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直資風雲?

28/11/2010

彈性與規條之間存在永恆的張力,為了啟發創意提高效率,必須有足夠的彈性,但由於人性的軟弱,往往令大家傾向定立更多的規條,以防止有人濫權及中飽私囊,結果做成僵化的制度。審計處最近有關直資學校的批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方面的矛盾,甚至風雲變色。

教會為誰辦學?

21/11/2010

面對適齡中學生人口在未來數年將大幅下降,為減少殺校及鼓勵一些受家長歡迎的英中一起參與自願縮班,教育局推動全港十六間開五班的官立名校帶頭參與統一縮班,但受到一些校友代表強烈反對,中西區官中名校英皇書院校友、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在網誌炮轟教局強迫縮班,是剝削無法應付直資名校學費的優秀窮學生的入學機會,直斥是「重大的社會不公義」。

「法」必自侮然後「民」侮之

19/11/2010

為甚麼人民不尊重法律?就是當法律淪為專制統治的工具,而不是公義的守護者。三鹿毒奶粉受害兒童家長、「結石寶寶之家」創辦人趙連海,被北京的法院以觸犯「尋釁滋事罪」重判兩年半。而控罪所謂的尋釁滋事是指他利用毒奶粉事件,糾集群眾圍堵法院喊口號及舉標語;在街頭接受記者訪問,吸引十多人圍觀;以及去年毒奶粉一周年時,聚集十多名家長在餐廳聚會、紀念事件等。

以行動回應霸權壟斷

12/11/2010

有報章報道一名市民因為不滿地產霸權操縱港人的衣食住行,決定以個人的力量起革命,上個月開始拒絕幫襯大地產商提供的服務,以光顧小型店舖代替超級市場;以踩單車代替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用手洗衫代替用洗衣機。

誰最需要改變思維?

12/11/2010

特首曾蔭權在一個研討會向數百名公務員指出,政府和公務員也要改變,迎合新時代的要求,不能只滿足於現狀。作為一個曾經在政府做過10年的前公務員,我明白公務員在架構和思維上要轉變並不容易。不過,其實現時最需要改變的不是一般公務員,而是特首和他的問責班子。

過去幾年在推行所謂問責制之後,問責官員似乎多了接觸市民和民間團體去聽取意見,但問題是聽了之後很多時都沒有下文,例如淫審條例。或者忽然爆出一些回應措施,但事先並沒有詳細諮詢受影響的人士,結果需要做很多補救措施,甚至爛尾收場,例如取消外傭稅;派慳電膽劵;以至擴大堆填區等等。

關愛無罪 基金有用

05/11/2010

施政報告宣佈政府與商界共同成立100億的關愛基金,鼓勵商界積極參與扶貧,也可以引入新思維,令措施更具彈性,為基層市民提供綜援計劃不能提供的支援,並由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出任基金的主席。

計劃宣佈之後負面的批評此起彼落,指基金是商界的贖罪劵,以及未來特首的競選經費等等,一件本來能夠惠及一些在現行服務未能關顧人士的美事,反而成為激化社會矛盾的計時炸彈。

有樓等於有幸福?

29/10/2010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與400多名學生真情對話時,有大學生向她訴苦,表示「女朋友話冇樓就唔嫁」,鄭汝樺回應時表示結婚不一定要買樓,否則會「少咗好多選擇,但就多咗好多磨擦」。

若果大學生一畢業或者年輕人一結婚就覺得一定應該買樓,這個想法其實並不健康,因為的確會增加自已很多不必要的壓力,亦令自已未來的發展受到一些不必要的限制。

正視教會界的醜聞

22/10/2010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日前在傳教節,首次公開回應近年接二連三涉及神職人員的性醜聞,他認為事件是出於人性軟弱,不過,教會內仍然有很多忠信、善良的神父,他鼓勵教友繼續為神職人員祈禱,與神職人員合作做好牧民工作。

其實在基督教界,例如在美國,近年亦有多個知名的牧師涉及不同的醜聞,包括通姦、嫖妓和同性戀,證明牧師領袖亦不過是凡人,是會有軟弱的,而影響力愈大,愈會成為魔鬼攻擊和引誘的目標,大家實在需要更逼切地為教會的領袖代禱。

「我們」眼中的八十後

21/10/2010

有幸參與一個討論「八十後」的論壇,主辦組織以商界及與政府關係密切的人士為主。當日絕大部份發言的與會者年紀都顯然不是「八十後」,與當日的主題相映成趣,情況吊詭。整體來說,他們對於「八十後」,大概有這樣的討論敍述:
 

正視香港社會的不公義

15/10/2010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回應市民大眾關心的房屋和貧富懸殊的問題,政府雖然提出了不少的措施,但是能否真正落實,市民大眾未必有信心。長久以來,市民大眾的怨氣是來自社會上很多不公平的現象.而政府因為受制於一些大財團、地產商,連一些很基本的問題也拖泥帶水,遲遲未能落實,又怎會不令人失望呢!

屏風樓、發水樓、縮水樓,市民大眾窮一生、甚至兩代人的收入才能買得起的蝸居,毫無保障,疑點利益全歸發展商。政府提供的豁免,本來公眾可以使用的空間,全部成為發展商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