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性倫理

西方性革命大體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短短幾十年間性解放的意識形態由邊緣變成主流,各式各樣的性行為大為開放。近二十年全球同志運動(LGBT Movement)更站在性革命的前端,重新定義男女兩性和婚姻制度,解放各種性規範。明光社成立早期至今,一直關注香港本地的性政治文化,尤其著重於回應席捲全球的同運政治。

 

明光社以基督教的立場作為性倫理思考的起點,然而信仰並非惟一的立足點。我們亦嘗試結集科學、統計學、醫學、心理學、哲學、公共政策、人類經驗等角度,進行研究、討論、反思和倡議。作為基督教會和多元社會的一份子,明光社希望不論你信仰與否,都能共同深入探討這議題。

 

本頁你可以找到與性解放、同運政治的各種資訊,以及明光社的觀點。若在本頁未能找到你所期望閱讀的課題,你可嘗試查找「情性教育」、「流行文化」或「社會關懷」等其他頁面。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7年2月)

14/03/2017

過去幾年美國的同運勢如破竹,今年繼續從不同的層面推進。然而,新任總統特朗普就職後一方面表示會盡力令LGBT族群不受暴力或恐怖主義威嚇,但同時亦就過去被打壓的宗教自由表達了一些關注。

訂立歧視條例的四點考量

09/03/2017

歧視‧荒謬

酒吧因提供女士之夜優惠,被法庭裁定歧視男性。姑勿論男女喝酒量、慣喝酒類及價錢不一,老闆的經營策略竟被當成歧視。有網民揶揄:母親節優惠,又是對父親的家庭崗位歧視嗎?

猶太習俗上,孩子的猶太血統由母親的族裔來確立。一所猶太學校優先取錄母親為猶太人的猶太裔學生,而父為猶裔、母為非猶裔的孩子則不獲同等優先。結果在英國,因為歧視條例漠視文化差異,使學校遭到種族歧視的檢控。

不願做爸爸的適婚港男愈見普遍

08/03/2017

2016年我們委託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學者進行電話隨機抽樣調查,共訪問了2051位香港成年市民,內容包括香港人對婚姻意義、修改婚姻制度、養育後代的取態。我們發現現今處於適婚年齡的香港男性有以下取態:

 

1.     成為爸爸的決心較低

分手仍是孩子的父母

08/02/2017

不可以惡報惡。大家以為美的事,要努力去作。可能的話,總要盡你們的所能與人和睦。《聖經新譯本》〈羅12﹕17-18〉

 

文﹕文麗兒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編輯﹕謝芳

 

唇齒相依的台灣與香港

13/01/2017

在筆者下筆之時,台灣同性婚姻仍未塵埃落定,支持反對雙方各有意見,即使支持方內部亦出現不同聲音。與香港比較,台灣同性戀運動(同運)發展較急速進取,台灣教會這些年來是如何面對?我們分別訪問了台灣道聲出版社副社長陳志宏牧師,以及輔仁大學生命倫理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的齊明,了解有關情況。

修一「民法」而動全家

13/01/2017

在支持及反對同性婚姻陣營的激烈爭論聲中,2016年12月26日,台灣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初審通過《民法》「親屬編」修正草案,使同性戀者可以結婚,但草案還須經過朝野協商、院會二讀及三讀才可通過。反對人士中有人提出應另訂「同性伴侶法」,或以「單點修法」保障同性伴侶權益。本文將分析今次台灣同性婚姻提案,以及「同性伴侶法」及「單點修法」的利弊,最後提出香港在此事件中可借鑒之處。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6年12月)

13/01/2017

台灣立法院漠視民意積極推動修改《民法》以通過同性婚姻,令社會產生極大撕裂。香港同運亦涉及不同層面,綜觀世界各地同運都採取不同的手法,使同運的價值觀慢慢潛移默化,讓人減低捍衛道德價值的敏感度。

在性/別革命逆流而上的兩地青年人

13/01/2017

在同性戀運動(同運)中,年青一代傾向站在支持一方,但是現實中仍有例外。本文由兩位分隔兩地並在不同歷史背景下成長的青年所撰寫,他們各自在反同運政治路上奮力前進,讓我們從他們的眼光看台灣及香港兩地的年青人,在反同運政治路上的經驗、其感受,以及社會運動及同運的結連。

 

劃清界線 保障弱小/忽視現實

13/01/2017

去年發生不少與性有關的事件,都涉及好些更需要受到保護的群體。不過,有些原意為了令某些特定群體得到公平對待的法例,在執行上卻被人質疑為矯枉過正。

老師需謹守師生間的界線

愛情,是人們最為寶貴,也是人們渴望追求的情感。青少年對愛情充滿期盼,渴望談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社會已普遍接受中學生談戀愛,但校園中仍存在著一種禁忌之愛,那就是師生戀。

台灣同性婚姻 線上線下全力開戰

13/01/2017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灣已開始推動所謂兩性平等教育,及後激進的婦女及同運團體更進一步推展多元性別論。台灣其實早在進行著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並暗地推動著性解放思想,而這場革命近年勢如破竹,港台唇齒相依,台灣護家及同運的戰線是如何開展值得我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