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位青年人都很年青,但人生經驗絕不簡單:他們曾多次參與打架,更有進入男童院的紀錄。暴風歲月的日子他們怎樣渡過?幫助他們的社工又怎樣看現今的青少年的暴力行為?暴力漫畫、電影會否給他們「啟發」?
兩位年青人才十七、八歲,可是看他們外貌卻有點滄桑:手臂上的傷痕和紋身與他們的年紀不大相稱;打架、「吹雞」、做「佈景版(集體打鬥時來充撐場面)」、甚至真正動手「開片」的日子,更使他們有幾分老氣橫秋!在觀塘區長大的他們,對鄰近各個屋村的「形勢」更是瞭如指掌…
這兩位青年人都很年青,但人生經驗絕不簡單:他們曾多次參與打架,更有進入男童院的紀錄。暴風歲月的日子他們怎樣渡過?幫助他們的社工又怎樣看現今的青少年的暴力行為?暴力漫畫、電影會否給他們「啟發」?
兩位年青人才十七、八歲,可是看他們外貌卻有點滄桑:手臂上的傷痕和紋身與他們的年紀不大相稱;打架、「吹雞」、做「佈景版(集體打鬥時來充撐場面)」、甚至真正動手「開片」的日子,更使他們有幾分老氣橫秋!在觀塘區長大的他們,對鄰近各個屋村的「形勢」更是瞭如指掌…
康叔及良哥兩位都在荃灣新區(俗稱「紅番區」)長大,家庭環境也不算特別好。在徙置區的日子,是聯群結黨的生活:終日在屋?h後山上,大廈後樓梯走廊遊玩。書是讀過了,可是成績又不算好,家境也不容許他們繼續讀上去…他們在小學六年級時已經開始打架了,最厲害的一次連牛肉刀也要出動…
還記得第一次接觸明光社是在一次崇拜中,蔡志森先生在講道中打趣說明光社就像三更半夜打更的看更,又像外圍股市分析員:在大家都睡了的時候,為大家守望。這使我想起了往年港大團契在校園裡張貼了的一張大字報-從前耶穌說我們要作鹽,今天耶穌說我們太淡了。
耶穌講過一個比喻,我常引用來闡釋大眾傳媒的問題:一個人出去撒種,有的撒在路旁,有的撒在磐石上,有的撒在荊棘裏,只有一部分撒在好土裡。
現代社會的大眾媒體,就像比喻中那位「慷慨」的撒種人,無處不到無遠弗屆,他的種子好像不用成本,甚麼地方也撒下一大把。
所謂資訊時代,又或者資訊超級公路,所描述的正是資訊爆炸、媒體蓬勃的社會文化現象。再加上現代媒體基本上是商業導向,社會上的影藝傳播長久以來,都是受到商人的掌控,老早就變為電影公司、廣告公司、電視台、唱片業的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