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人工智能

AI時代,為什麼孩子更需要閱讀?

蔡志森
明光社總幹事
11/09/2025

本書收錄了18位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訪問,他們在當中分享到在面對ChatGPT的出現所帶來的震撼,重新思考在人工智能(AI)時代,對鼓勵下一代閱讀的看法。資深家庭教育工作者羅乃萱希望各位家長知道,「孩子好奇心的培養、對知識的渴求、提問的能力,都是從閱讀開始。

AI會取代人類嗎? 探索未來職場轉變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2/08/2025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市場各行業愈來愈多應用AI技術,就業市場也面臨著變革。AI無論在減少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準確度及自動化等方面都在各行業及專業範疇發揮作用,以下是一些例子。

人類集體幻覺與人工智能幻覺

余創豪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02/07/2025

前一陣子美以伊的戰爭成為了熱門話題,在YouTube等社交媒體上許多人紛紛發表評論。坦白說,若果以學術標準去衡量,許多評論都是不合格的。我這樣說並不是針對那些網紅的立場,關鍵問題是:許多主要意見領袖連基本歷史都搞錯了。

亨利八世提出宗教改革和邁向政教分離?

發揮人類的特質,成為AI的主人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3/06/2025

AI引發失業危機,截然不同的工業革命4.0〉一文曾提到,幾次工業革命對於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工作上的影響,不少人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與之前的工業革命一樣,新的科技在取代原有工作崗位的同時,還是會在市場上為人類帶來不少新興的職位,但事實上是,

AI × 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

張勇傑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27/03/2025

《AI × 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從智人升級為超人類的我們,如何適應人機共生時代的社會與生活?》的作者金相均,是韓國慶熙大學的教授,他相信人類從30萬年前自然演化成今天的智人,而未來人類亦會隨著人工智能和其他科技的發展再進行人工演化,以嶄新的方式生活。

別找錯生命的水源──小心墮進AI聊天機器人的「情網」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1/12/2024

「凡喝這水的人,還會再渴;但人如果喝了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面成為泉源,湧流到永生。」(約翰福音4:13-14《環球聖經譯本》)

在AI面前,人還能自主選擇嗎?

呂英華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0/11/2024

人普遍認為自己有選擇權,選擇買甚麼、吃甚麼、喝甚麼和穿甚麼。整個過程就是,看見自己想要/需要的東西,然後選擇購買,這看似是人的自主選擇,但事情果真如此嗎?自網絡的出現,人能夠自主選擇的機會已經逐漸減少,現在,人所作出的選擇,其實很大程度受到人工智能(AI)和演算法的操控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