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選舉,社會上總會見到忽然民生、忽然民主的候選人,在教會圈子,也有忽然社關、忽然熱心的信徒出現。筆者並不完全抗拒「忽然」,無論對方是假意、或是真心,願意支持一些我們所重視和認同的價值總是一件好事,問題是我們如何令一些本來只為拉票的候選人「弄假成真」,由忽然而變成持續地關心這些議題。
政制民主化和民生問題都是十分重要的,亦已有不少團體關注,容易被人忽略的往往是一些有關倫理的課題,如何令大家在關心民主和民生的同時,亦關注維護良好的社會風氣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今期《燭光網絡》希望能夠在立法會投票前後和大家一起反思選舉與我們的關係。
「忽然」選舉
民主與人權
民主
對民主最基本的理解是公民以普及和平等的選舉選出政府領袖。民主選舉亦規定取得管治權的政府只能得到一個特定時期的管治權,要繼續管治,就得再經過另一次選舉,取得另一段管治期的授權。若在管治期內,其管治出現嚴重失誤或不再得到大多數人民信任,這政府就有可能在下一次選舉落敗,管治權就得交由另一得著大多數人民認可的政府來行使。
《奇異恩典》看香港教會的社關工作
十月初有機會看到即將上映的電影《奇異恩典》,今年是馬禮遜來華200周年,亦是英國廢除奴隸買賣200周年,在這個特別時刻,欣賞這套電影,來得特別有意思。這齣電影雖然沒有強勁的卡士,但卻能激勵人心,令人對生命充滿盼望及熱誠,更能激發人內心深處那份久違了的惻隱之心。尤其是當近期看到一些報章雜誌圖文並茂地刊登某藝人在家昏迷送院,躺在擔架上的「病容」,早前更有人到她的病房偷拍,以便做獨家報導的事件作比照,看見香港的傳媒淪落至此,更覺主角韋伯霍斯那種悲天憫人,對動物及人的尊重特質的難能可貴。
珍惜每一票
911這個日子,相信不是美國人的你和我也清楚明白代表什麼;但是今年的912,同樣地對於香港人也有很特別的意義!你當日有去投票嗎?你憑甚麼去投出你神聖的一票呢?對候選人的形象?往績?政治取向?道德立場......
是次地區直選的總投票率為55.63%,比2000年的43.57%高出約12%,可見香港人在現今不理想的管治環境中,期望藉是次選舉,改善政治民生等問題。但是,我們應根據甚麼來投票呢?究竟不同候選人對於不同的社會議題的政見是甚麼呢?
走出泥淖 拓另類出路
屈指一算,已經踏入第七個年頭了!七年是香港回歸祖國的日子,七日是上帝完成造物工程後的安息日,「七」在基督教傳統上象徵完全;對七歲大的明光社而言,當然不是「罷了!就此作息」的宣告;相反,卻是要力臻完美的鞭策,繼續回應時代需要!
跳入旋渦,走出泥淖
吵吵鬧鬧何時了?意義有多少?
若果香港是一個壓力煲,去年的七一遊行就是一個內部壓力幾乎引起爆炸的臨界點,政府擱置廿三條的立法,就像暫時熄了火,但過去幾年,由於經濟下滑、樓價暴跌、失業高企、加上政府管治不力、傳媒瀰漫一片戾氣,不同事件引起的爭論以及市民的怨氣日深,大家整天就生活在吵吵鬧鬧的環境之中,令人感到鬱悶,難怪患上精神和情緒病的人越來越多!
爭取不應是唯一焦點
自上年七一遊行以來,香港的政治生態急速改變,最近人大常委又主動進行釋法,究竟未來的政局將會如何發展下去?作為基督徒可扮演甚麼角色呢?我們訪問了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先生、浸會大學宗哲系助理教授陳慎慶博士及中國神學研究院副院長余達心牧師為我們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