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新冠肺炎

如何協助孩子適應疫下新常態

呂英華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6/10/2022

面對疫情的衝擊,所有社會性的議題都開始以「疫情」作為分析的背景。疫情剛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都非常擔心學生升學的問題。因為停課、網課等情況的出現,學生亦需要時間去適應「新常態」,特別是中六的學生,面對即將來臨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不少人都覺得他們或許是最受疫情影響的人。

回家.好難

陳偉洪
過去八年,整家往返三地,搬家七次。由市區搬到長洲,從香港移居到德國,回港後再到台灣。經歷由社工成為神學生,畢業後,曾嘗過作宣教士的辛酸,體會過牧養教會的苦樂,現在又以學生的身份暫居於台灣。客旅人生大概莫過如此,作為寄居者就只能聽從上主的帶領。
30/06/2022

原本擬定的題目是「回家.好」,來對應之前〈回家.難〉一文。預算在香港隔離期間撰寫,豈料仍是離不開一個「難」字。

面對眼前一大三細的行李箱。前一天,還在跟太太商量如何到機場;今天,卻要想想如何家居隔離。等待了一些日子,預備隔天就可以上機回港,誰料一份核酸報告,叫我們裹足難前。

打不打疫苗,是信任問題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8/06/2022

時至2022年7月,香港仍然推行「疫苗通行證」。根據政府的說法:「『疫苗通行證』是重要的防疫抗疫措施,目的是鼓勵更多人接種疫苗,同時讓香港市民安全恢復正常日常生活……所有12歲或以上人士進入或身處下列指明處所(附表3A),包括涉及處所運作的員工,需根據下列附表(附表1)接種疫苗,除非他是獲豁免人士(附表2)。

誰能救我脫離這煩死的疫境呢?

張勇傑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5/2022

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有過百萬港人確診,九千多人離世,不少市民都活在徬徨無助的處境之中,除了害怕自己和家人感染外,也擔心家中的物資是否充足,內心記掛著親人,卻不敢前往探望。假如出現病徵,又不知應否到急診室求診;若不幸確診,又害怕要送往竹篙灣等隔離設施,居家隔離又擔心傳染給家人。

清零還是共存?看看病毒如何說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9/05/2022

2021年11月,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傳播系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1,501名20歲以上的香港市民,了解他們對於動態清零(清零)及與病毒共存(共存)這兩種防疫政策的取態。結果發現,有34.9%的受訪者傾向堅持清零,有50.8%的受訪者則支持共存,另有14.3%的受訪者表示中立。

大流行的屬靈操練

雷競業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教授(神學科)、明光社董事會主席
25/04/2022

傳道書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對很多香港人來說,過去兩年多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卻真是件新事,以旅遊和吃喝玩樂為核心價值的港人,忽然間不能旅行、不能晚宴,有錢也沒地方去揮霍。當然,有很多香港人更不幸,失去了工作,甚至因社會和家庭的困境而出現精神問題。這兩年算是香港(和世界)史上的新事吧?

劏房住戶的身心靈需要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2/04/2022

編輯﹕謝芳

「無論誰因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些微不足道的人中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他決不會得不到他的賞賜。」
《聖經新譯本》〈馬太福音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