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疫情焦慮
1. 疫情焦慮的成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科學簡報,在COVID-19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鬱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一般來說,對疫情有過度焦慮的人士本身可能對其他事情也有過度焦慮。而焦慮症的成因可以分為生理和環境兩方面:
1. 疫情焦慮的成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科學簡報,在COVID-19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鬱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一般來說,對疫情有過度焦慮的人士本身可能對其他事情也有過度焦慮。而焦慮症的成因可以分為生理和環境兩方面:
大家還記得11年前的「盲搶鹽」事件嗎?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了巨大地震,災難不但奪去三萬多人的生命,還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不獨影響福島居民,也引起東南亞人對核輻射產生恐慌。
政情和疫情令不少人心灰意冷、戰戰兢兢,不知所措。有些人在期待雨過天青、一切回復正常;也有不少人選擇靜觀其變,保留實力,期待在適當時機重出江湖;亦有人認為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離開已變得陌生的香港;當然,亦有些人決定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在黑夜將到之前,趁著白日多為上帝做事。無論大家作出哪一種選擇,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不會失去對上帝的信心、對其他人關懷、對公義的追求、以及做一個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人。確信上帝無論在甚麼時候,仍然是歷史的主,是我們生命的主,我們最重要的是問祂希望我們在這個充滿挑戰的年代,可以為祂做甚麼,無論身處在任何地方,仍然為祂做鹽做光,打美好的仗。
過去幾年在不斷反覆的疫情和政情之下,其中一個我們應該學會的功課,就是不要只著眼於我們未能完成的計劃、未能達成的願望,而是要著眼在我們仍然能夠做的工作,不要錯過我們仍然可以做的事。過去一年由於疫情反覆,學校經常停課,明光社被迫取消的學校講座有二百多場,晚間的課程和聚會更加難以舉行。不過,感恩的是我們的同工很快就立即改變策略,思考在這樣的環境下有甚麼其他可行的出路。於是大家開始更努力學習如何拍攝、製作短片、剪片、後期製作及配音,題材涉及傳媒、性教育、生命教育、家庭教育及生活小品,又推出了網上的講座。
近日不少人在談社會局勢,不時都有很多情緒化的反應,當中尤以恐懼為甚,驚被捉,怕被害,收到恐嚇短訊,人心惶惶。很多人念茲在茲的說不少人叫自己離開,不要留戀;又有些人擔心自己去到外國生活會被歧視和欺凌,不會很快樂,進退之間也充滿著擔憂和恐懼。
中大亞太研究所最新一項電話調查發現,有近四成四受訪市民表示如果有機會將會打算移民,而在打算移民的市民之中,有大約三分一近期已經有為移民做準備。
過去幾年社會運動引起的社會撕裂和暴力衝突,令到不少市民對香港的現況不滿,而在今年港區國安法頒佈之後,中央和特區政府一連串的行動,亦令不少人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以及宗教自由的前景感到憂慮。失望、恐懼、尋求更好的生活、或者有新的發展機會,通常都是一個人、甚至一家人決定移民的理由。九七年前香港已經經歷過一次大量中產、有學歷、有財力的社會中堅份子移民的衝擊,想不到今日我們又要再次面對,而教會亦都首當其衝。
香港教會一般比較中產、有能力移民的人不少,而且中央對宗教自由的看法、以及近年來拆十字架、加強限制教堂以外的宗教活動、打擊家庭教會、以及拘捕一些敢言的牧者,都令不少的教牧和弟兄姊妹感到憂慮,教牧和信徒有移民打算的人相信不會比一般市民少,問題是教會想不想正視這個敏感的話題。
「截稿日期還有一段時間,一天前下筆便好了」,「遲到沒有關係,等一下再出門」;「賬單未到期,到期再算。」;「等一下再收拾雜物吧。」這一下,可能已經是半年後的事......
戲如人生的疫症電影
今天的流行電影,是科幻和超級英雄的世界,片中的主角往往有很獨特的性格,面對一些常人不會遇到的情況,也不能帶出一般的人情世故所面對的選擇,嚴格來說是「不近人情」的故事。反而近年荷里活的卡通電影,往往能脫離傳統的「好人、壞人」的陳規,能深刻地道出人情世故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