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小眾權益與宗教自由
-
背景
台灣正處於同性婚姻爭議的風尖浪口上,相信在一水之隔的香港亦會受影響。兩地同性戀運動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展,由當時至今天,兩地的同運均發展至相當遠的路程,台灣甚至走至同性婚姻的關口。。本篇以簡單表列的形式,向讀者闡述兩地同運的大事發展,讓大家窺探其發展進程。
台灣正處於同性婚姻爭議的風尖浪口上,相信在一水之隔的香港亦會受影響。兩地同性戀運動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展,由當時至今天,兩地的同運均發展至相當遠的路程,台灣甚至走至同性婚姻的關口。本篇以時間線的形式,向讀者闡述兩地同運的大事發展,讓大家窺探其發展進程。
(文字版)
台灣立法院漠視民意積極推動修改《民法》以通過同性婚姻,令社會產生極大撕裂。香港同運亦涉及不同層面,綜觀世界各地同運都採取不同的手法,使同運的價值觀慢慢潛移默化,讓人減低捍衛道德價值的敏感度。
在筆者下筆之時,台灣同性婚姻仍未塵埃落定,支持反對雙方各有意見,即使支持方內部亦出現不同聲音。與香港比較,台灣同性戀運動(同運)發展較急速進取,台灣教會這些年來是如何面對?我們分別訪問了台灣道聲出版社副社長陳志宏牧師,以及輔仁大學生命倫理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的齊明,了解有關情況。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灣已開始推動所謂兩性平等教育,及後激進的婦女及同運團體更進一步推展多元性別論。台灣其實早在進行著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並暗地推動著性解放思想,而這場革命近年勢如破竹,港台唇齒相依,台灣護家及同運的戰線是如何開展值得我們參考。
在同性戀運動(同運)中,年青一代傾向站在支持一方,但是現實中仍有例外。本文由兩位分隔兩地並在不同歷史背景下成長的青年所撰寫,他們各自在反同運政治路上奮力前進,讓我們從他們的眼光看台灣及香港兩地的年青人,在反同運政治路上的經驗、其感受,以及社會運動及同運的結連。
在支持及反對同性婚姻陣營的激烈爭論聲中,2016年12月26日,台灣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初審通過《民法》「親屬編」修正草案,使同性戀者可以結婚,但草案還須經過朝野協商、院會二讀及三讀才可通過。反對人士中有人提出應另訂「同性伴侶法」,或以「單點修法」保障同性伴侶權益。本文將分析今次台灣同性婚姻提案,以及「同性伴侶法」及「單點修法」的利弊,最後提出香港在此事件中可借鑒之處。
台灣的彩虹會變色嗎?
2016年底台灣的群眾運動此起彼落,支持和反對同性婚姻的團體都湧上街頭。同性婚姻如箭在弦,究其原因,是關心家庭價值的人士早年掉以輕心。
2016年12月26日,台灣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初審通過「民法親屬編」修正草案(審查版)。審查版整合了原先的尤美女、許毓仁及時代力量三個版本。審查版大致上接納了尤美女新增第971-1條的建議,指出夫妻配偶、父母子女、親屬之規定,「平等適用」於同性配偶與異性配偶。(內容撮要請看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