英國國民(海外)簽證安排前,新西蘭曾經是香港人移民的其中一個熱門選擇。在我所認識的香港移民中,絕大部份透過以下兩個途徑申請移民新西蘭(自己或配偶持有新西蘭籍除外):

  1. 技術移民:申請人的職業須在新西蘭政府的技術清單內,移民局會按申請人的英文程度、薪金、工作經驗、學歷和年齡等各項條件計分,如有足夠分數就可以入表申請。通常在香港時以此途徑申請移民的以年輕家庭為主。
     
  2. 升學:由於我在教會的大學生團契事奉,因此接觸了不少透過升學,輾轉間(或計劃若干年後)申請移民的年青人。按新西蘭現行政策,任何人在政府認可的大專院校就讀學士或以上的課程,畢業後可申請三年工作簽證,如有僱主聘用、有兩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且薪金達一定要求,他們便有資格申請技術移民,從而獲得永久居民資格。除年青人外,亦有少數家庭以此方式申請居留權,因為只要夫妻其中一人獲大學取錄,其配偶會同時獲批工作簽證,而子女亦可享受免費教育。對未有足夠分數直接申請技術移民的家庭來說,這亦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我自2019年起參與教會大學生牧養事奉,過去兩年,我所接觸的年青人絕大部份都希望畢業後留在新西蘭,始終香港當時和現在的社會環境狀況很難讓年青人感到安心,當然亦有少數團友選擇回港發展。今年亦見到團友在未完成學業前跟隨家人移民英國。

容讓我在今次投稿分享一個年青人的故事,話說他在三年前修畢學士課程,畢業後獲一間五星級酒店聘用,原打算兩年後有足夠分數申請技術移民。但人算不如天算,COVID-19疫情自2020年起席捲全球各地,新西蘭政府在2020年3月時即時宣佈封關,凡沒有公民和永久居民資格的人均不得入境,而持其他簽證類別的人士一旦離境都不能再入境。

此政策出台後,本地旅遊業深受打撃,尤以客源集中國際旅客的五星級酒店為甚。封關不久,這名年青人工作的酒店將95%的員工裁掉,當然這名年青人也難逃裁員的命運。原以為只要努力工作,多等數月就能滿足移民局受聘技術職位、薪金和工作經驗的要求,豈知希望頓時變為泡影。這名年青人的工作簽證只餘一年多,以當時旅遊業的市道,他根本不可能即時找回相關職位。

由於一心想留在新西蘭發展,因此他只有兩條出路:一報讀另一個學位,但他沒有永久居民身份,這意味他需要支付國際學生的高昂學費,但他不想再加重家人的財政負擔;二見步行步,先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再作其他打算,但其工作只餘一年多,若找不到相關技能的工作,意味屆時需要離開新西蘭。

最終,這名年青人選擇見步行步,而他亦很快就找到一份零售工作。雖然工種和薪金都未能滿足移民局技術移民的要求,但總算能自給自足,沒有為家人帶來額外的財政負擔。坦白講,我十分欣賞他的決定,這總比閒在家中,靜待另一份五星級酒店的聘書實際,且他有為家人的財政負擔打算,思想非常成熟。美中不足的是零售業工時不穩定,令他再無法恆常參與教會聚會。而作為導師的我亦只能間中透過WhatsApp關心他的近況,讓他在逆境中能感受到同行者的關懷。其實與他情況相近的人,在教會以至新西蘭全國比比皆是。

眨眼間,一年快將過去,這位年青人仍舊在零售業工作。眼見他和很多情況類似的人將要離開新西蘭之際,2017年上台時主張收緊移民政策的工黨政府在連任後,竟在今年9月宣佈一項一次性的移民政策,凡在宣佈政策前持任何簽證在新西蘭居留超過三年或以上的人士可以在無任何額外條件的情況下申請居留(學生簽證除外),即使在新西蘭未滿三年,如薪金達一定標準或其職業在長期技術短缺清單中亦能符合資格。按政府估計,此一次性移民政策受惠人數高達16萬人,當然亦包括文中提及的這位年青人。

正當世界受疫情影響時,新西蘭其他行業受惠於封關政策得以持續發展,期間經濟出現強勁增長,而失業率處於歷史低位。但礙於政府過去兩年沒有批出任何新的簽證,同時不少沒有永久居留權的人選擇離開,令很多僱主無法在短時間內填補職位空缺,而同業間競爭人才的情況亦十分嚴重。在種種因素交織下,迫使向來主張收緊移民政策的工黨政府推出此一次性的政策,本地的華人群體更稱之為「大特赦」。

或許你會抱怨疫情影響你的工作、你的生活或你的如意算盤,有些人因為通關無期,加上政府連續兩年沒有批出新的居留簽證而感到茫然失卻信心,有些人更黯然離開新西蘭。但這件事讓我對「萬事互相效力」這句經文有一番體會,如沒有疫情,根本不會有此「大特赦」的政策出台;如沒有此政策,即使沒有疫症出現,相信今次受惠的16萬人中,有不少仍為如何得到居留權而苦苦掙扎中。「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時若非走到絕路,我們根本看不到上帝為我們預備的出路。

當結果不似預期……

蘇恒泰 | 2016年開始研究移民的可行性,2018年付諸行動舉家移民新西蘭,剛剛完成兩年的移民監。育有三名女兒(其中一名在新西蘭出生),現於奧克蘭華人長老會聚會,並在大專生粵語團契擔任導師。
21/09/2021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新西蘭

在今個月之前,新西蘭的新冠肺炎疫情相比起其他國家大致穩定。自去年8月至今年8月中為止,整個國家基本上沒有任何社區感染個案,而國民的生活基本上跟疫症爆發前沒有太大分別。可惜好景不常,政府在8月17日發現奧克蘭市有一宗社區感染個案,及後證實為Delta變種病毒不慎從隔離檢疫設施傳入社區。

新西蘭政府對疫症一直採取零容忍政策,於當晚已即時宣佈全國封城兩星期,期間除提供國民生活必需品的行業外(如診所、藥房、超級市場等),從事其他行業的員工均須留在家中,以確保傳播力極高的Delta變種病毒不會在社區極速擴散。

事實證明Delta傳播速度極高,短短兩星期間,奧克蘭已發現超過500宗社區感染個字。慶幸疫症不至於擴散至其他城市,政府將按情況逐步放寬奧克蘭以外的封城措施,惟我身處的奧克蘭在可見將來都會處於封城狀態。面對最少一個月的封城,我和家人都要面對、接受和適應以下四種新常態:

  • 在家工作:無可否認,在家工作可省卻往返公司的交通時間。不過,學校和托兒所在封城期間不能對外開放。這意味著兩名就讀小學和一名初生的女兒都要同時留在家中,對我們這些雙職家長可算是一大挑戰。
  • 在家學習:兩名就讀小學的女兒大致上可以自主地上網課和完成老師指定的作業。但新西蘭的功課量比起香港有如九牛一毛,所以她們每天都有頗多的空閒時間。
  • 在家照顧:兩名就讀小學的女兒尚且可以提供誘因鼓勵她們在家中參與更多家務,但細女不足一歲,既懂得爬上爬落,又會隨意將地上的物件放入口中,因此需要我們貼身照顧。
  • 在家煮食:新西蘭今次的封城措施較其他國家嚴厲,除提供國民生活必需品的行業外,其他行為一律要停業配合防疫安排。之前,我平日大多在家中煮食,星期六、日或放假日子大多外出用膳,以免煮食成為我的苦差。但封城期間,我們連外賣都沒有,不論上班或放假都要日日煮足三餐,何解朋友的太太可以煮得一手好菜,而我太太就……有時真的十分羨慕!
     

人生總有高低起伏,即使移居外地生活,自己的工作和女兒的功課壓力較少,但不代表生活從此沒有其他問題。當結果不似預期,或許我們會浮現一些自己在香港時曾經擁有但因著移民而失去的東西。就以今次封城為例,我最懷念的是我當年的工人姐姐。如我不斷著眼於我失去的東西,每天抱著「唔想做又唔可以唔做」的心態處理工作和家務,我相信負面情緒積累下終有一天會向家人爆發,繼而影響家人之間的關係。但我當初移民的目的並不是想有多些時間陪伴家人,與家人建立更好的關係嗎?

慢慢地,我領悟出當結果不似預期時,我們首先要選擇「接受」,接受自己當刻的境況,不執著於過去所失,著眼於現時所有,從而讓自己適應當下,享受其中。反之,只會將跌落「逃避現實」、「怒火中燒」、「討價還價」和「極度失落的死胡同,那又何必如此自討苦吃呢?

奧林匹亞的大城小理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08/09/2021

古代奧運,不只運動

四年一度的奧運,因新冠肺炎疫情,史無前例地延遲一年舉行。今屆運動會在疫情陰霾下進行,盛況不再,然而在香港運動員的努力下,取得一金二銀三銅的佳績,令香港人對運動賽事的熱情,又回來了!

明光社

其實,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源於古希臘運動和宗教性慶典。據考古證實,從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3年之間,每四年一度,於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北的古希臘城市奧林匹亞(Olympia)舉行。奧林匹亞是古希臘時代其中一個祭拜宙斯的宗教中心,而在神廟內,由古希臘的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師菲迪亞斯(Pheidias)所作的奧林匹亞宙斯神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1]

現代奧運會提倡「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格言(The Olympic Motto),[2] 很多人認為奧運就是和平的象徵,不應受戰爭、政治、國力等因素影響,但其實自古代奧運會以來,奧運會並不如今日人們所想像的「純潔」。事實上,各個參與古代奧運的希臘城邦,都想奪得奧林匹亞聖地和奧運會的控制權,以受眾希臘人所仰望和得到各樣政治、經濟好處。運動員在競賽項目中取勝雖然只會獲得橄欖枝桂冠,不像今天選手得到金牌和能夠「做業主」,但擁有「桂冠」是無上光榮,城邦會得到相應的聲望(和政治的主導權),運動員會獲得家鄉饋贈大筆金錢。雕刻家更會為勝利者製造雕像,詩人也會為他們譜寫讚歌,流芳百世(至少留傳至今,仍可在博物館找到相關的作品),有形和無形的利益都是十分可觀的。

現代奧運,展現國力?

在「現代奧運之父」、法國歷史學者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的倡議下,於1894年在巴黎成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並在1896年於希臘首都雅典舉辦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現代奧運會標榜仿效古代奧運會精神,成為了全世界和平與友誼的象徵。可惜的是,在現代奧運會復辦的百多年之間,曾因兩次世界大戰而分別在1916年、1940年、1944年被迫取消,此外在2020年又因2019新冠肺炎疫情而延期過一年。不單如此,在奧運會得以發展後,賽會本身也逐漸成為各國展現國力的角力場所,體現「運動——強國」,宣揚「軟實力」,而並非「運動咁簡單」。

說來諷刺,今天奧運會中很多「理所當然」的經典事物,其實都是自上述「展現國力」情況下誕生的。就如奧運中必備的奧林匹克聖火(The Olympic Flame),已被視為每次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標誌,而點燃聖火的傳統據說在古希臘時期已有。[3] 不過,將奧運聖火構築成觸目的儀式,以及奧運會開幕的重頭戲,則是從1928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奧運會開始。而每屆奧運會前盛大的聖火傳遞活動,更是自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開始,當時官方有提出類似「聖火有著傳承火焰,生生不息」的意思,但有心人都會明白,這其實是當時納粹德國藉著大搞奧運展現國力,宣揚日耳曼民族高人一等的大好黃金機會了。事實上,不論規模、形式、甚至宣傳等方面,柏林奧運都成了現代奧運的經典之作;而以奧運來「展現國力」的風氣,直到今天,還是大行其道。[4]

然而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當奧運會辦得愈來愈有聲有色,相對耗資也日益巨大,到頭來,也使得許多國家不想申辦。情況在60、70年代時尤為嚴重。不過,主辦奧運會例必「蝕大本」的情況,在1984年於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奧運會中被成功扭轉了:洛杉磯奧運會在以商業體育營運者Peter Victor Ueberroth的主持下,首次以民間方式承辦奧運會,以5億美元低成本運作下,扭轉前幾屆奧運會巨額虧損,最後更能獲利約2.3億美元,首開奧運會獲利的先河。自此以後,由於證明了奧運也能營利,為主辦的城市帶來相當大的利益,每屆申辦奧運會城市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但同時也爆出了數起申辦奧運會的候選城市賄賂國際奧委會委員、而國際奧委會委員受賄的醜聞。[5] 此外,奧運和其他國際大型運動賽事(如世界盃、歐洲國家盃等)也變得商業化,在職業化、高度競爭之後,除了使體育原來讓人「強身健體,友誼第一」的精神變質,也帶來比賽作弊,或使用禁藥等相關問題。

奧運五環

奧林匹克五環(The Olympic Rings)由五個互相扣連的環圈組成,它們的顏色為藍、黃、黑、綠、紅,它是由 Coubertin於1913年設計,按他所述,這五個環代表著世界的五個部份。過去有不少資料指奧運五環分別象徵著五大洲,即:藍色代表歐洲;黑色代表非洲;紅色代表美洲;黃色代表亞洲;綠色代表大洋洲。其實這是沒有根據的——起碼Coubertin在創作五環時並沒有說過這個意思,很可能是大家想當然以為是這樣。[6] 這樣因顏色引發的小誤會,本來無傷大雅,但在今屆奧運,香港隊因為球員球衣的問題而鬧出風波。[7] 此外,國際奧委會要求中國奧委會就運動員配戴襟章提交報告,亦有選手作出某些有政治含意的手勢而受到關注。看來,想將運動與政治完全分開並不容易。

東京奧運已曲終人散,各運動員不論獲獎與否,都曾經付出許多,筆者想起了提摩太後書四章7至8節所寫:「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感激運動員的付出,為大家帶來一場又一場精彩的賽事。


參考書目:
華遠路編。《奧運百科:百年奧運史話全紀錄》。台北:漢宇國際文化,2005。
馬德安等編。《奧運金牌的故事》。台北:宇河文化出版,2008。
 


[1] 順帶一提,除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遺蹟外,希臘的扎金索斯島(Zakynthos)就是幾年前香港人熱捧的韓劇《太陽的後裔》中,著名景點「沉船灣」的所在地,它也成為了中、日、韓遊客必遊的打卡勝地,也令本來「人氣不高」的奧林比亞再度成為旅遊熱點。

[2] 原來的奥林匹克格言是以拉丁文 “Citius, Altius, Fortius”(更快、更高、更强)三字組成,而在2021年7月,國際奧委會正式通過將 “Communiter”(更團結)加入奧林匹克格言,成為第四個元素,令格言變成“Faster, Higher, Stronger – Together”(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新口號了。參:“‘Faster, Higher, Stronger – Together’ - IOC Session approves historic change in Olympic motto,”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July 20, 2021, https://olympics.com/ioc/news/-faster-higher-stronger-together-ioc-session-approves-historic-change-in-olympic-motto.

[3] 在古希臘神話中,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相傳是由普羅米修斯從天上偷取火種然後帶到人間。傳統上,古代奧林匹克聖火是「由奧林匹斯山上的陽光點燃」,再由傳遞者步行傳遞到奧運會會場。現代奧運的聖火則是在奧林匹亞遺址中以凹面鏡聚光點燃,然後展開火炬傳送旅程。

[4] 事實上,初期的幾屆奧運都只是以「世界博覽會」附設的形式舉行,加上其業餘性質,參與的國家並不如今天的包羅萬有。

[5] 2004年8月4日,BBC節目《廣角鏡》(Panorama) 製作的〈聖火下的交易〉(“Buying the Games”)揭發了有關爭奪2012年奧運會主辦權時,國際奧委會成員被指受賄的醜聞。參: “Buying the Games,” BBC News, July 29, 2004, http://news.bbc.co.uk/2/hi/programmes/panorama/3937425.stm.

[6] “Who created the Olympic rings symbol?,”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https://olympics.com/ioc/faq/olympic-symbol-and-identity/who-created-the-olympic-rings-symbol.

[7] 〈【球衣風波】遭市民狙擊促向伍家朗道歉 教聯會副主席穆家駿疑刪FB專頁〉,「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2021年7月26日,網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015758/【球衣風波】遭市民狙擊促向伍家朗道歉%E3%80%80教聯會副主席穆家駿疑刪FB專頁

《醫生怎麼還不來?》(Toc Toc)

——接納與同行,再困難的事也能面對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03/09/2021

電腦預約系統出錯,把一群患有強迫症的病人安排在同一時間接受診症,而醫生亦因為航機延誤,未能準時出現,令這六位病人都在候診室等待,被迫忍受彼此的怪僻。在等待中,各人的強迫行為引起了誤會,亦產生了交流。最後,在未等到醫生到來的情況下,他們決定先來個臨時自救之夜。

明光社

這輕鬆搞笑的西班牙電影改編自法國同名的劇本,內容關注強迫症患者。電影讓我們看到這六名患者的日常生活,他們大多被自己不由自主的重複行為所困擾,甚至影響到社交或被人誤會,所以他們來到帕洛梅洛醫生的心理診所治療。他們的情況有清潔僻、強迫計算僻、儲存物件僻、反覆檢查僻、物件擺放整齊僻、從不踏在線上、重複說話或忍不住說髒話(妥瑞症)等奇怪習慣。

不由自主的重複行為

上述的習慣,如果不是做得過多或失控,其實是一些很不錯的習慣,甚至是強項:清潔整齊、清楚計算、節儉、行事小心等……但相關的行為做得過多,其背後原因可能是因為一些強迫的觀念、憂慮或不安,令大腦形成自動迴路的狀況,不由自主地做出重複行為。

明光社

雖然是喜劇,但電影並沒有羞辱強迫症患者。電影讓觀眾以輕鬆的心情去接收患者日常要面對的尷尬及孤單。故事始於誤會,但大家卻由最初不能互相接納,甚至也不接納自己,羞於與人分享自己的困擾,然後慢慢做到了病友間的聆聽及鼓勵,他們最終都勇於說出自己的境況,甚至願意互相幫助,支持對方去改善病況。

專注力的轉移

改變習慣豈能一朝一夕?但他們卻願意嘗試,即使經歷失敗,他們卻發現了「轉移專注」,即大家在互相幫助的情況下,把專注力放在對他人的關心而非自己,從而減少病發的次數。在這經驗中,大家也能體驗到在幫助別人時,其實也在幫助自己。走在一起,就能一起經歷及一起發現,並數算改善了的情況和次數。

各人都會面對困難,但有同行者一起走、互相支持,我們就不會再單單看著自己的困難了。

銀髮族的性與愛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03/09/2021

根據香港政府公佈的2020年人口統計數字,香港60歲以上的長者人口約200萬,佔整體人口約27%,[1] 即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位長者。社會對長者的關注,主要圍繞醫療和社區照顧層面,而長者在性方面的身心健康卻一直都被忽略。

一談到「性」,我們自然會聯想到踏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和身心成熟的成年人,不少人認為人們到了某個年紀,就應該清心寡慾,再沒有「性」方面的慾望,若仍然專注於「性」,就是「老而不」。但其實「性」是圍繞我們一生的課題,由出生到死亡,我們的生活都與「性」息息相關。

的而且確,男女身體的老化情況,都會影響長者的性生理狀態。男性在踏入30歲後,體內睪酮(男性荷爾蒙)水平開始每年下降約1%,所以年長男性體內睪酮水平比年輕時為低,需要較長時間和更多刺激才能讓陰莖勃起,維持勃起的時間亦較短,甚至出現不舉的情況。當女性踏入更年期,體內的雌激素(女性荷爾蒙)水平同樣也會降低,除了會出現停經的情況之外,陰道黏膜層也會變薄,陰道分泌減少,引致陰道乾澀的情況。[2]

男性可能自覺性能力減退,而不滿意自己在性方面的表現,因而減少與配偶發生性行為。同時也有人因著不滿意自己的能力,而過份依賴藥物及所謂「補品」來提升性能力。女性也可能受傳統的思想影響,認為更年期停經後已不能生育,所以不應再有性生活,或認為若上了年紀仍有性慾是不正當的表現。此外,陰道乾澀的情況也會令女性在性行為時感受痛楚及不適,減低女性發生性行為的意願。[3]

長者的身體機能出現衰退是正常不過的事,長者需要明白及接納自己身體的狀況,但無需將「性」從日常生活中剔除。長者可誠實地向配偶分享自己的身體狀況,尋求彼此都合適的親密行為方式。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向醫生尋求專業意見,使用藥物或選用合適的潤滑劑,讓夫妻間的性生活更和諧。另一方面,性交並不是性行為的唯一方式,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擁抱、接吻、愛撫等親密接觸也是性行為的一種,長者可藉著這些不同程度的親密接觸來向配偶表達愛意,增進夫妻間的感情,享受愛與被愛的幸福感。

性並不是只有生理層面,除了身體接觸之外,心靈上的溝通也同樣重要。夫妻間對彼此的了解、關懷和接納,也能讓大家得到心靈的滿足。長者夫妻經歷數十年的婚姻,昔日溫馨甜蜜的相處往往變成稀鬆平常的生活,忽略了夫妻相處的情趣。但老夫老妻也可以過浪漫的婚姻生活,閒時手拖手去拍拖,一份小禮物、一紮小花束、一件對方喜愛的糕點,也能為平凡的生活添上色彩。長者們不妨花點心思,與配偶慶祝結婚週年,甚至補拍結婚照,維持溫馨的婚姻生活。

另一方面,因著不同的際遇,部份長者因喪偶、個人意願或未遇上合適的對象,而處於單身的狀況,但其實不論甚麼年紀,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需要,但對長者來說,要發展一段新感情卻殊不容易。首先,不少長者的社交圈子狹窄,當中以男性尤甚,要結識新朋友已困難,結識伴侶更是難上加難。但就算遇上合適的對象,也可能礙於傳統心態,認為年紀大了不要再談甚麼愛情,又或者慣了一個人的生活,不想作出改變。

儘管有家人或子女的陪伴,單身長者對愛情仍有期盼是正常的事。一段忠誠的親密關係既可以滿足個人對愛情的渴望,亦可以彼此為伴,互相照顧,一同經歷甜蜜美滿的晚年生活,這對長者的身心健康也有益處。但要注意的是,長者要改變生活習慣並不是易事,當長者學習與另一個人相處,會容易在各種生活習慣上出現分歧,他們往往比年青人需要更多時間來與伴侶磨合。要保持良好溝通,長者就得學習尊重伴侶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將自己的一套強加於對方身上。

而對於喪偶的長者來說,或會覺得再發展新一段感情是有負於已故配偶,是不忠的表現。而且,他們亦會擔心子女對這段新關係的接受程度,讓晚年出現的良緣無疾而終。

不過,對已故配偶的思念,與發展新感情其實並沒有衝突,也不存在不忠的問題。如果長者在晚年找到一位相知相惜的伴侶,共度愉快的晚年生活,相信身邊的人也會樂於送上祝福。為人子女的,也應抱持開放的態度看待年長父母對愛情和可以互相扶持的伴侶的追求,多從父母的角度思考,了解他們情感上的需要,明白他們的想法及感受。父母與子女雙方亦可多主動分享自己對事情的看法,了解彼此的疑慮,尋求共識。

拍攝婚照助長者重尋甜蜜時光

婚照可以說是現代男女結婚時的指定動作,一張平常的婚照捕捉美好的時刻,更成為彼此婚盟的見證。有些長者在年輕時因種種原因未有拍攝婚照,在台灣有團體就曾經為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與他們的家人一起拍攝婚照,以幫助他們穩定病情,並藉此鼓勵長者追求幸福,以及向配偶表達愛意。有參與活動的長者,拿著花束向太太表達謝意,彼此都紅了眼眶,場面感人。[4]


[1] 〈表1A:按性別及年齡組別劃分的人口〉,政府統計處,2021年8月12日,網站:https://www.censtatd.gov.hk/tc/web_table.html?id=1A(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30日)。

[2] Mayo Clinic Staff, “Sexual health and aging: Keep the passion alive,” Mayo Clinic, last modified October 1, 2020, 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sexual-health/in-depth/sexual-health/art-20046698.

[3]〈長者與性〉,衞生署 長者健康服務網站,2020年2月7日,網站:https://www.elderly.gov.hk/tc_chi/common_health_problems/digestive_urinary_and_sexual_problems/elderysex.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12日)。

[4] 郭良傑:〈失智長者重拍婚紗照 用美好回憶追求快樂〉,東網,2019年9月7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cnnews/20190907/bkn-20190907070024617-0907_0095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27日)。

疫下學童的需要及教會的機遇

林天然 | 明光社前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20/07/2021

假如在網上試著搜尋「學童、打機、網絡、上癮」等字詞,會發現不少有關學童沉迷打機、上網成癮的新聞,當中輕則有學生因沉迷打機而影響學業和健康,重則有學生會做出傷害自己、企圖輕生的事。[1] 無論學童還是家長,面對上網成癮的問題都會感到無助,很需要關心、同行與支援。其實遇上身處在逆境中的家長和學童,教會、基督教機構和學校可以怎樣為他們提供支援?讓我們從一些實例中,看看有甚麼可行的方案。

親子戶外活動

明光社

疫情雖然持續,但有教會就在疫情略為緩和時,在遵守防疫措施的情況下,參與了機構舉辦的親子戶外活動,讓家長和孩子舒展身心。廣東道平安福音堂負責青少年崇拜的執事暨香港基督少年軍隊長徐啟泰弟兄,就分享了其教會曾參加由香港基督少年軍[2] 主辦的戶外親子活動。由於該活動獲贊助,可以讓參與的家長和孩子免費到挪亞方舟主題公園遊玩一天。當中,除了有促進親子關係的活動(例如由導師教每個家庭如何將一條原木,製作成有雕刻花紋的筷子),園內的設施、教育館等,讓遊人可以思考一下生命,亦讓許多非信徒家長有機會聽福音。其實疫症橫行、壓力處處,不也正是人們最需要福音的時候嗎?徐弟兄稱,活動拉近了參與者與教會的距離,也增加了教會的聚會人數。

為家長提供支援

也有學校與機構合作,為家長提供支援,由資深社工透過Google Meet帶領小組裡的家長,學習認識自己情緒、了解自身情緒對管教孩子學習的影響、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學習照顧好自己、提升管教技巧,增進親子關係。在四次的網上會面,除了有社工的講解、家長輪流做情緒表達的練習外,還有家長與社工互動、問答的時間,以及家長互相幫助的環節。社工教導的技巧,例如非暴力溝通等,也許都是一些知易行難的知識,假若家長是習慣了對孩子咆哮或一上來就對孩子批評,確實不易實行,但透過這樣的學習與提醒,加上學校、社工及家長彼此的支援,相信至少有助疏導一些家長的負面情緒,甚至避免或者減少了一些家長歇斯底里、或令孩子痛哭的場面。

與青少年同行

有教會透過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3] 推出的計劃,服侍青少年。筆者從教關的網站得知,教關於2021年3月舉辦了「基層青少年事工服侍網上分享交流會(二)」,[4] 在當中有堂會牧者分享他們服侍青少年的經驗。城市福音教會堂主任許仁豪牧師在分享交流會中提到,過去十多年,教會的青少年事工發展遇到樽頸位,弟兄姊妹積極參與佈道工作,如教會舉辦的街頭佈道、節期佈道會、在行人專用區辦band show等活動,惟進行一次性的佈道時遇上不同困難,效果亦欠佳。此外,教會找不到學校合作,以及教會本身的青年人因步入職場、建立家庭而逐漸流失,令教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當教會參加了教關推出為期三年的「師友計劃」,便可以透過這個計劃接觸基層青少年,由基督徒擔任青少年的成長嚮導,作三年較深入陪伴與同行。這使被服侍的青少年更自然地走進信仰及教會的大門,同時也為教會帶來服侍這些孩子及其家人的機會。

讓青少年發揮所長

2021年的暑假,在如此特殊的時期,還會有基督教團體願意舉辦營會嗎?有!筆者在網上搜尋,發現G-Power青少年事工聯盟(G-Power)[5] 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6] 合辦的「Camp Anywhere青少年暑期在線營會」。舉辦線上營會的確是別出心裁,營會的對象是中學生,內容有團隊建立遊戲、競技活動、佈道晚會等,並讓參加者組成小隊,按時完成團隊任務。此外,由G-Power主辦,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合辦的「You Got Talent 2021」才藝訓練及比賽亦在2021年的暑假舉行,活動透過訓練及拍攝,來培育15至22歲的青少年,讓他們發揮所長(如戲劇、舞蹈、歌唱方面才華)。才藝訓練及比賽的籌委會核心成員在接受基督教刊物的訪問時表示,觀察到現時網上熱門的基督教平台吸引到的觀眾起碼都二十多歲,而舉辦有關比賽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讓更多年輕的人知道原來教會可以在年輕人文化中,回應他們的需要。[7]

為主作見證

環看世界動盪,人心惶惶,相信主再來的日子近了。上文提及的實例與活動,未必能為青少年沉迷上網或打機的問題提供直接的解決方案,但它們都鼓勵年輕人選擇健康的生活,或協助締造一個有利他們成長的環境。它們也鼓舞著我們,即使身處在疫症橫行的世代中,仍能趁著白日,把握機遇為主作工,誠願我們都不要灰心,為主作好見證!

(本文原載於第139期〔2021年7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楊婉婷、陳蕾蕾:〈危坐石壆|16歲少年打機40小時後危坐 專家:停課增接觸電腦機會〉,《香港01》,2020年4月1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突發/460083/危坐石壆-16歲少年打機40小時後危坐-專家-停課增接觸電腦機會(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21日)。

[2] 〈關於我們〉,香港基督少年軍,網站:https://www.bbhk.org.hk/about.php(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21日)。

[3] 〈認識教關〉,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網站:http://www.hkcnp.org.hk/about_hkcnp/(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21日)。

[4] 〈基層青少年事工服侍網上分享交流會(二)〉,教會關懷貧窮網絡,2021年3月25日,網站:http://www.hkcnp.org.hk/core_services/love_in_action/lia_youth/(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21日)。

[5] 〈G-Power係咩?〉,G-Power青少年事工聯盟G-Power Youth United的facebook,2018年3月19日,網站:https://fb.watch/6fZLLnbjGe/(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21日)。

[6]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網站:https://service.elchk.org.hk(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21日)。

[7] 黎祉穎:〈G-Power辦You Got Talent年輕人才藝比賽 盧智榮:希望發掘牧養年輕人的新可能〉,《時代論壇》,2021年4月26日,網站: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5379&Pid=102&Version=0&Cid=2141&Charset=big5_hkscs(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21日)。

失業並不等於失去所有……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1/06/2021

疫情緣故令香港失業率高企,根據政府統計處於2021年4月22日公佈的數字,2021年1月至3月的失業率為6.8%,至於就業不足率為3.8%。即是說,香港約有25.98萬人失業,以及約有14.84萬人就業不足。當人失去工作或開工不足,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沒有收入或收入減少,但除了財政上的損失和擔心生計外,對很多人來說,工作亦界定了他們在社會上的角色、地位和身份,失去工作或工作減少,意味著他們失去了社會經濟地位。簡單而言,就是個人自尊感,以及身心靈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失業大軍之中,信徒亦會有機會位列其中,究竟信徒可以如何面對因為工作轉變、收入減少、經濟問題等衍生出來各種如自尊感下降、情緒低落、失眠、焦慮、抑鬱、絕望等等的情緒問題?今次「我有話說」系列,邀請了精神科專科醫生廖廣申醫生,與大家分享當面對失業困境時,信徒可以如何自處。

有上有落——這就是人生

廖醫生指出在這段期間,有不少人因為失業,經濟情況變差而分別向公營或私營的診所或機構求助,在眾多悲觀及負面的情緒中,受助者最難面對的是絕望的感覺,第二是無助、感到無人去幫助、關心或了解自己,第三是自尊感很低,覺得自己很沒用與沒有價值,以致很灰心及痛苦。有的更想快快結束痛苦、放棄自己在地上的生命。

明光社

廖醫生認為每個人,無論是傳道人、信徒或非信徒,人生總有轉變的時候:有上有落,有順境有逆境。隨著每個人的機遇、能力、年齡、健康、各種外在因素,又或是在神的旨意及帶領之下,在不同的階段,人會有不同的表現及發揮,而在世人眼中,會將不同表現視作不同的成就,而成就有時高些、有時則低些。例如外國有很多女醫生,為了照顧孩子而轉做半職醫生。也有些專業人士或是為了創業、或是為了進修而離開自己的行業。也有人因為移民,辭去工作,在新的地方嘗試新的工種。信徒中,也有人因為回應神的呼召,為了宣教而放棄原本的工作。人在順境時通常不會刻意反思工作與自己的關係,但當轉變來到時,我們便需要反思自己的生命及價值,並不是由工作去界定。即使待業中的傳道人,也不必用事奉多寡、職位高低去界定自己的靈命。我們要有信念,我們在神眼中,無論如何都是有價值的,我們不應該輕看自己,反而要看到神的祝福及大能可以帶領我們勝過一切困難,讓我們繼續相信,繼續盼望,以及繼續忍耐。

調整身心靈——有助面對困境

人生的目標不可能單純地只放在事業上。廖醫生相信對於人來說,工作或事業不是人生的唯一,我們應該要有多元化的發展、培養出興趣、擁有夢想及訂下其他目標等。當然,我們也需要學習面對現實,不能一成不變地死守自己所訂立的一切,隨著形勢、大環境,經濟大氣候有所改變,自己也要適當地運用智慧修改自己的目標等。就如運動員不可能只看一場比賽的得失,亦不可能只以得到金牌為一生的唯一目標。

心態及思維的改變是很重要的,待業中的人士,或許需要作出調節或轉變,以至可以放下身段、積極想辦法,找到維持生計的工作。廖醫生鼓勵大家在失業的大環境中,跳出框框思考,勇敢踏出一步,不要介意去做一些似乎與自己所受的訓練或學歷不相符的工作,嘗試暫時做一些以往不曾想過或接觸過的工種,最重要的是要找回動力或生活的節奏,以及賺取生活費。就如香港有飛機師轉做巴士司機,廖醫生也分享到,在外國有很多醫生,在等待醫院空缺的時候,做了的士司機的,他有一個在德國的朋友,便是做了兩年的士司機,才正式做醫生。有一些醫生,即使一開始便投入醫院工作,也可能先要在其他專科工作,之後才能夠進入自己心儀的專科。廖醫生亦認識一位從國內來港的西醫,本身經驗豐富甚至任職高層,但因沒有在港考上執業試資格,結果轉行在安老院做看護等工作,他非但沒有看輕自己及輕言放棄,更一步一步慢慢進修,結果成為一所大型安老院院長,尋回自己的專長及事業。

在調整心態的同時,失業者或會因為經濟壓力而無法入眠,要解決失眠問題,廖醫生鼓勵大家在日間要有足夠的活動及運動量,盡量保持有規律,養成定時睡眠的習慣,另外,也要避免在睡前有太多激烈的爭論、劇烈運動、太餓或太飽等情況,以免影響睡眠。廖醫生強調在困難、逆境及辛苦的過程中,人們更需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避免用不健康的行為減壓、要有足夠的睡眠、足夠的運動、能夠減壓的興趣,以及與弟兄姊妹有良好的相交,因為這些都可以避免自己陷入沮喪。若然情緒真的出現問題,要勇於面對,主動向弟兄姊妹、同行者、屬靈的伴侶或屬靈師父求助,有需要時,可以尋求符合基督教信仰價值觀的輔導。

身邊有關心自己的弟兄姊妹、家人朋友勝於一個人孤單地面對困難,因為孤單一人容易出現胡思亂想的情況。廖醫生提到當一個人遇上困境,社交活動、群體的支持非常重要。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神面前謙卑、承認自己不足及軟弱,但如何準確地面對問題、幫助自己反省,有時需要通過弟兄姊妹,以及一些值得我們信任的屬靈同行者的幫助,我們才能做到。《聖經》中有一些屬靈偉人,他們身邊都有人,甚至是先知去提醒他們,所以廖醫生勸導大家不要自我封閉,逃避與弟兄姊妹見面,當人有需要時,要學習不介意主動尋求幫助、找人代禱,成為一個有勇氣的人。

在困境中除了找人傾訴及幫助,廖醫生強調最重要的還是倚靠神,緊貼神,學習放下憂慮。信徒可以藉著祈禱,多讀《聖經》,不斷從《聖經》中學習激勵自己有正向的思想,心存盼望,能夠定睛於神的旨意及國度上面,而不是只看自己的得失、工作或事業。倚靠神的人會看到神的應許:「我們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神亦會鑑察,知道我們一切的困難、痛苦及軟弱。我們要謹記,始終都是由神掌權,神有能力幫助我們、教導我們怎樣做才可以勝過一切。

與神同行——戰勝逆境

人生充滿變數,需要面對很多預計不到的挑戰,當我們懂得常存感恩的心,明白神容許我們經過困難、逆境、挑戰等人生階段,廖醫生相信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經驗,磨練出更能信靠神的信心,就如大衛及約瑟一樣,前者被人追殺,後者被人陷害而成了階下囚,但他們懂得謙卑,單純地跟從上帝,一路上謹守神的說話,並且緊貼神的心意行事,因而經歷神的帶領,最終成為成熟及被神重用的器皿。

相比於非信徒,信徒其實更有能力面對逆境。廖醫生提到有研究指出,恆常投入健康宗教信仰的人,壓力會較低,情緒會較好,患上抑鬱症的會較少,而放縱、不健康、自殺等情況也是較少出現。廖醫生相信一個靈命比較好的信徒,比一般人更能適應人生突如其來的轉變。因此,他認為信徒與神建立美好的關係很重要,也同意信徒在順境時,便要操練靈命,否則當逆境來到,便很容易跌入陷阱,被壓力及困難打倒,不能夠勝過或跨過。廖醫生提醒我們,人不可以誇口,以為自己可以勝過困難及逆境,反而要時刻警醒,學習抓緊神,謹守神的教導,這樣我們才有「翻身」的機會,繼續在地上榮耀神。

最後,廖醫生分享到他也曾遇過人生中極大的逆境,面對一般人未曾經歷過的磨難,然而,他仍然堅持,透過選擇信靠神去跨過苦難。他堅信當我們選擇與神同行的時候,逆境是比較容易經過,壓力會減少,我們也會看到背後的祝福及恩典。

失業並非等於失去所有,最重要的是,神不會離去,祂必定陪伴你走出難關。

(原文於2021年6月1日刊於本社網站,其後曾作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