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博彩捐助以外,哪有資源可用?
作為一個人口接近七百萬的國際城市,香港除了種種輝煌的成就外,社會問題亦與日俱增,面對新來港人士支援、失業及就業再培訓、青少年問題、教育問題、老人問題,以致近期最新崛起的「病態賭徒」等問題,實迫在眉睫急需解決。幸好,本港很多的志願團體,不辭勞苦開辦活動,籌備計劃,努力解決社會上浮現的問題。
編製《如何面對傳媒不良資訊手冊——有關色情及暴力問題》後記
筆者受明光社的委託,剛完成了編製出版《如何面對傳媒不良資訊手冊—有關色情及暴力問題》(以下簡稱《手冊》)工作,希望向公眾提供一本如何處理傳媒不良資訊的實用手冊。本《手冊》的出版,獲香港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贊助。
賭博:點只娛樂咁簡單
在電視及其他傳媒中,賭時常被包裝為一種遊戲、也是無傷大雅的娛樂方式。有人甚至說:到馬場體會人生百態,更是體驗香港社會熱鬧刺激的一個好方法。究竟賭博可以是純粹「娛樂」嗎?當社會上充斥著「博一博」的氣氛,人怎樣分辨自己在娛樂還是已經沉迷?今期《燭光網絡》特邀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先生撰文分析。
二十年彈指間……
從事新聞工作最大的衝擊,就是處於種種矛盾和衝突之中。從來很少人把記者視為一種專業,許多滿腔熱忱的年輕記者,一心想在這個行業中開拓一番事業,到頭來多數做了新聞界的逃兵。
然而社會是需要一群有深度和使命感的新聞從業員,來發揮大眾傳播的積極功能。新聞界的基督徒實在亦需要彼此間支持和鼓勵,分享工作的困難和眼淚。我們極需要有一個自己的團契。
遊戲節目的「羊頭」與「狗肉」
近期本港由電視台所推動的遊戲節目熱潮,各階層的市民都在談論。眾多遊戲中,除了金錢獎勵外,其他引申出來的行為,例如:用盡錦囊,唔識答案都要「博一博」、最好表現的反而要被「OUT消」等,背後有甚麼的意識?我們應怎樣留意?
反樸歸真知識型遊戲天下…
雜誌論壇 雜誌、消費與自我
「經濟下滑,破產數字屢創新高,不少破產者更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或大學畢業生。破產管理署指一成七破產者年齡只有二十一至三十歲,另約有百分之零點二是二十歲以下。處理破產案件的律師認為,年輕人破產問題十分嚴重。」(2002年1月17日《明報》)
流行雜誌對青少年的影響
今日,在市面上出版了很多流行雜誌,其中,以年青人為主要對象的雜誌亦不下十種。事實上教會中也有不少青少年長期購買以及閱讀這些雜誌。究竟這些雜誌不停地傳遞著一些怎樣的意識形態呢?長期閱讀對青少年又做成什麼影響呢?教會可以如何幫助青少年去面對這些雜誌所帶出的訊息呢?
現今雜誌的幾個向度
《多元素創意劇場工作坊》及
明光社獲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撥款資助,於二零零一年十月至二零零二年一月期間舉辦了《多元素創意劇場工作坊》及《小記者訓練計劃》,活動主題是『認識傳媒問題,追擊不良資訊,建立正確態度!』內容分別有工作坊、訓練營及公開演出比賽,《多元素創意劇場工作坊》的對象是中三、中四及中六學生,而《小記者訓練計劃》的對象則是小六學生。
「道德佬」背後的實幹
自政府在年前就本港賭博政策提出法例修改的建議後,由賭博檢討,討論打擊非法外圍投注,立法禁止網上賭博,以至推出諮詢文件,建議將賭波合法化後,民間討論不斷。在這一次「反賭波合法化」運動中,多個基督徒團體、教會及宗派聯會積極參與,一呼百應,同心同德,給社會大眾鮮明及堅定的立場。可是,這卻常給贊成賭波合法化人士扣上「道德佬」,甚至是「道德的法西斯主義者」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