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人研討會
余達心教授 / 江丕盛博士 / 黃岳順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院長 / 浸會大學宗哲系副教授 / 浸會大學生物系系主任
余達心教授 / 江丕盛博士 / 黃岳順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院長 / 浸會大學宗哲系副教授 / 浸會大學生物系系主任
複製羊多莉英年早逝!但有關複製人的研究絕不會因此停下來,正如穿梭機哥倫比亞號的解體,不會令太空探索的行動終止。
近年,我們常在報章上發現不少有關學童自殺或欺凌的新聞,究竟香港的教育制度要加添什麼元素去解決現今的青少年問題?推行「生命及倫理並重的教育」課程可能是一條新的出路!
為此,我們走訪了三位教育界人士,了解他們對有關教育的心得和意見。
基督教教育(附1),其實就是「生命的教育」,因其不單是著重學生生命的成長,更是關心學生生命的改變,是藉著上帝的大能去改變人生命的一種教育──從缺乏自信到建立自信、從沒有自愛到愛神愛人更愛自己。我們可以簡單從「信望愛」和「真善美」的兩個進路看如何在基督教教育中實踐生命的教育。
在過去一周,看了幾段有關父母子女關係的新聞,令我產生一些體會,希望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這是令人驚訝和無言的年頭──六月廿二日明報有一則名為《抄出我天地》的新聞,指香港公共圖書舘與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合辦之「2007年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中,初中組入圍的10篇中,竟有3篇屬抄襲作品!
對於同性戀的問題,過去二十多年經歷了很大的變化,由大家認為是不正常、道德上不接納的性行為,逐步轉化為一些人聲稱的天生正常性傾向。傳媒對同性戀者的描繪,由陰陽怪氣、濫交不忠,轉變為充滿藝術細胞、愛情專一,甚至可成為異性戀者軍師的粉紅救兵!
在助人自助的過程裡,社工所秉持的,到底是怎麼樣的信念?學院裡"value free" (價值中立)的輔導守則,又能否足以讓社工系學生進入社會,服事人群?我們訪問了兩位在浸會大學社工系就讀,即將升讀三年級的學生「五加皮」和「大舊」,了解他們對投身社工專業的期望和未來工作的價值取向。
受訪者:五加皮(五)、大舊(大)
近期的名流遺囑爭產官司,幾近雄霸了港聞頭條。大家除了被迫日日抱著「睇鬧劇」的心態八卦一下之外,我們理應替本港家庭發展擔心。看到種種名利場上的爾虞我詐、利慾薰心、肆意發展婚外情、攪關係,將婚姻、家庭視無物的社會現象,會不會就是現今金錢至上的社會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