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聖經中的人倫關係反思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9/2016

從法律層面來說,把家人及親屬的定義界定清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這牽涉到權益及義務。在現今香港,除了與子女或婚姻相關的法律責任外,在其他親屬關係上,即使沒有盡責,甚至「失職」,都不必受到法律制裁,頂多只是承受社會的輿論;反觀聖經的教導,卻比較著重親屬之間的責任。

困境中的仰望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8/08/2016

靈修人生系列

講員:蔣賴玉芳女士 │ 中國宣道神學院 靈修神學講師

尊重子女比進名牌學府更重要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8/2016

有報導指今年書展有不少新書與教養子女有關,其中一本由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昔日的女歌手陳美齡所撰寫,備受傳媒關注的《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光看這個書名,便足以吸引不少望子成龍的父母對此書趨之若鶩。

《三人行》——「自以為是」的不同面貌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1/07/2016

《三人行》是一套高調談論道德及人性盲點的電影。早在《三人行》在香港正式上演之前,導演杜琪峯及監製游乃海便已向傳媒表明此片的場景雖為醫院,但反映的其實是社會的縮影。在這前設之下,筆者便明白了為何這間醫院沒有把悍匪、瘋子或植物人一一隔離,因為在現實中,你或許平時看不到他們,但他們卻真實地與你共存在同一個社會。

情緒中的穩定

吳慧華    |    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1/07/2016

靈修人生系列

(講員:葛琳卡博士 │ 拉法基金會義務總幹事)

從婚姻關係反思人神關係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22/06/2016

1. 引言

由各盡其職,到各自表述,再到…

陳永浩、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高級研究員
15/06/2016

經過了這些年,「撕裂」仿似成為了香港的代名詞。我們的社會,以往人人各盡其職,現在變成各自表述,甚或只顧「圍爐取暖」。

假期是福利還是羊毛?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0/05/2016

5月1日是法定公眾假期,如公眾假期在星期日,一般「打工仔」都能在翌日得到補假。然而,5月14日同樣是「紅日」,但受惠的人卻不多。首先,只放「勞工假」的朋友,便已註定與它無緣;此外,自推動五天工作的政策後,連放「銀行假」的朋友也因當天是星期六例假,只是名義上「放紅假」而已。

慈愛的神 vs 公義的神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3/05/2016

當社會出現不公義而政府視和平抗爭「冇到」時,究竟信徒能否基於社會公義,以武力回應制度的暴力?筆者不相信那些支持基督徒可以動武的人都是冷血或沒有愛心之人,當中有些人正正因為很有愛心,看見別人受苦而感到痛心,才希望為自己或身邊的人抱打不平,伸張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