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親子貧窮體驗之旅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18/09/2011

最近翻開報章,經常都看到有關板間房、劏房、綜援戶的報道,但隔著報紙、電視機、收音機,你真的能夠感受到這些貧窮家庭所面對的困難和處境嗎?今年暑假,明光社舉辦了「親子貧窮體驗之旅」,讓年青一代親身經驗捱餓拾荒的滋味,又帶他們走訪貧窮戶,與一個個有血有肉、被壓迫得無法喘息的生命直接對話,好讓他們能以同理心的角度明白當下貧窮人的生活。一連兩天的半日之旅,五個家庭六名孩子,各有不同的體會……

自願新造的人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8/09/2011

基督徒與同性戀者同行,聽起來好像是天方夜譚,又或者就是要「輔導」那位同性戀者必須要變回異性戀,否則就與「基督」無份。惟在基督教的圈子中,其實有不少關心同性戀者的團體,並非以改變同性戀者性傾向為目的,而是僅以「同行者」的角色,協助這群受傷的人,走出負面情緒,重過恩典與真理並行的人生。

抗通脹的「修辭」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8/09/2011

近月通脹嚴重,至8月尾截稿前剛宣佈的通脹為7.9%。但巿面所見的,卻是大大塊牌寫著「特價」、「抗通脹」、「優惠」等字眼,彷彿巿面很蕭條,要刺激經濟似的。

但心水清者,一望而知,假象居多。通常出現的「花招」包括:

由《慈善組織》諮詢文件說起……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8/09/2011

近年有不少關於慈善組織不當運用善款的新聞,而一些慈善團體當街攔截途人並採用近乎推銷的籌款方式,同樣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反響。有見及此,法律改革委員會轄下的慈善組織小組於今年6月發表諮詢文件,就如何更有效監管慈善組織諮詢市民意見。

自殺原因豈可捏造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18/09/2011

記者的職責是尋求真相,並將事件如實報道。而對於報道自殺個案,因著背後可能有很多複雜的原因,媒體更須加倍小心,以免對當事人的親友造成更深的傷害,並對公眾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或情緒煽動,甚至引起模仿自殺行為。
 

性教育:一場思辨之旅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15/09/2011

批判自由主義的著作《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早前風靡香港,作者是年輕成名的哲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桑德爾在書中提出一個觀點:人與人之間的自主共識(consensus)不能決定行為的正當性(Legitimacy)。其中以德國案例說明:甲方登廣告徵求自願被吃者,而乙方則自願被甲方先殺後吃。

遏止政治暴力

朱景玄校長    |    新界校長會會長
15/09/2011

當老師和同學們還在享受八月份的愉快假期時,社會上的不同層面卻在靜靜地起革命,對部分政府官員來說,更是挺不好過的。

911與傳媒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8/09/2011

911轉眼10年,對於飛機直插世貿中心的畫面相信不少人記憶猶新,傳媒的影響和震撼力可想而知。正因如此,人人皆想利用傳媒,無論是政府、政客、大財團、小市民、壓力團體、甚至恐怖份子。

姑息可以養「暴」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2/09/2011

由於舊的菲傭七月中回國結婚,新的又要八月底才到,於是要斷斷續續請假,過了個多月的「菲人」生活,終於因為三個寶貝開學而「重新造人」!在緊密地參與安排三個小朋友的暑期活動和起居作息,深深體會到他們不斷在爭取更大的空間和自主權,測試父母的底線,例如看電視、玩電腦和遊戲機的時間愈長愈好,而做暑期作業,練

壓力是阻力還是助力?

吳秀紋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1/09/2011

今天是不少學生開學的日子,根據香港青年協會近日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三成中學生面對開學時感到緊張及恐懼,以10分為最大壓力,評分為7至10分,壓力指數偏高。七成受訪者擔心「課程太深」,其次約42%人憂慮即將面對文憑試,36%人則擔心未能習慣新的校園生活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