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看」社工
專業=中立?
中立=服務對象為先?
專業究竟是甚麼?當聽到某些大律師千方百計找著程序上的一些錯誤,令法庭放走一個明明證據確鑿的犯人,大律師卻以這是遊戲規則而表現得心安理得,甚至沾沾自喜,心裏總感到慼慼然!當然,在能力上自己沒有當大律師的條件,但在心理上,自己亦不能接受法律為成為了不是伸張正義,而只是鬥智鬥力(財力)的遊戲!
社工與獨立思考
市場導向削弱內部士氣
隨著政府「整筆過撥款」及停止對社福機構資助的行動,令機構資金漸見緊絀。政府批核社會服務資源時又以市場價值作考慮,同類服務間出現惡性競爭,各機構變為競爭對手。機構以苛刻的條件僱用短期合約員工,削弱了整體士氣。
社福同工如何持守?
在這樣的環境下,社工同事或會採取以下幾種適應的手法:
由家國、人文、科技 到 「放、認、關、爭」細說香港大專生的文化素養
近年,香港的大專生常被詬病為「一蟹不如一蟹」,從學術表現到待人接物的品格上,都讓人有每況愈下之感。究竟香港現在與過往的大專生是否真的有很大分別?他們欠缺了哪些質素?我們分別走訪了傳媒機構負責人以及大學教授,看看他們對現時香港大專生的文化質素有何見解。
《時代論譠》社長李錦洪認為,隨著時代的推進,知識範疇改變,造就了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之處,故不易判斷哪個時代的大專生孰優孰劣。然而相比下,70、80年代的大專生,由於生活在一個較傳統的社會,加上當時社會的動盪,中國政治正進行翻天覆地的轉變,故學生對傳統文化會有較深的認知。
愚人?娛人!
去年四月一日,一代巨星張國榮從文華東方酒店一躍而下。自此,本來以開玩笑為樂的愚人節即被賦予南轅北轍的意義;對中、港、台、日等亞洲地區的華人來說,這娛人娛己的節日蒙上了淡淡的哀愁。
作為一代偶像與影帝,張國榮對演藝界的貢獻,毋庸置疑。筆者雖不算是他的忠實歌迷,但對其動聽的歌聲、精湛的舞技及演技,仍甚表欣賞;只是對於巨星自我結束寶貴生命的選擇,無論基於甚麼原因,恕不敢苟同!
「人權」不是任填銀碼的支票
打開報章,每天幾乎都有不同的人士,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訴求,但理由卻往往不約而同,就是基於「人權」!彷彿任何群體(無論是否弱勢),只要他們認定了某些訴求是他們的基本權利,而其他人無論基於任何原因(例如倫理道德、社會制度、宗教信仰或醫療健康等)未必認同,便是侵犯了他們的「人權」!是「歧視」的行為!下文嘗試和大家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社關系列
究竟教會和信徒應如何參與社關工作,參與時又應注意甚麼?今期《燭光網絡》特別節錄了明光社《基督徒社關的實踐與反思》課程中蕭牧師的分享,讓信徒認識及反省基督教與社會關懷的現實情況,讓信徒能學以致用,落實關心香港社會。
從反賭經驗看教會使命化
經過兩年多與政府、議員、馬會及傳媒就「賭波合法化」的角力,筆者感受到本港教會仍是內向,面對社會事務常處於有心無力的狀態。假若教會不從「內部維修」的心態轉移出來,重新理解教會代表著三一神臨在公共空間之內,因而對使命有整全的理解,對實踐有具體的參與,我們就錯失了此次「反賭」帶來的信仰反省!
「疫」境中的非典型社關
非典型肺炎已經改變了香港人的生活模式;打亂了我們無數的計劃;更嚴重的是不少人常常活在憂慮和恐慌之中。由疫情初現,到其後政府的種種回應,包括戴口罩、全面停課、家居隔離、大灑金錢救市及援助死者家屬等等,強勢傳媒幾乎主導著大部份的社會議題,弱勢政府只能被牽著鼻子走!傳媒在監督政府、提供資訊之餘,也強烈影響著大家的情緒。
明光社與您攜手邁進5週年
感謝主的帶領與恩典,明光社從昔日的「One Man Band」,到今日的10人團隊,由被動回應,到今天主動出擊,再由社會上的小眾聲音,到如今有一定的認受性。今期《燭光網絡》,我們盼望籍一系列的回顧與剪影,與您攜手邁進5週年,在混亂的傳媒和庄會風氣中傳遞燭光,但願四周能亮起更多的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