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由JPEX事件淺談去中心化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0/11/2023

有媒體報道指近月香港虛擬貨幣平台JPEX因未獲證監會發牌,便向公眾積極推廣平台的服務及產品,因而被警方跟進調查,及後更有消息指,平台向用戶索取高額提款手續費來限制他們提款,事件被稱之為香港虛擬貨幣界的「雷曼事件」。[1] 至截稿前,警方累計接獲2,595人報案,涉款15.8億元,被捕人數達36人。[2] 這類事件並非首次出現,早於2022年11月,虛擬貨幣平台FTX在短短一週內,由行業領軍的龍頭公司之一變成破產公司,其加密貨幣FTT價格在三日間大跌超過80%,該公司的總債權人估計超過100萬人。[3] FTX事件亦同時令其他加密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幣等價格下跌,也令不少人對加密貨幣這種高風險投資失去信心。[4]

去中心化的特性與去中心化自主組織
「去中心化」是加密貨幣的特色,在談去中心化前,我們先談談「中心化」,因為這是我們熟悉的。在Web 2.0的世代中,網絡上的服務大都是中心化,如Google、Meta(前稱facebook)或現時大多的銀行服務等,我們在使用它們的服務時,是由有關的中央組織去決定所有的服務,組織結構是集權式,傳送的訊息需經過服務提供者,所以有用戶會擔心訊息、私隱被儲存於中心系統,有機會被黑客盜取。

而去中心化,則是透過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讓人們不再需要銀行、企業、政府的介入,不需要這些組織提供一個可信任的環境,就能完成交易。這技術不單能應用在金融上,它還能應用於組織協調上,形成分散式的治理制度,成為「去中心化自主組織」(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DAO)。這類組織特色是沒有階級制度,可以幫助改革中央集權的管理弊端,以及改善決策資訊不流通等缺點。如果想成為DAO成員,部份組織容許只要擁有DAO原生代幣,達到其最低門檻,就可以成為DAO成員,參與討論組織未來發展,可以有監督、決策、執行的機會(亦有一些組織是需要提出書面申請及有其他成員邀請才能加入)。DAO組織具備扁平化的特色,而資訊於區塊鏈中不可以被竄改,資訊亦具備透明度,故被視為安全。[5]

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去中心化交易平台(Decentralized Exchange,DEX)具備了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每次交易、移動資產都會被記錄,用戶需要使用私鑰(private key)交易,不用經過實名賬戶,因此被視作安全、公開,亦有匿名的特性,用戶不用擔心個人資料外洩。用戶可直接交易加密貨幣,不需要其他中介機構介入。在沒有中央機構管理下,用戶有更大自由度控制資金,透過個人錢包直接交易,而區塊鏈技術提供了一個分散式資料庫來對抗偽造問題,可信度高至不需要再涉及第三方機構,既簡化交易,亦可保障個人私隱。這是許多人想達到的「去中心化」的自主。

DAO 的缺點和引發的問題
由於區塊鏈無法隨意修改,亦沒有一個明確的人主導,作決策時便需要更長時間,較難因應市場變化而作出快速的應變。而就算是一人一票的投票制度,因著其保護私隱的特性,可能有人擁有多個虛擬賬號,從而操控投票結果。[6] 此外,用戶無法即時將加密貨幣轉換成現金,需要回去中心化交易所轉換,但手續費可以十分高昂。JPEX更是出術限制客戶提幣,提款上限是1000 USDT(泰達幣,1 USDT約等如1美元),手續費卻是999 USDT。

另外,由於現時大部份的「全球數字資產平台」都沒受監管,沒有任何第三方去核實客人的資產是否存在,本港於2023年6月開始監管「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圖加強監管以令投資者感安心。而部份加密資產交易所已為申領牌照作準備,但JPEX就是未獲發牌便在香港利用網紅及藝人作宣傳及開始經營,並以高息吸納客戶投資。

始終要面對人性
於去中心化、匿名的網絡世界中,彼此間一旦不被法律約束,實際上就
是不可能出現所有成員都會為大家的利益謀福祉,作最佳決定的情況。有些組織成員被稱為「金錢掠奪者」,他們使用各種策略來欺騙和操縱DAO的其他成員、管理員及代表,努力建立聲望、影響力,又或是與其他詐騙者串通、賄賂代表或勾結管理員,為求使他們的提案得到批准。這些金錢掠奪者為的是從金庫定期獲得資金,並不是真的有心去建立好質量的東西。[7] 這似乎是在佔其他投資者的便宜,也令網海烏托邦的想法成為泡影。


[1] 〈JPEX風暴|業界:JPEX是虛擬貨幣界雷曼 識玩注意「去中心化」〉,《追.新聞》,2023年9月21日,網站:https://thechasernews.co.uk/jpex風暴|jpex是虛擬貨幣界雷曼-識玩注意去中心化/(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2]  〈JPEX案被捕人數增至36人〉,《信報》, 2023年10月26日,網站:https://www2.hkej.com/instantnews/current/article/3596902/JPEX案被捕人數增至36人+涉款近16億(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3]  黃俊翔:〈【JPEX 案】另一交易所FTX去年倒閉「受害者」超過 100 萬人〉,《e-zone》,2023年9月 19日,網站:https://ezone.ulifestyle.com.hk/article/3396411(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4] 歐敬洛:〈FTX崩潰事件懶人包 如何僅用一週就把交易所推向破產〉,《香港01》,2022年11月1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835609/ftx崩潰事件懶人包-如何僅用一週就把交易所推向破產(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5] 潮哥:〈DAO是什麼?DAO 的 3 大特色、運作方式、優缺點介紹〉,鏈習生,2023年5月5日,網站:https://chainee.io/what-is-dao/(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6] Mark Lin:〈DAO:建立在區塊鏈上的新型組織〉,馬克解讀金融科技,2022年7月28日,網站:https://www.markreadfintech.com/p/dao(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7] PANews:〈DAO資金掠奪者的自白:我是這樣榨乾金庫的〉,BlockTempo,2023年5月2日,網站:https://www.blocktempo.com/dao-money-grabber-how-they-do/(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相關文章

分辨總在抉擇前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11/2023

人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選擇,選擇是我們必須終身學習的功課,我們既可以在選擇中成長,也可能在選擇中跌倒,如何分辨真偽、以及在眼花撩亂的選擇中找到自己應走的路,就是智慧,所謂經一事、長一智,要令自己有智慧作出正確的選擇,就要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以及不斷作出反思。今期《燭光》希望可以協助大家在幾個不同的範疇內,以現實的例子好好反思,包括如何面對我們喜歡受人注意的心態,當我們在網絡上過度或過份地披露某方面的資料,究竟對自己或子女會造成甚麼影響呢?我們的選擇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此外,在這個喜歡搵快錢、賺大錢的年代,怎樣才不會讓我們的貪念掩蓋我們的理智?而當社會的氛圍令人憂慮,當坦誠正直地說話有愈來愈大的風險時,我們又應如何解讀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作出何種的抉擇?視死如歸、保持沉默還是裝傻扮懵?最後,作為關心香港的基督徒,面對神學院收生斷崖式下滑,我們又應該怎樣去解讀當前的情況?因為不同的解讀,會帶來不同的抉擇,而不同的抉擇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我們應該認真地好好思考,作個忠心及明智地等待主人回來的童女。

突然大熱的NFT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31/03/2022

如果有留意新聞,近來或會發現多了一個名詞被美國《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選為2021年度10大代表字詞之一,它就是“NFT”,[1] 這個詞還會連繫著甚麼頭像、升值潛力、藝人和藝術家紛紛參與等……讓我們一起了解這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和我們有甚麼關係?它又有甚麼危與機?

NFT——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每枚代幣上都有一個編碼,有不可替代、不可分割、獨一無二的特色。[2] 就如你銀包上的錢簽上了你的名字,那鈔票就已和別的鈔票不一樣。能確保其獨特性,是因為支持NFT的其中一個核心技術,就是區塊鏈(blockchain),而區塊鏈具備著「無法被篡改」的特性。透過區塊鏈技術,所有數據均可通過加密系統進行驗證,根據《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描述,這是「一種開放,分佈式的分類賬,能有效地記錄雙方之間的交易,並且以可核查與永久性的方式進行記錄。」[3] 亦因著其獨一無二的特性,藝術家就可以在虛擬世界中販賣自己的「NFT加密藝術品」。

被視為開放及可信的交易平台

由於每一次交易都可以被追踨,買賣都有依據,大家都會視這是一種可信任的自由交易技術,並在NFT平台交易。在這許多的NFT交易平台中,如OpenSea、Nifty Gateway或OurSong等,有意製作NFT的人,可以上傳數位化的平面或3D圖像、動態影片、聲音檔案或文字訊息,決定作品發售的總數量,再為作品加上區塊鏈編碼,完成鑄造(mint)後,作品就可以用加密貨幣交易了。[4]

明光社

例如,ShroomsTopia NFT為亞洲第一款3D設計NFT藝術品(見圖一),以3D蘑菇造型為主角,設計很有香港的本土氣息,此系列共有3,888個不同的NFT,每枚NFT以0.8 SOL(約1,060港元)發售。[5] (SOL即Solana,為一種交易速度快,並升幅大的虛擬貨幣。2022年1月14日,Solana為全球市值第五的虛擬貨幣,達463億美元〔約3,619億港元〕,結算超過500億筆交易。[6]

創作者的獲利方式

透過NFT加密,藝術品可以寫入分配利潤的比例,創作者未必只在作品第一次被售出時獲得利潤,而可以在作品每一次轉手交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利潤,所以作品不一定在第一次就以很高價格售出,不少NFT創作者願意以低價賣出作品,並鼓勵人們多次轉手,令創作人可以從中繼續收取分潤。

明光社

另外,亦因為不一定是高購買力的人才可以投資NFT藝術品,不少人都可以成為NFT藝術品收藏家。而在這剛起步的市場上,有不少NFT作品被炒得火熱,經轉手多次而價值飆升,引起了搶購瘋潮。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無聊猿」(The Bored Ape Yacht Club)系列(見圖二),這系列於2021年4月在區塊鏈上推出10,000個不同的NFT,當時每枚的入手價(floor price)只為0.08以太幣(約1,500港元)。[7] 至今約一年時間,最便宜的作品底價也超過了28萬美元(約219萬港元),而收藏品系列的總市值就高達28億美元(約219億港元),其製作公司更可從交易中再賺取2.5%分潤。[8]

NFT的天馬行空

創造NFT的方法也有很多種,除了上述提過的方式外,有藝術家將自己過去13年來拍下的五千多張照片集合成為一張NFT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約6,900萬美元(約5.3億港元)售出。[9] 印尼也有無名小卒上傳九百多張自拍照到NFT平台並賺得780萬港元;[10] 而日本電影配樂大師坂本龍一亦於去年將一首歌的595個音符分拆成NFT出售,而部份NFT音符被轉售後,價格由底價680港元被炒至約40,000港元![11]

有機亦有危

我們見到似乎很多東西被數碼化後,都可以被放進虛擬世界中被販售及炒賣,似乎很有升值潛力。有藝術家很努力將一系列作品放上平台販售,一夜成名;亦有很多藝人、知名人士進場販賣其代理的藝術作品撈了一筆。這些事件經媒體報道就令人對這虛擬市場趨之若鶩,但我們可能會忽視了當中的風險。除了一些常見的NFT投資詐騙手法,如製作假冒NFT網站及投資項目誘使消費者投資、以偽冒交易平台官方通知而進行釣魚詐騙,或以不同方式竊取個人資訊及憑證等。此外,以虛擬貨幣這種方式來投資也有一定風險,NFT作品本身在真實世界可能價值有限,在網絡世界中的價值亦是易升易跌,跟隨著名人的名氣或潮流上漲或下跌,風險可是非常高。

由於還未有法例規管,著重「匿名性」的區塊鏈,不單讓不少犯罪份子利用加密貨幣藏匿資產,而普通人的個人資產亦可能隨時被黑客盜取,之後可能無法追討損失。由於元宇宙這虛擬「新世界」中所使用到的加密貨幣,暫時並未有實體保安或風險管理方案出現,對用戶來說暫未得到保障。[12]

誠然,筆者在搜集資料撰寫本文時,亦覺這個賺快錢市場令人心動!或許讀者在看了本文後,會開始去想於NFT平台進行創作或投資,但筆者仍想提醒一句,小心錢財的迷惑,於創作的內容及投資的手法上,仍要守著真道,以避免:「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太十三22下)


[1] JheSyue Liu:〈為甚麼每個人都在談論NFT?不囉唆快速解密〉,《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2022年3月4日,網站:https://www.marieclaire.com.tw/lifestyle/art/63243(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2] 電獺少女:〈懶人包/NFT是甚麼?它有哪些魔力和特色?帶你一次看懂〉,聯合新聞網,2022年1月23日,網站:https://udn.com/news/story/7086/6054626(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3] 吳慧華:〈加密貨幣與電子貨幣……我有話說〉,明光社,2018年6月28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加密貨幣與電子貨幣我有話說(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4] 見註1。

[5] Elizabeth G:〈NFT頭像紅甚麼?哪裡購買?介紹 5 個值得留意的外國、香港本土NFT加密藝術〉,《Harper’s BAZAAR》,2022年1月10日,網站:https://www.harpersbazaar.com.hk/lifestyle/nft-art-icons(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Crypto Clev - 你的幣圈、NFT、Gamefi介紹專員:〈香港本地3D蘑菇NFT項目│本影片有大抽獎│2月在香港有線下活動給NFT持有者參加│提早部署初創項目│邊打機邊賺錢〉,YouTube,2022年1月4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NzhgEhvko(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6] 〈入門級NFT-全球最受歡迎Solana NFT項目(附香港NFT代表)〉,PREFACE,2022年1月14日,網站:https://www.preface.ai/blog/trend/solana-art-nft/(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7] 以太幣為另一種加密貨幣。

[8] Unwire HK:〈最貴NFT無聊猿創辦人真身曝光,被起底寫過《Warcraft》書籍〉,3C新報,2022年2月11日,網站:https://ccc.technews.tw/2022/02/11/founder-of-bored-ape-yacht-club/(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9]  JheSyue Liu:〈盤點地表最火熱8位NFT藝術家!全球注目指標,東西方巨星名流都瘋狂!〉,《Marie Claire美麗佳人》,2022年2月8日,網站:https://www.marieclaire.com.tw/lifestyle/art/63584?atcr=b41e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10] Miranda:〈印尼男自拍製NFT即賺780萬 單張相片售價高達 1 萬元〉,unwire.hk,2022年1月18日,網站:https://unwire.hk/2022/01/18/selfie-nfts-do-nearly-1m-in-sales-in-days/fun-tech/(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11] 〈【NFT狂熱】坂本龍一名曲音符NFT炒價高60倍至4萬元 親筆手寫樂譜NFT叫價已達68萬元〉, 《香港經濟日報》,2021年12月25日,網站:https://inews.hket.com/article/3140495/(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12] 陳裕邦:〈NFT加密貨幣保安危機(下),解決方案未登場〉,《e-zone》,2022年2月14日,網站:https://ezone.ulifestyle.com.hk/article/3178309(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加密貨幣——與理想「脫勾」的貨幣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05/2021

一提起加密貨幣,大家最先想到的必然是第一個出現的比特幣(Bitcoin)。比特幣主打去中心化,即是不受政府或銀行等規範,並且確保交易安全。比特幣之所以可以去中心化及安全,基於比特幣以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進行。當我們把錢存入銀行,銀行會有我們的資料,知道我們有多少「身家」,也記錄了每次存款或提款的交易記錄,屬於一種中心化的體系。區塊鏈卻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賬簿」記賬方式,比特幣一筆又一筆的交易資料被記錄下來,使用者們均可以核實每一筆交易的合法性,全民一起來維護這一份電子記賬本,讓區塊鏈裡面的資料變得安全及透明。問題是面對這一本公開賬簿,總不能對所有使用者同時核實及記錄每單交易,於是乎,那些得到記賬權的人,才可以成為「記賬者」,並且拿到比特幣作為獎勵。整個過程被比喻為「挖礦」,記賬者則恍如「礦工」。一開始,比特幣的創造者便設下了誰可以最完全搜集前10分鐘內的全網交易資料,並且最快猜出特定複雜方程式的解法以及發送到網路上讓大家確認,就讓他成為這個區塊的記賬者,獎勵一開始是50個比特幣,以後每隔四年減半,直到2140年2,100萬枚比特幣全部發完為止。

比特幣發展初期可謂相當親民及「民主」的,除了大家可以共同維護區塊鏈上的資料,用普通電腦的CPU,便可以「挖礦」,輕易挖出比特幣,但隨著可以挖出來的比特幣愈來愈少,其「市場價格」節節上升,比特幣漸漸變得不再「民主」。曾幾何時,可以透過家用的普通電腦在家做礦工,2010年,有人發現AMD公司出產的GPU晶片有一個特定的計算部件,可以加速猜數位的關鍵步驟,於是多個GPU組裝成的「GPU礦機」、一年後,因應FPGA的礦機誕生,效率大幅提升,這階段開始出現了第一個礦場,到了強於猜數字的ASIC晶片礦機的到來,其他三代被淘汰,礦場亦成為挖礦的主力,這時期想要挖礦,已經不能靠家用電腦,至少要用百台ASIC晶片礦機日夜不停地運轉才行。到了2017年,一個比特幣礦工憶述他曾工作的礦場,當中便有20,000部礦機24小時全天候運作。

礦場的開設、加上加密貨幣交易所如Coinbase的出現,表示比特幣已經與去中心化的理想愈來愈遠。本來比特幣的誕生是希望可以取代由第三方(政府及銀行等)發行的貨幣,讓這種貨幣可以去中心化,成為不需要中央銀行、政府、企業的支援或者信用擔保,而是仰賴使用者的協定便可以自我完善的貨幣體制,以此確保任何人、機構、或政府都不可能操控比特幣的貨幣總量,如印刷美鈔一樣增加比特幣的數量而導致通貨膨脹。事實上,除了比特幣的數量還能勉強保持之外,其他一切,都與當初傳說中的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的理念「脫勾」。

只要比特幣如股票一樣「上市」,便一定受第三方及其他因素干預。單是Tesla創辦人Elon Musk的言論,便足以讓比特幣大起大落;當然,Musk亦有足夠能耐影響其他加密貨幣,如狗狗幣的市值。至於安全方面,不獨比特幣,其他加密貨幣也難以做到絕對安全。今年4月,土耳其加密貨幣交易平台Thodex創辦人兼行政總裁Faruk Fatih Ozer帶走了投資者的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資金飛往阿爾巴尼亞,而Thodex亦因賬戶不正常運作而宣布暫時關閉。加密貨幣並不如想像中可以去中心化,它一樣受到政府的干預。同樣是在今年4月,土耳其央行宣佈,由於加密貨幣缺乏中央監管,亦暫未有數碼資產的監管機制,加密貨幣的市值相當波動,數碼錢包會被盜用,或進行非法事宜,而且有關交易不能撤銷,自4月30日起禁止使用加密貨幣直接或間接購買商品或服務。不單土耳其,印度亦有意用嚴厲的政策打擊加密貨幣,法案一旦生效,凡持有、發行、開採、交易和轉讓加密資產均會觸犯法律,甚至被處以罰款。早前中國已經禁止比特幣在所有平台上流通,並且關閉了所有交易比特幣的平台,為了推行減少碳排放的政策,中國政府在今年2月已經打算在4月底以前關閉內蒙古自治區內的加密貨幣礦場,並禁止新的加密貨幣挖礦場在內蒙古進行投資建廠,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全國各地的礦場陸續被要求關閉及清理。5月18日,當中國宣佈禁止金融機構提供加密貨幣交易相關服務,消息一出,一日之內加密貨幣的價格大幅度下滑,從Musk到不同國家的政策,第三方要影響或打擊加密貨幣,其實是輕而易舉的事。

走入市場並且價格高昂的比特幣已經變了質,不再是「中本聰」的理想加密貨幣。或許「中本聰」過份理想,又或許人性過度貪婪,以致比特幣的本質遭到破壞,事實上,人性的貪婪不單破壞比特幣本身,也浪費了人類大量的資源,破壞人類的環境。一台專門礦機的耗電量相當驚人,以大陸公司生產的「螞蟻礦機S15」為例,該礦機一天消耗的電量就達38度,一個月(按30天算)更是高達1149度,遠超過一個中國普通家庭的月用電量,而一個礦場規模,動輒就是成千上萬台礦機。對於比特幣的耗電量,劍橋大學也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支援比特幣運作的機器一年所需的電量,超過擁有1,700萬人口的荷蘭全國用電量。有人指出「如果比特幣是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30個國家的耗電量比它更高。比特幣所需電力超越阿聯酋、荷蘭、菲律賓、比利時、澳洲或以色列。」由於挖出比特幣的難度愈來愈高,這表示礦工相對要花更多的電力才能挖出它們,Digiconomist網站統計過,2018年一個比特幣交易所消耗的能源,相當於80,000次Visa信用卡交易,到了2021年,一個比特幣交易所消耗的能源,相當於45.3萬次Visa交易。

按照推算,所有比特幣要到2140年才全部開採完,這意味著還有太多資源需要浪費在這種虛構的「錢幣」上。到了2140後,能源是否便可以留下來生產或進行更有價值的實體交易嗎?答案讓人傷感,比特幣算是加密貨幣的老大哥,由於這位老大哥深受大眾寵愛,身價愈來愈高,連帶一大群弟弟妹妹相繼出世,包括:以太幣、萊特幣等,甚至連本來拿來嘲笑比特幣的狗狗幣,也備受關注。去中心化的結果便是人人可以設立加密貨幣,甚至以男子歌唱組合MIRROR及藝人姜濤為名的加密貨幣出現,雖然最後兩款還未牽涉實質金錢或價值。

加密貨幣並不是理想貨幣,除了價格波動太大,不能作為日常交易的流通貨幣,最主要還是因為它搶奪了地球上大量資源,即使打著「綠色貨幣」旗幟的奇亞幣,雖然不如比特幣挖礦般消耗大量電力,但奇亞幣主要是透過大容量硬碟作為「空間的證明」和高速讀寫效能作為「時間的證明」來得到收成,使用大量讀寫操作的後果是SSD的壽命會快速消耗,而受到市場樂觀因素影響,不少人投身於奇亞幣挖礦,於是乎高容量SSD與記憶體出現瘋狂炒價及搶奪一空,讓電腦價格只升不降,這種貨幣還能被稱為「綠色貨幣」嗎?大概只有既得利益者才能叫得出,好套住他人口袋中實體的錢。

一個在礦場上工作了一年的礦工提到:「我不懂哈希值,不懂默克爾根,區塊鏈和數位簽章對我來說只有一個懵懂的概念。我和這個號稱『互聯網時代的黃金』的比特幣之間的聯繫,只有維修不完的礦機。中本聰設想的那個『去中心化』、『人人平等』、『算力民主』的世界並沒有到來……」

當人人只著重如何賺取個人利益,縱然有最好的理念,也是枉然。


參考資料:

〈比特幣禁令:清理挖礦 、禁止交易 中國還是最大玩家嗎?〉。BBC中文。2018年1月12日。網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42660591

〈比特幣的來龍去脈〉。新華網。2018年1月26日。網站: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8-01/26/c_1122317945.htm

雲鋒金融研究部。〈我做比特幣礦工這一年〉。新華網。2018年1月26日。網站: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8-01/26/c_1122317962.htm

陳保羅。〈朋友別再誤會,早就沒有「拿顯示卡挖比特幣」這回事!〉。《數位時代》。2018年2月13日。網站: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8140/bitcoin-mining-graphics-card-ether-blockchain

林佳賢。〈不懂技術沒關係!圖解告訴你區塊鏈可以這樣用〉。《天下雜誌》。第651期。2018年7月3日。網站: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0842

Lydia。〈「區塊鏈」到底是什麼?專業懶人包在這裡〉。CloudMile。2020年12月8日。網站:https://mile.cloud/zh/resources/blog/187/%E3%80%8C%E5%8D%80%E5%A1%8A%E9%8F%88%E3%80%8D%E5%88%B0%E5%BA%95%E6%98%AF%E4%BB%80%E9%BA%BC%EF%BC%9F%E5%B0%88%E6%A5%AD%E6%87%B6%E4%BA%BA%E5%8C%85%E5%9C%A8%E9%80%99%E8%A3%A1

德國之聲。〈為何比特幣比一整個國家還耗電?〉。《天下雜誌》。2021年2月22日。網站: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8488

〈【Bitcoin】馬斯克「單字」回應Tesla賣比特幣分析 累比特幣累插兩成、馬斯克即澄清〉。《香港經濟日報》。2021年4月21日。網站: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958929/%E3%80%90Bitcoin%E3%80%91%E9%A6%AC%E6%96%AF%E5%85%8B%E3%80%8C%E5%96%AE%E5%AD%97%E3%80%8D%E5%9B%9E%E6%87%89Tesla%E8%B3%A3%E6%AF%94%E7%89%B9%E5%B9%A3%E5%88%86%E6%9E%90%E3%80%80%E7%B4%AF%E6%AF%94%E7%89%B9%E5%B9%A3%E7%B4%AF%E6%8F%92%E5%85%A9%E6%88%90%E3%80%81%E9%A6%AC%E6%96%AF%E5%85%8B%E5%8D%B3%E6%BE%84%E6%B8%85

陳微薇。〈財富為虛 破壞為實〉。《明周》。2021年4月23日。網站: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e9%99%b3%e5%be%ae%e8%96%87-%e5%b0%88%e6%ac%84-%e8%99%9b%e6%93%ac%e8%b2%a8%e5%b9%a3-177711

JC。〈比特幣挖礦,到底如何挖?- 解析虛擬貨幣挖礦流程和原理〉。T客邦。2021年4月29日。網站:https://www.techbang.com/posts/57299-what-are-you-digging-for-analysis-of-mining-process-and-impact-author-rockcheng511

〈奇亞幣掀挖礦狂潮 電腦硬碟價格暴升〉。《亞洲週刊》。2021年5月3日。網站: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E7%89%B9%E7%A8%BF/2021-18/1619668725707/%E5%A5%87%E4%BA%9E%E5%B9%A3%E6%8E%80%E6%8C%96%E7%A4%A6%E7%8B%82%E6%BD%AE%E3%80%80%E9%9B%BB%E8%85%A6%E7%A1%AC%E7%A2%9F%E5%83%B9%E6%A0%BC%E6%9A%B4%E5%8D%87

羅盷玫。〈血洗幣圈!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和Binance故障中斷〉。《鉅亨》。2021年5月19日。網站: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48157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 24-5-2021

比特幣,真係弊?

── 生命倫理錦囊 第34期

陳永浩、吳慧華 | 陳永浩、吳慧華 |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9/06/2018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使用貨幣,可以說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標誌:在遠古時代,人們以原始的「以物易物」形式,將自己多餘的物資與別人交換,可是若雙方的需要不同,交易就無法進行了。後來,社會中訂立了公認的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貨幣,來進行複雜的貿易:縱然大家所需的物資有所不同,大家卻可以貨幣買賣東西,從而達成交易。[1]

而透過使用貨幣,社會不單提高了交易效益,也定下了大家都能準確計算記賬單位(Unit of Account):這促成建立信用制度(Credit)以及延期支付(Deferred payment)等現代商業交易的必須手段。[2] 而貨幣之所以能夠「通用」,令使用者「信得過」,就必須得到被認可的「授權」:透過國家制訂「法定貨幣」,並以相等價值的物品(早期社會曾利用貝殼、糧食,後來轉變為貴重金屬)[3] 作為抵押,建立中央結算及銀行制度,用以約束貨幣發行規模,以及維護貨幣信用和價值。[4]

 

比特幣:首創電子加密貨幣

除著全球化和互聯網的興起,愈來愈多人對於由美國、歐元等超級大國或跨國銀行、組織所控制,依賴中央結算形式運作的主流貨幣提出異議。而隨著相關的科技日漸成熟,透過全球互聯網「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平台,「對等式交易」(Peer-to-Peer)運作,和使用加密原理來控制及確保交易安全的交易媒介:電子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概念就被提出了。於2008 年,互聯網界的傳奇人物「中本聰」(其名字Satoshi  Nakamoto只是筆名,無人知道此人的真正身份)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對等式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提出了稱為「比特幣」及其演算法,當中包含了比特幣(Bitcoin)、區塊鏈(Blockchain)、為記錄交易而獲取比特幣的挖礦(Mining)等概念。[5]

簡單來說,當你要使用比特幣時,你需要一個電子錢包,交易則以電子保密簽名匿名進行,但所有交易紀錄卻又是公開以作核實(即「可驗證的匿名制」):當你以比特幣購買東西後,你的比特幣錢包就會向全球互聯網發出訊號:「我是用戶A,我剛用了編號001的比特幣作買賣,現在將這001號比特幣轉帳到用戶 B。」

同一時間,所有比特幣用戶都會檢查自己的數據庫,核實A是否擁有001 號比特幣,然後發出確認信號。當確認累計到一定數量,交易就會在網上成功記錄,同時所有用戶的數據庫,都會更新001號比特幣的紀錄,由用戶A轉到B的錢包裡。有了這樣的紀錄,就可以防止駭客騙取或盜取比特幣改存到用戶自己名下了。

那麼「挖礦」又是甚麼意思呢?如前所述,由於比特幣不設中央結算,在所有人都擁有交易的數據賬本的同時,需要有人在網上去整理和清楚記錄比特幣交易(即是將網上交易資料,像「挖礦」整理好)。可是誰會願意作這種義務工作呢?比特幣的做法是,每10分鐘就隨機叫個人來做,而以新比特幣作為「挖礦礦工」做紀錄的「獎勵」。

所以在比特幣世界裡,每 10 分鐘會生成一個「區塊鏈」做紀錄,哪個「礦工」搶到了這個區塊,就能當 10 分鐘的「會計」,把 10 分鐘內全世界的交易紀錄記下來,賺到區塊內的「比特幣工資」。2009 年 1 月 3 日,「中本聰」「挖出」史上第一批 50 個比特幣,比特幣就此誕生。[6]

 

比特幣的信仰反思

上文已交代比特幣的重要賣點是不經國家中央銀行發行,完全是去中心化的電子貨幣體系,交易時不必支付高昂的手續費、也避免繁瑣流程以及受監管性的問題。有人甚至認為它是「最完美和公平的資產,到了某個限度供應就不會再增加,可抵禦其他貨幣貶值。」。[7] 為甚麼大家都堅信比特幣永不通脹、絕不縮水?因為「中本聰」把它設定了,比特幣到了2140年達到2100 萬個上限便會停止。[8]

當大家已經對央行失去信心,厭倦了它不斷印刷紙幣的時候,比特幣或同等類型的電子貨幣體系似乎讓人更安心,可惜的是,只要人的貪念及惡念一日仍在,縱有最完美及最公平的制度,也會變質及變得不安全。由於比特幣的交易隱蔽,雖然交易紀錄在互聯網公開,但無人知道交易者的真實身份,有美國駭客在2011年弄出了一個名為「絲綢之路」網站,公然販賣 ATM 機駭客教學、軍火、毒品,因著比特幣的出現,「絲綢之路」網站成為全球最大比特幣支付網站。[9]

2010 年 5 月,美國程序員Laszlo Hanyecz用 1 萬個比特幣買了兩塊薄餅(Pizza),但到了2018年2月,他只需要付出0.00649個比特幣。[10] 聲稱不縮水不通脹的電子貨幣,卻還是敵不過炒風,在短短幾年由一文不值到劇烈地暴漲,而在2018年4月18日,又因為第一及第三大戶急拋大量比特幣而急挫。[11]

當大家以為比特幣最安全時候,駭客會告訴你,你的想法太天真了。2014年,日本Mt.Gox遭駭客偷走75萬個比特幣,該平台最終倒閉,並申請破產保護。2016年,全球最大比特幣交易平台Bitfinex公佈因網站安全漏洞,共11.97萬個比特幣被偷,當時市值約 6,500萬美元(約5.06億港元)。到了2017年,雲端比特幣掘礦平台NiceHash遭駭客攻擊,市值約6,200萬美元(約4.83億港元)比特幣不知所終。[12]

中央銀行得不到大家的信任,比特幣或同類的電子貨幣體系也不是人們可以依賴的貨幣體系,到底有沒有甚麼金錢系統是我們可以仰賴的?我們如何去決定一個經濟體系是否可信?憑它過往的「業績」、管理者的才能或其操守。港幣在1935年至1972年6月期間與英磅掛勾,因著英國經濟實力漸漸變弱,1972年7月改與美元掛勾,但因著美元弱勢,港元在1974年11月又改為自由浮動,直到1983年10月,港元不斷貶值,人們對港元出現信心危機,為了挽救香港金融體系,安定民心,香港政府再次實施聯繫匯率制度,與美元掛勾。[13] 當美元失去強勢,坊間偶爾響起改為與歐元,甚至與人民幣掛勾的聲音。

耶穌在山上曾如此教導門徒:「不可為自己在地上積聚財寶,因為地上有蟲蛀,有鏽侵蝕,也有賊挖洞來偷。要為自己積聚財寶在天上,那裡沒有蟲蛀鏽蝕,也沒有賊挖洞來偷。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太六19-21《新譯本》)。此話毫不虛假,人們很自然渴望從自己的財產得到保障,這原是無可厚非的,只是事實告訴我們,人從在世的財富實在難以得到絕對保障,有時是天災,有時是人禍,讓人失去部份或全部財產,即使是一個不投機不投資的人,他把所有一切存放在銀行,也無法抵抗通貨膨脹這公敵,財富會不停被貶值。只有把財富存放在天上的金融體系才教人永不失望。如何把錢存放到天上?相信大部份基督徒會明白,耶穌並非指到把金錢燒到上天,而是把它們投放在天國的事務上,例如照顧有需要的人。

這似乎很難吧?因為我們看得見世界,然而,天國雖然已經臨到人間(路十七20-22),但很多時,信徒都未能察覺它的存在,它恍惚在宇宙的另一邊,要死後才能到達。事實上,天國是真實臨到,只是,相對於眼可見的世界,信徒需要用信心去「看見」,把心擺上。為甚麼有人願意投資數百萬去「掘礦」掏比特幣。[14] 只因為他相信比特幣背後的經濟系統,認為它的幣值會持續升高,他可以從中賺取暴利。如果人所創造的經濟系統尚且得到人的信任,神所設立的經濟體系是否更值得人學習去相信?不過,信徒沒有信心,真的很難在天國「投資」。神所設立的「賺錢」之道與世界設立的不同,世界的法規是透過賺取別人的金錢而獲利,天國的規則是透過給予別人,然後神親自發放「利潤」給你,祂顛覆了人世間的賺錢之道,因此祂需要你的信心,信得過祂言出必行。

神需要你的信心,更需要你的心。當人把心交給神,與神有美好的關係,他才能對神愈來愈有信心,才愈發看見天國的美好,勇於把自己所有「投資」在天國(太十三44-46)。

 

世界衛生組織在最新出版的「醫學診斷名冊」中,考慮將一些嚴重打機成癮情況,列為精神健康問題之一。究竟打機、用手機為何會成癮?真的要去醫?怎樣醫?有得醫定無得醫?

 


[1] What is money?, ed. John Smithin,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Money and Banking, Number 6 (London: Routledge, 2000).

[2] Irena Asmundson and Ceyda Oner, “What Is Money?” Finance & Development 49, no. 3 (September 2012): 52-53.

[3] 見註1。除了早期社會曾用過貝殼作貨幣外,在舊約聖經中,希伯來人所使用的「舍克勒」,本來就是用來計算大麥和糧食的重量單位,後來漸變成貨幣單位。後來社會逐漸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金屬鑄成的貨幣。到19、20世紀,則發展出「金本位」、「銀本位」等金屬貨幣制度。

[4] 同上。在二戰結束前的1944年,國際貨幣基金各國達成了「布雷頓森林協定」,成員國的貨幣與黃金或同等美元掛鈎,實行固定匯率,1971年後至今,美元停止與黃金的自由兌換,各國貨幣開始實行浮動匯率。

[5] 曲建仲:〈比特幣的核心技術,區塊鏈的原理與應用(上):比黃金還貴的比特幣〉,《財經新報》,2017年5月11日,網站:http://finance.technews.tw/2017/05/11/block-chain-principle-and-applicat...(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6月25日)。

[6] 熊劍輝:〈【5 分鐘搞懂比特幣】當年一文不值,如今它比炒房還暴〉,《科技報橘》,2017年3月20日,網站: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03/20/bitcoin-story/(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6月25日)。

[7] 〈【詳解】比特幣點賺大錢?虛擬礦工要做咩?〉,《東網》,2017年1月11日,網站:http://hk.on.cc/hk/bkn/cnt/finance/20170111/bkn-20170111165408903-0111_0...(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4月19日)。

[8] 見註6。

[9] 同上。

[10] David Floyd, “Bitcoin's ‘Pizza Guy’ Repeats the Trick with Lightning Network,”  Investopedia, February 26, 2018, https://www.investopedia.com/news/bitcoins-pizza-guy-repeats-trick-light... (accessed April 19, 2018).

[11] MoneyDJ:〈比特幣跳水!兩巨鯨 24 小時內狂拋 1 億美元〉,《財經新報》,2018年4月18日,網站: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4/18/bitcoin-tumbles-after-mystery-wha...(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4月19日)。

[12] 〈黑客偷晒比特幣!雲端掘礦平台NiceHash損失近5億〉,《蘋果財經》,2017年12月7日,網站: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71207/5755...(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4月19日)。

[13] 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匯率制度的興替〉,2011年8月24日,網站:http://www.hkma.gov.hk/chi/key-functions/monetary-stability/history-hong...(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4月19日)。

[14] 〈【詳解】比特幣點賺大錢?虛擬礦工要做咩?〉。

加密貨幣與電子貨幣......我有話說

吳慧華 | 受訪者:李樹甘教授(香港樹仁大學 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 | 撰文: 吳慧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28/06/2018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俗稱虛擬貨幣基本上打破了人們傳統的思想。一提到貨幣的發行,基本上人們會想到貨幣經由中央銀行發行,即使不是中央銀行發行,也在政府的監控之下發行。加密貨幣的基本特色是去中心化,意味著不再需要管理機構和硬體設施,只要透過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所有的數據均可通過加密系統進行驗證,因此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被第三方攔截。《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描述區塊鏈為「一種開放,分佈式的分類賬,能有效地記錄雙方之間的交易,並且以可核查與永久性的方式進行記錄」。

去中心化的概念得到不少人認同及支持,特別是當人們看見政府管理不善,胡亂「印銀紙」,讓「銀紙」嚴重貶值的時候,面對高企的通貨膨脹,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他們寧願相信一種只存在在互聯網上的虛擬貨幣,根據「中本聰」(英文名:Satoshi Nakamoto,中譯:中本聰,是比特幣發明者的化名)的設計,比特幣(Bitcoin)採用密碼技術來控制貨幣的生產和轉移,總數固定為2,100萬個,任何人再無法任意增發。簡單而言,加密貨幣的數量得到控制,而買賣亦受到監察。

一般人比較熟悉的加密貨幣是比特幣,事實上,繼比特幣之後,隨之而來較為普遍的有以太幣(Ethereum)、萊特幣(Litecoin)、瑞波幣(Ripple)及ESO等,它們都比較出名。由於炒風熾熱,自2009年比特幣推出以後,CoinMarketCap平台估計迄今已經有1,634種加密貨幣。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由於加密貨幣的供應是固定的,因此它的價格更易隨著需求而暴漲暴跌,吸引投機者透過從控制加密貨幣的需求謀取暴利。

雖然在市場上已經有些交易接受行使加密貨幣,最經典的例子莫過如Laszlo Hanyecz在2010年,以10,000個比特幣買了兩個薄餅(Pizza),但是加密貨幣在一般市場上的普及情況大大不如電子貨幣(Electronic Money)。電子貨幣是指通過使用某些電子化方法將該付的金錢,以數據直接轉移給支付對象。現時電子支付主要分兩種模式:一是以智能手機代替信用卡,如Apple Pay、Android Pay、Samsung Pay;另一種是賬戶儲值模式,最常見的是八達通,新興的如TNG、PayMe電子錢包等,至於可充值,又可連結信用卡付款的則有支付寶香港(Alipay HK)。

瑞典已成為一個無現金的社會,電子貨幣在內地亦非常普遍,然而在香港仍未算十分普及,或許不少香港人恐防私隱及個人資料外洩,因此盡量少用電子貨幣,又或是只用以充值為主的八達通。今次筆者訪問了香港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李樹甘教授,與他談到加密貨幣與電子貨幣,他所關心的並非加密貨幣的炒風問題,也不是電子貨幣所牽涉的私隱問題,而是金錢觀及去中心化為香港的下一代帶來甚麼樣的衝擊。

先談電子貨幣,李教授認為小朋友若從小便習慣用八達通付款,誤以為「嘟」一下便能擁有自己想要的東西,甚麼也不用付出,他們對金錢的概念會變得模糊,也會不太懂得珍惜金錢。李教授提到他多年前鼓勵年幼兒女奉獻部份利是錢。由於當畤他們仍未有零用錢,所以對他們來說,利是錢就是一年一次唯一重要的「收入來源」。李教授並沒有先扣起部份金錢並替兒女奉獻,而是將利是錢全數給他們,再鼓勵他們儲起部份,然後從他們自己手中「真金白銀」將錢拿出來奉獻。目的是讓他們有「肉痛」感,但當他們仍願意付出,這才是他們自己的奉獻。另一方面,金錢令人較專注金錢本身,而忽略了它背後的價值。在以物易物的社會,父親生日那天,大小兒子分別送上自己辛勞的成果,大兒子送農作物,小兒子送牲畜,這對父親來說是一件令人欣喜及快慰的事,但當人進入金錢世界後,人們便很自然去計算這些東西值多少錢,以此比較誰付出較多,反而沒有欣賞送禮物者的心意。李教授無意提倡社會重回以物易物的經濟體系,他只是點出金錢本質和當電子貨幣愈來愈流行的時候,家長要注意,做好準備,教導小朋友理財。

至於加密貨幣,李教授表示去中心化的思想值得大家留意。去中心化的背後意義某程度反映對權威的不信任,因為不信任政府可以好好控制貨幣數量,因此大家便起來,寧願承認一種虛擬貨幣,也不要真實的貨幣。這種堅持去中心化的思想,引申出來是去教會化及去家庭化等不同的層面的思想,這同樣衝擊著教會和家庭。

有會眾不信任教會或牧者,他們會否提出去教會化,認為信徒不必返教會,只要在YouTube中聽道便可以,又或以WhatsApp中的祈禱代替教會中真實的祈禱會?至於去家庭化也差不多,當大家看多了與家庭倫常相關的新聞,認為家庭制度失效的時候,便不再信任家庭制度,會不會有人提出不需要家庭,有孩子的人可以與沒有孩子的人共同養育自己的孩子?李教授沒有忽視政府的失效,只是更關注去中心化這一種意識形態引申出來的影響。他表示自己並不是以一個專家的身份去談論此事,只想刺激大家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加密貨幣與電子貨幣。

 

延伸閱讀:

陳碧芬。〈空氣幣太多 虛擬貨幣泡沫提早到來〉。《工商時報》。2018年6月11日。網址:https://ctee.com.tw/news/viewcatenews.aspx?newsid=185763&cateid=jrdc(最後瀏覽日報:2018年6月25日)。

許創彥。〈瑞典無現金社會 居民:7年沒帶錢了!〉。《信報》。2017年8月1日。網址:http://monthly.hkej.com/monthly/article/id/1621410/瑞典無現金社會++居民:7年沒帶錢了!(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6月25日)。

投資等同貪財?基督徒如何投資有道

2017生命倫理對談 《抉擇●人生》系列 (第六回)

講員:吳澤偉先生 | 納思資源策劃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整理:吳慧華 (高級研究員)
24/01/2018

提起投資,有些信徒即時想到投機,甚至想到此舉如同敬拜瑪門。究竟投資與投機有何不同?即使投資不同於投機,各種投資的項目,是否都是一樣,可以達至信徒好好管理及善用神所賜的錢財這個目標?當信徒投資有道的時候,他們又可以如何善用這些金錢?11月1日的晚上,納思資源策劃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吳澤偉先生與大家一同用信仰角度去思考上述問題。

 

要作良善及忠心的好管家

「要作良善及忠心的好管家」這一句話對基督徒來說一點都不陌生。萬物都是神所創造的(詩二十四1),包括人類。而當神創造人類時,祂把召命交給了人類:「繁衍增多,充滿這地,征服它;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所有走動的生物。」(創一28)。如何成為一個好管家?好管家首先要知道自己只是管家,管家不能替代神的位置。管家管理的方向也是要讓神的名得到榮耀(詩八6-9),這與坊間流行的管理學思維模式極為不同。

 

管家要時刻記住神是主,無奈在現實中,金錢又經常與神爭席位,希望成為信徒的主。因此一位好管家要學習好好地去運用金錢,讓它去服侍自己及神(太六24)。香港充斥著找快錢以及享樂的文化,地鐵車廂內也不斷播放著股票的起起跌跌。現今很多香港人亦希望可以「好掂」,可以賺取一筆可觀的金錢提早退休享樂去。為了可以「好掂」,為了找快錢,香港的金融業非常蓬勃,無奈環球的金融體系都不是很健全。金融海嘯正正告訴大家,金融業的尖子大多驕傲、自誇、自大、自以為是神,監管機構失職,投資者亦缺乏分析能力。

 

金錢經常利用憂慮去管轄我們,特別是考慮退休時需要多少錢。我們要打破「是否要有很多錢先夠」的思維模式中跳出來,學習有「幾少錢便足夠」。按照社會制度,人無可避免受到退休年齡的限制,但成為神的門徒,卻是終身的事業,在神的工作上是永不言休的。

 

善於投放人生資源

明光社

好管家除了知道神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也要知道金錢只是人生眾多資源中其中一項。人生還有其他資源,包括家人、社群、靈性、以及工作,當人生命中只有金錢而沒有其他東西時,並不完全。有時候,人生出現問題,並不是金錢出了問題,而是其他地方出了問題,因此人也要重視其他方面,好好營運人生。

 

不要讓金錢成為自己的主人,反過來要成為金錢的主人,這並不是說從此我們便不需要努力賺錢,這裡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有智慧地去賺錢,以及賺之有道、用之有道,好好地活出一生。

 

如何有智慧地賺錢?人藉著工作、做生意、自僱及投資獲得金錢收入,然而,收入的基礎來自其他資源的配合,例如學識、技巧、經驗、態度、健康、時間。或許時間及健康是人無法完全掌握的,但除了這兩項,上述的其他因素,人只要有心,都可以用時間去投資,以幫助自己成為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人,賺取更多的金錢。當我們可以做到獨當一面的時候,箴言提醒我們不要縱慾,而當一個人在工作上有更大的話事權,也不必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時候,學會對不義之財說不。不但如此,更要為啞巴開口,為受委屈的人伸冤。

 

有智慧地管理地上的金錢

現今社會鼓吹消費,甚至「先駛未來錢」。David分享到他有時需要處理客戶下一代的債務問題。投資有道,首先從好好管理自己的現金流做起,「月光族」要加強儲蓄的意識,年青人的存款至少要有三個月的生活費,好應付突如其來的意外,例如失業,而年紀較長的,則可能需要到達兩至三年的存款儲備。當人有足夠的生活儲備時時,David建議大家把剩下來的錢投資在MPF核准基金上,因為MPF的核准基金比較透明和有保障,反而是零售和與保險相連的基金比較沒有那麼透明。

 

透過有效投資賺取生活費,是退休時需要具備的能力,需要學習、鍛練和實踐,愈早開始愈能建立成有效的習慣和技巧。建議從打造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組合開始。舉例你已儲足港元十萬,你就嘗試以這十萬建立投資組合,目標是能夠每月提供500元的現金流出給自己,而從一年、二年或三年後的結存仍可保留十萬或以上的總價值,採用的投資工具應從靈活調動和隨時可按當時的現值吐現,絕不適合從超過一年或以上鎖定的產品。

 

當然,任何的投資都有機會出錯,投資者要容許自己有犯錯的可能。當犯了錯誤時就要找出原因,認識自己的弱點和尋找方法克服是理財的成功基礎。

 

發揮股東的力量,讓社會變得更美善

投資有道不單指到個人投資上要有智慧,也指到要顧及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投資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1758年的教會組織〈宗教之友協會〉。在1758年費城的〈宗教之友協會〉年度會議上,此會禁止組織成員參與奴隸貿易的買賣。雖然現在已經廢除了奴隸買賣,但當中的精神仍然是我們不能漠視的,便是當我們投資某一個項目時,要留意當中有沒有牽涉不道德的交易,因著信仰原因,當時便鼓勵投資者應該避免那些「有罪」的公司的相關產品,如軍火業,酒業和煙草業。約翰衛斯理更提出不在商業活動中傷害自己的鄰居、避免參與製革和化工生產的產業,因為當時這些行業會損害工人的健康。可見無論是透過做生意或投資增加收入,不應該只著眼於當前的利益而忘記了社會責任。

 

或許有人以為只有大股東對社會才有影響力,其實,小股東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David分享到一個小股東也可以在股東大會為社會的邊緣人士發聲,為他們謀求福利。昔日的地鐵沒有自動升降機,也沒有盲人道路,在某一次股東大會上,有一位盲人,詢問地鐵的高層是否不歡迎身體傷殘的人士「搭地鐵」,因著這位股東的提問,地鐵開始興建了自動升降機及盲人行道,方便殘障人士乘搭地鐵。關於這位發言人士,只是在地鐵股東大會舉辦之前,買了一手地鐵股票入場發言。

小腳板 大祝福

——「小腳板祝福香港行動計劃」啟動禮後記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7/01/2016

為了讓青少年可以學習以小行動關心身邊有需要的人,祝福學校及社區,並學習服侍長者,為社會帶出正能量,明光社蒙華永會的資助,舉行「小腳板祝福香港行動」,讓青少年實踐以生命影響生命,走向香港社區傳播祝福。

本計劃啟動禮於2015年12月12日於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順利舉行。十分感謝華永會助理經理(企業傳訊)陳華先生在百忙中到場支持,除致辭鼓勵參與此計劃的學生,並向參與的學生頒發「祝福大使」襟章,差遣他們出發到社區祝福香港。另外,明光社副總幹事傅丹梅女士亦於當日感謝各老師及家長陪同學生到場參與,同時她亦以生活化的例子勉勵學生「莫以善小而不為」。

感謝學校的回應,我們招募了近八十位來自六間學校(包括中聖書院、中華基督教會基法小學、香港扶幼會盛德中心學校、裘錦秋中學(葵涌)、嘉諾撒小學(新蒲崗) 及慕光英文書院)和多個家庭的高小至初中學生成為「小腳板祝福大使」。他們於差遣禮後的未來四個多月,會在日常生活上,以小行動帶來大祝福,為校園及社區貢獻祝福力量,增加社會的融和及凝聚力,並記錄在《好人好事正能量筆記》內。

「生命有Fun」講座

講座部份,我們邀請了恒生管理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及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 (Michael),以及香港城市大學火焰計劃執行總監及註冊社工馬錦華太平紳士,為青少年講解如何關顧社會及長者等內容。

先做「小人小事」 就會帶來大影響

當我們平日在街上遇到貧窮人或拾紙皮的婆婆,或許我們會以「不想阻礙他們『搵食』」而刻意迴避。但Michael認為我們應該細心觀察,了解他們的故事、生活的微細處或難處,才可以替他們想出有效的辦法去改善他們的處境。

Michael向學生介紹了一部十多年前美國真人真事改編電影《拉闊愛的人》(Pay It Forward),並指出就算我們自己是個小人物,如能向陌生人不計回報的去做三件好事,接受者再向身邊的人再作三件好事,以一傳三、三傳九、九傳廿七擴展開去的話,就可以對社會造成極大的正面影響。雖然可能會經歷失敗,但亦值得試試。

先學習CID

另外,Michael亦分享到可減少個人消費及享樂,把金錢投放到幫助他人。他認為學生要先學懂CID,分清需要及想要,再把餘下的作令人得益的投資及捐獻。每個人都可以是走出一小步的第一個人,但當要求別人做好事之前,要提醒自己也要做,甚至要做更多!

理財CID
  • 小心消費(Consumption): 分清楚需要(Demand)及想要(Desire),將有餘的錢拿出去幫有需要的人。

  • 聰明投資(Investment): 可以將一些金錢小心作投資,思想可以如何讓多些人得益,同時自己亦能開心滿足。

  • 捐獻(Donation)方式: 捐助別人亦可有多種選擇,遠的可以以助養方式幫助貧窮地區的兒童;近的,亦可以自己親手造麵包送給露宿者,好好關顧他們。

先了解長者想法

原來,我們一向對長者有很多誤會,以為他們一定很落後、不喜歡與他人接觸、囉唆,並記憶力差。但具有多年前線社工經驗,並創立長者安居協會的馬錦華先生則澄清以上謬誤,他仔細地向學生講解其實很多長者都很精靈、熱愛被探訪,雖然他們不能記太多東西,但很會記住別人對他們曾作出的關心及尊重。

家訪新手Dos & Don’ts

對於探訪長者,馬先生建議學生們要先預備好「三心兩意」:愛心、耐心、信心;誠意及敬意。此外,亦要做好準備,如探訪對象的資料及所需物資,細閱被訪者的背景資料,並預留足夠時間作探訪,以免遲到及顯得很匆忙。這亦是對探訪者應有的尊重。

而在家訪的時候,應小心聆聽他們所表達的內容,並多問些開放式問題,以了解他們的現況,讓他們多談談自己的近況及身體的需要。探訪者要主動關心他們,並以身體語言,如拍拍他們膊頭,來安慰他們。若可以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或鄉下話來和他們作耐性的溝通,他們會很高興。而探訪所談及的內容,則應該保密。

馬先生亦提醒,探訪者應結伴探訪及小心探訪時的環境安全。不應隨意觸碰長者家中的物品,亦不應隨便承諾會再次到訪,要與主辦單位了解後才作下次安排。另外,亦不應問及可能令長者傷心的事情。

最後,馬先生亦鼓勵學生們在探訪前多作預備,也可互相學習及交流心得。

向長者派發小禮品 溫情顯愛心

我們十分感謝慈黃區基督教教會網絡與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他們於啟動禮當天合辦長者活動「耆樂無窮」,並於學校內舉行盆菜宴,讓「小腳板祝福大使」在講座中所吸收的知識,可在當天立即有實習的機會,將明光社預先準備的禮品包在溫暖的筵席中送給長者及長者義工,當天合共送出三百五十份禮品包。

啟動禮在充滿意義的歡樂氣氛下結束。待2016年4月,當祝福行動告一段落後,我們會收集「小腳板祝福大使」的《好人好事正能量筆記》,並將他們的分享及心聲輯錄成《好人好事.小腳板正能量生命教育手冊》,於8月份派發至全港各中小學校。

 
特別鳴謝:計劃蒙華永會資助

 

保障基本住屋權利 政府責無旁貸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1/06/2015

華爾街日報的臉書在六四當天貼上一條為時48秒的短片,瀏覽量在短短數天已達50多萬。短片中的旁白巧問觀眾:「用約400萬港元(約51萬美元)可以在香港買到甚麼單位?」答案是相等於標準籃球場「鎖匙圈」大小、或類似一個美國車位大小的180平方呎的豪宅。

香港樓價高得離譜是常識。第十一次《全球樓價負擔能力調查》公佈若港人要負擔一個正常單位,他的代價是十七年不吃不穿地工作,為全球之冠。港人居住在自置物業的住戶比率為52%(台北市及新加坡分別為81.9%和90.3%)。在香港,由於樓房首要作用是投資而非自住,加上現行沒有保障租客的政策,身邊不少朋友都面對兩年搬一次的狀況。

租住難,置業更難,試問誰能安居樂業?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6月公布了《香港人置業行為與態度研究》的調查結果,調查以隨機抽樣方式訪問了1022人,約有三成人感到自己並非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
 
該研究亦特別調查住屋問題對20至39歲青年的生涯規劃的影響。當中分別約一成半受訪青年因為住屋問題而延遲結婚及放棄生育;而17.3%受訪青年在婚後因住屋問題而與父母同住,工作和消閒上都一樣因著到住屋問題而感到困擾。

我們的社會必須更敏銳於年青家庭的住屋需要。筆者強調的是需要而不是需求,也不是經濟上的數字,而是實實在在的家庭需要:擠迫的住屋、核心家庭之間的磨擦、遲婚、生育年齡下降、生育數字下跌等一連串問題、雙職供樓家長…… 政府的房屋政策有必要加入家庭友善的考慮,協助市民在安居樂業的基礎上,讓他們更有效地承擔自己對家庭、婚姻和生育的責任。

此外,青協早前也發表了《青年價值觀指標2014》,結果指有62.3%的受訪青年表示希望移民外國,原因不明;而在《香港人置業行為與態度研究》中亦有同樣發現,有34.1%受訪青年表示因住屋問題而希望移民,其中25至34歲的受訪者移民意欲比率更升至四成。姑勿論「這些人是否真的有資金衝出香港,但20至39歲的青年正正是明日的社會支柱,而他們現在竟然因著不能安居的緣故而離開心愛的香港,這是相當可悲。政府應及早照顧年青人的住屋需要;筆者再次強調,政府不單是著眼於經濟數字上的供求問題,而是活生生的住屋基本需要。

聯合國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公約》就第十一條提及的適足住屋權提出一系列的解釋,其中包括可負擔能力、宜居程度、得到住房的機會等。然而,現今的香港樓宇面積大小合宜嗎?樓價又合理嗎?住屋市場是否已經失效?回答並要解決以上問題,政府責無旁貸。

曾經刊載於:

《成報》 11/6/2015

理財智慧=本業致富

黃元山先生 |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講師
17/07/2011

過去幾年樓價、租金不斷狂升,加上持續的高通脹,令升斗市民包括不少基督徒都生活得非常辛苦,究竟我們有甚麼出路呢?其實,理財是否一定牽涉投資,如不投資,我們可以如何理財、抗通脹?如真的要投資,不同年齡、財力的人,可以有甚麼不同的投資產品、市場可供選擇呢?
 
「講錢」是在教會的一個避忌,理財很容易被認為是「不屬靈」,於是出現兩個現象:一是,自己私下大炒特炒,卻不會告訴別人;二是,完全不理會投資,永遠皆抱著「現金為王」的心態,認為逃避風險就等於可以清心事奉主。
 
其實,「揸」現金也是投資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為面對的風險就是鈔票貶值,「揸」現金可能不再有保持購買力的功能。世界所有事情皆有風險,分別只是我們願不願意去面對、分析、了解與控制。不投資不單等於把「財寶」埋在地下,沒有盡了做管家的責任,另外,在當今全球政府皆大舉印鈔票的年代,這也是一項不明智的決定。

理財如健康  時刻須打理

理財就像是打理健康一樣,是每一個人皆需要有一些認知的。我們要注重打理我們的健康,因為我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同樣地,我們要注重打理我們的財富,因為它們也是神所交付我們去好好管理的。我們不需要每個人都是醫生去打理自己的健康,但我們會去留意一些打理健康的小貼士、commonsense、小原則;同樣地,我們不需要每個人也是所謂的財經專家去理財,反而,理財有一些簡單的原則,是可以慢慢去理解和學習。
 
記得金融海嘯期間,有一個相熟的傳道人曾私下向我求救,說他的股票已經跌了九成,可以怎麼辦。細問之下才知道,他集中投資了一隻「蚊型」的細價股。我當時候很吃驚,不明白為甚麼一個在事奉上盡心盡力的傳道人會做出這樣的投資決定。「蚊型」的細價股,潛在回報高、但同時風險也高,並不適合一般的理財策略。

減少借貸  分散風險

相反,我認識一個不是基督徒的財主,他對後市雖然看好,但理財謹慎,看重風險管理。其中一個表徵是,他建議盡量減少借貸,包括房貸。債是一個放大鏡;債會把你資產選擇的對錯放大。如果你是對的,你的回報會很高,但是,如果是錯了,後果是嚴重的。你選擇放大回報,你必然認為你對的機會比錯的機會為多,但是,如果你認為你是對的,為甚麼要急於立刻就要拿到最高的回報呢?著名的投資者Warren Buffett就說過,他不喜歡借貸和槓桿。只有你長期的投資選擇正確,不憂資產不增長,但是,如果槓桿比例高,只有你錯了一次,便有機會不能翻身。所以,理財的「小智慧」,包括減少借貸和分散風險。

哪理財是否就只有投資而已?

我認為很多人在理財的時候,目標過高,變得不設實際。理財的目標是要保存資產的購買力,並不是要在幾多年要翻多少翻。我認為投資是理財一個重要的部份,不過,我相信「本業致富」(所謂行行出狀元),但不相信「理財致富」,除非你的本業就是投資,又或者神有特別的安排。

本業致富  保住資產

所謂本業,就是你用盡自己的時間、精力、能力在一個相關的行業。在本身行業以外去追求財富,我認為是不務正業。簡單來說,如果你在自己最熟識的行業也不能成功,為甚麼你會覺得在龍蛇混雜的投資市場能分一杯大羹呢?「行行出狀元」的反面也同樣有道理,就是「行行爭崩頭」,每一行的競爭也激烈,特別是大鱷成群的投資市場。放棄自己的本行而試圖在投資市場大賺,是隔山打牛,心存僥倖。總的而言,我認為,理財不是要有「横財」,而是務求保存資產的購買力。
 
在一個坊間的理財論壇上面,我和一位全港知名的老闆談論經濟前景。當天是要收費入場,但五六百人的大廳仍然坐無虛席。完場後,這位老闆面帶微笑,卻有點感嘆地輕聲對我說:「其實,我認為人應該本業致富,理財如果能夠保住資產,已經是非常不錯了。」
 
你可能會說,如果我的本業是肯定不會致富的行業,那我怎麼辦呢?我的回答是,對於基督徒來說,發財不發財,跟耶穌怎麼看我們是沒有關係的。既然你選擇了你在神裡面的命定,是一種福氣,為甚麼還要不務正業,希望去發横財呢?

 投資無必賺  勿迷信分析

在所有的投資觀察和理論中,我認為只有一條是最真確、最明顯:在市場經濟中,錢,會由大眾流向小眾。既然投資市場上,錢最終會由大眾流向小眾,這意味著大部份的時候,大眾是錯的。很多人的盲點是過份迷信分析,坦白說,通常在樓市股市「撈底」的也不是分析得最多的人。分析是要分析,但sure win的投資,是否存在呢?有沒有一個「必賺」的投資方法呢?我發覺,很多所謂sure win的項目或「必賺」的投資,通常是我們看漏了甚麼。
 
總的來說,投資是保護購買力,不是要「發橫財」;除了投資以外,由於我認為「本業致富」是較明智,這也可以算是理財的另一個原則。投資理財的「小智慧」是要透過時間和經驗慢慢累積,沒有必賺的方法,特別在現在浪急風高的投資環境下,很容易便因小失大。
 
推薦書籍:

  • David Swensen: Unconventional Success: 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Personal Investment
  • John Bogle: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 The Only Way to Guarantee Your Fair Share of Stock Market Returns (Little Books. Big Profits)

 

「企業講道德? 究竟得唔得?」

── 經濟發展與社會公義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5/11/2010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9月份舉辦之「生命倫理對談」,特別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講師黃元山先生,與我們一起對談「企業講道德?究竟得唔得?」——經濟發展與社會公義。

對於畢業於全球著名的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多年來曾任職於皇家蘇格蘭銀行、瑞銀和雷曼兄弟等國際金融大機構的黃先生來說,過去在金融投資界別的工作,使他對企業追求獲利的同時,亦要講求商業道德、公平貿易、社會企業,以及慈善與公用事業等各個看似對立又水火不容的要求,有獨特見解。

企業就是要「賺到盡」?

在對談中,黃先生首先要大家反思:為何企業都是「賺到盡」,而不講求公義道德?經濟學大師米爾頓˙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曾於《紐約時報雜誌》撰文提出: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為賺取最大的回報和利潤(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1]只要是合法,自由地做生意,企業的任務是去追求最大的利潤,追求社會責任則是個人責任。然而,當大家都樂見公司「年年賺大錢,業績創新高」時,對盈利的期望和要求,就像層層疊般由最上的CEO(而對他有期望的其實就是大股東們,當然也包括每一位小股東)下至每一個職員身上,最後就變成了貪婪的「共業」。事實上,怎樣才能促使企業有商業道德、盡上社會責任和有企業良心,作為有份投資的每一位小市民其實也是有責任的。當我們去指責大公司欠缺商業道德,貪婪成性的時候,會不會忘記了自己也可能是他們的幫兇?

那麼,企業又能否既賺大錢,又可講求對社會的承擔?現時很多大公司都喜歡以公司名義捐款和行善,黃先生認為這多只是公司的「形象工程」,大家要留意的是企業文化的轉變。企業作為社會中的一個「有機體」,在社會中是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而企業比個人有更強的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因此影響一個企業的文化,對社會帶來的作用是大的。一間做生意老老實實,商譽良好,講信用的好企業,其實也是社會一份很好的資產。

社企「有得做」嗎?

對於近年興起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黃先生坦言要兼顧經營而又能對社會服務有貢獻,難度是很大的。因為很多時我們都將「社會企業」與非牟利機構(NGO)、慈善機構,甚至是以往的「庇護工場」相提並論,但他們其實是不盡相同的。作為企業本身,要有「自負盈虧」的概念,這又牽涉了經營的策略,售賣的貨品與服務是否具商業價值,銷售手法等多方面的因素。社會企業並不是解決貧窮問題的終極答案,相反地,如果社企管理不善,可能對社區帶來更大的問題。

現時很多本港的社企都著重了「服務社會」那方面,但企業經營往往長期處於虧蝕狀態,長期須要補貼,這對本港社會服務的質素提升是不利的。黃先生指出,很多時社企都高估了其自身產品的可賣性和顧客的消費力,而一般社企單憑顧客的「良心消費」其實是不夠的,社企必須多加創意,去「出售」跟其他商店與別不同的產品,方能健康營運下去。他指出近期在港開展的國際知名社會企業「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就是一個頗成功的模式:以與眾不同的手法去體驗黑暗,既能引發參與者新的感受,也能給視障人士提供具尊嚴的工作,更具經濟效益。[2]

總結:「管家」與理財

那麼,作為基督徒,我們又應如何管好我們的資財?黃先生認為,作為基督徒,應該抱著在世資財只是神給我們託管,而非我們所擁有的心態,這有助我們更好地思想,怎樣才是好的投資態度和最高目標。他指出,參與投資的人,很容易因錢賺得多、賺得易而有「心魔」,最後就在投資中把持不住。基督徒本身帶有的「管家」職份,有助我們把投資目標放在比金錢和回報更高的層次之上,追求「既賺錢,又公義」的目標。具體而言,我們在投資時,可多考慮除財政數據以外的因素,如投資的企業有否推行具「社會道德」的理念? 企業管治中有否落實「家庭友善」政策?企業對社會服務又有何承擔? 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1]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13 (1970).
 
[2]詳情請參「黑暗中對話」。網頁:http://www.dialogue-in-the-dark.hk/html/cn/index.html

良心—投資

有關投資,企業與道德的問題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5/11/2010

香港人人都投資!可能你以為「自己甚麼投資也沒有」,但其實不論是供強積金(MPF),或是投資股票、債市、認沽證,你都已在投資的大洪流上,每月自動進貢市場!

當大家都關注熱錢流入、賣地創新高,談及投資表現,大家都談論經濟數據、市盈率、業績時,我們又應否要求大公司也對最低工資、健康工時等作出承諾?企業除了業績,也應有企業道德嗎?我們的社會,能否兼顧經濟發展和社會公義?

今期《生命倫理》,我們將探討企業與道德的問題;也和大家一起回味《忘不了》——一個感人至深的小巴故事,讓我們一起重拾久違了的良心與愛心。

金錢與投資

── 2010年「若沉遇溺」研討會

吳澤偉 | 資產管理公司 執行董事 ● 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 董事
15/10/2010

摘要

投資與其他成癮行為(如賭博和酗酒沉溺)有很多共通之處。在香港這個處處講求利益的社會,有不少高學歷人士投身金融界。可惜的是,真正對投資有認識、對社會公義有認知的人並不多,大家都努力做一個「機會主義者」。面對這股證券炒賣風氣,教牧和教會領袖必須正視投資沉溺所帶來的問題,從而幫助信徒健康地投資。

引言

香港人生活在資本主義掛帥的社會,有著莫明的空虛,而這個無止境地追求物質享樂的潮流文化,往往成為消費的借口。另外,社會的潮流文化和價值觀誤導了追隨者輕視自身所遇到的錯綜複雜問題,反而把關注過分轉移到某些物品或活動上,最終便演變成沉溺問題。而在眾多沉溺問題中,證券買賣的沉溺問題最為棘手。

證券買賣與賭博的共通點

投資跟很多成癮行為,如賭博和酗酒有許多共通之處,特別是與股票投資有關的金融買賣活動,參與者較易陷入沉溺狀態。從互聯網搜尋得美國有關的研究,發表自National Council on Problem Gambling,從醫學的觀察得出下列結論:[1]

1.當股票投資者得悉其投資的股票價格上升時,他們的腦部便會釋出多巴胺(Dopamine),令其情緒亢奮,跟吸食毒品的效果近似。獲利的憧憬驅使成癮者有更大的衝動去買賣股票,期望延續這份感覺。很多炒賣者都抱著僥倖的心態,亢奮程度亦相對較高,而當其所持股票價格下跌時,其情緒波動也較大和難料。比較之下,認真和細心分析市場和投資目標,對其經營和業務狀況訊息均有解讀能力的投資者,其情緒波動的幅度較小,亦較能配合理性的決策和預期。此類投資者犯錯機會相對較少,停留在錯誤的時間較短。

2.     研究指出,當比較股票投資者與沉溺賭博、酗酒和吸毒者的腦部掃描影像時,在股票投資者憧憬自己獲得豐厚利益的時候,他們的腦掃描影像與上述沉溺行為者的腦掃描影像相近。

大多數有財務問題的求助者都難以制止自己的投資行為。他們最大的樂趣便是一心憧憬獲利或獲利的機會,整個過程包括從浮現直至落實買賣(結算)。這過程無疑使他們因貪財而落入沉溺,其背後推動力乃擁有金錢所帶來的安全和滿足的感覺,填補了他們心底那份莫明的空虛。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投資者調查報告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2010年3月公佈的《2009年投資者調查報告》,當中的數據值得大家思考。節錄重點如下:[2]
1.    全港有2,069,000的成年人乃零售證券投資者,佔人口35.1%;
2.    85%戶口持有人(即1,758,000人)乃活躍的證券買賣者,他們被調查報告定義為證券炒賣者(StockTraders),而非投資者(Investors);
3.     衍生工具的投資/參與者有75,000人,只佔成年人口1.3%。
 
投資者的背景 

  平均
年齡
學歷 個人
每月收入
家庭
每月收入
職業水平 平均
投資額
股票 45歲 中六
或以上
$16,250 $35,000 N/A $100,000
衍生
工具
40歲
(當中76.2%為年輕男性)
中六
或以上
$27,500 $45,000 金融業或較高職級和收入較高者 $250,000
(連股票)
ETF 同上 同上 同上 $200,000
(連股票)
窩輪 同上 同上 同上 $150,000
CBBC 同上 同上 同上 $100,000

 

上述資料顯示,全港每家住戶,平均有一個股票交易戶口或一個成年人參與證券買賣,而這些投資參與者中,85%被界定為「炒賣者」 (Traders),這對外資和機構投資者極具吸引力,因為本港市場既有龐大的散戶數目,加上香港人的儲蓄率較高,所以集資成本既便宜且就手。

這表示證券投資已經普及化。若政府和監管機構積極推動正確的投資教育,對推動金融業蓬勃受發展,締造人口老化卻又有積蓄的社會,本應是美事,因為公眾可以透過金融體系,把積存的資金投放到生意上,提升服務質數,增加社會的就業機會和生產力。可惜的是,現時本港的投資教育政策拖泥帶水,導致炒賣證券的動機絕對不在於提升服務質數,或增加社會的就業機會和生產力,而只是眼前的利益和短線的收益。而傳播媒介亦只管吹捧旁門左道的炒賣風氣,忽略了對投資風險和個人承擔能力評估等知識的傳遞。

香港人的價值觀

對於全港平均八成半家庭都有「證券炒賣者」的情況而言,香港將建構成一個怎樣的社會?抱有甚麼樣的價值觀?我們可從近年的樓盤名稱、廣告及銀行理財服務,按客戶的投資儲蓄來「非人化」和「階級化」等,便可略知一二。更甚者,就是把普羅大眾,特別是社會的弱勢社群(如殘障、老弱和草根階層)邊緣化的情況。例如硬性要求他們使用電子提存機來處理銀行事務,以及聲稱電子化帶來更優良和貼身的銀行服務等,都是人口密集社會的諷刺。
 
香港的家長都抱有「望子成龍」的心態,情有獨鍾於「錢途無限」的金融業。從過去十多年至今,大學生最熱門選修的科目,依然是經濟、工商管理和金融等財金科目。我們把金融機構的傷風敗德政策合理化,不懂得深究和責詢背後管理層和決策者應承擔的責任,又無視前線奉命銷售的低層員工所面對的怨憤甚至刑事指控。一切都只是從經濟利益出發的社會,只會造就機會主義者和成本效益最大化的信眾,加深證券買賣的沉溺問題。

結語

統計資料顯示,炒賣者的平均教育水平是高的,有時甚至是全家中最高學歷的。其實香港充滿很多「高學歷,低智能」的投資「玩家」,以膚淺的認知來把弄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工具,其傷害之深和影響之廣或即時難以發現,但到問題浮現時,往往是病入膏肓。因為衍生工具的槓桿效果,可把刺激感多倍提升,有如毒品吸食者追求的終極境界。從統計資料顯示,衍生工具的成交量已佔總成交量的27%(2010年7月香港交易所統計資料),反映我們的新生一代正朝著更大更高的刺激感和獲利機會邁進。
 
教會作為社會的守望者,應正視這股隱藏的問題。筆者鼓勵牧者和教會領袖,投放時間和資源去認識證券炒賣的問題,並制訂對策帶領群羊,踏上健康和提升社會的投資路。


 

[1]請參考National Council on Problem Gambling: What is Problem Gambling。網頁:  http://www.ncpgambling.org/i4a/pages/index.cfm?pageid=3286。
[2]請參考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2009年投資者調查報告》(Retail Investor Survey 2009)。網址:www.hkex.com.hk/eng/stat/research/​Documents/RIS2009.pdf。

我要做個「不賭翁」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2/02/2009

身處在「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的香港大都會,賭博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事情。由家人每星期「刨馬睇波」,同事「夾份買六合彩」,甚至是「人人講股」,投資投機分也分不清……我們應如何自處?聖經又怎樣教導我們面對賭博問題?

香港賭博情況

名義上,香港現時實行的是「不鼓勵賭博」政策,即將賭博活動局限於少數受管制的途徑:如港人熟悉的賽馬、六合彩、和自03年通過的足球博彩等。但在亮麗的政策口號之下,本港賭風其實是極其熾熱的。在07-08年度,馬會的投注總額超過1000億,繳納的博彩稅高達132億,兩者均創十年新高。

熾熱的賭風與中國人愛金錢、以賭博追求刺激的文化風氣,以及對「賭博為慈善」兩者分不開的狀況有相當的關係。在中國文化裡,賭博彷彿成為了必要之惡(Necessary Evil),社會雖然不認同賭博,它卻是被接受為大眾娛樂,「小賭怡情」是被社會認可的行為。每逢新年節日,攻打「四方城」就是家中例行節目;而在日常生活裡,六合彩、賽馬、講波更是大家茶餘飯後的好話題。正正由各樣的社交賭博(Social Gambling)開始,很多人從少就被耳濡目染、不能自拔,而成為病態賭徒(Pathological Gambler)。

另一方面,馬會和各大傳媒積極推動賭博,舖天蓋地的賽馬和賭波資訊和鼓勵投注巨額六合彩和金多寶的廣告比比皆是。這很大程度上與馬會打擊外圍賭博、為賭博稅「包底」和「賭博為慈善」的等方針有關。因著向政府每年繳付最少80億的賽馬博彩稅,馬會十分積極推廣賭博,而大眾亦對「賭博亦是慈善」十分接受,對賭博的戒心也因此減低。加上澳門開放賭權,各大賭場旅遊設施陸續開幕,這也吸引了很多香港人到澳門旅遊,順便「試試運氣」。

再退一步來說,就算我們沒有參與賭博,那些時有所聞的股票消息,各樣衍生工具,認股權證,和炒賣活動,多多少少也帶有賭博元素,就算沒有直接參與炒賣,但我們當中的強積金和退休金,絕大部份也有投資的部份。我們應如何處理?是完全不投資,只有現金「揸手」,還是應該積極進取,不要做「又惡又懶的僕人」,任由身家日夜貶值?

賭博對我們的影響

在了解賭博對我們的影響前,我們先要了解賭博的本質是什麼。賭博是在雙方同意下,基於人為的風險,而達成財物轉移。雖然賭博似能振興經濟,但實情是:在賭博當中,勝利者所賺取到的,是來自對方所失去的。這與我們正常的投資、做生意買賣不同:因在投資和生意中,會為社會製造實質的商品及財富,而在商品、服務與金錢之間的交易,雙方都有所得益。

我們相信賭博是不合宜和不健康的行為,是因為賭博推崇著一種靠運氣的僥倖心態,會腐蝕個人奮發的鬥志,使人只會看重短暫的利益,缺乏長遠目標。而且賭博背後的推動力是出於貪婪、自私的心態:賭博中所賺得的,是來自他人不情願失去的,這有違「愛人如己」的教導。賭博行為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是勝負的關係,與我們生活中講求互利合作的的關係剛剛相反。長期參與賭博,會使人變得好勝,喜與人競爭比較,自我中心,嚴重影響人際關係。

不少沉迷賭博的人口中只掛著錢財,斤斤計較,不關心身邊的親人朋友。在很多有關香港病態賭徒的研究中發現,大部分病態賭徒於青少年時期已開始賭博。而他們當中大都有情緒困擾及相關的行為問題,如較悲觀、自尊心低,容易將失誤歸咎於人、責任心較低及家庭觀念薄弱等。另外,賭博往往不只是賭徒的個人問題。基於「家醜不出外傳」的心態,個人的賭博問題,往往牽涉到整個家庭,甚至親屬朋友當中。而現時流行的運動賭博(Sport Gambling),正正是連結於青少年所喜愛的足球運動。還有在互聯網上的互動賭博(Internet Gambling),都是我們所要面對的問題。

聖經如何教導我們?

在03年的賭波合法化爭議中,曾有身為教徒的政府官員,認為「聖經十戒裡無講過不可賭博」,所以推行賭波合法化亦無可厚非云云。但聖經已明明的教導我們「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我們應該明白聖經所教導的,叫我們不要又事奉神,又事奉馬門(太6:24)。

其實,聖經強調人行事是靠著上帝的恩典和引領,而不是靠好運,因世上一切的事都掌握於神的手中,僥倖的心態是將運氣當作神。聖經教導我們在世上的角色是管家,世上一切的事物都是屬神所有,人只是代祂管理、運用財物(創1:26-28;太25:14-30),以達致榮神益人的果效。我們所擁有的是神托管的使用權,而不是擁有權。參與賭博,正是將屬於神的據為已有,並將之處於風險中。另外,聖經所強調的不是擁有,而是施予(徒20:35);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相反地,賭博是嘗試賺取別人失敗所失去的,有違聖經所強調愛人的原則。

在應用上,我們可以多想想:「明刀明槍」的賭博固然不合神的心意,對股票投資,我們應以謹慎的態度作決定,事先要明白投資產品的背景資料、相關業績數據和投資種類。在諮詢過專業人士的意見後,一般穩健的,並設有「止賺」和「止蝕」目標股票投資應是無問題的,但帶有投機成份的期權產品,高風險基金或衍生工具則應小心處理。

在進一步,我們更應多思想「投資」的意義。其實甚麼才是最穩妥的投資?出糧後,那一項支出是優先的呢?是在世界上的,還是在天國上的?總要記著神給我們的應許和挑戰:「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在每一個月的收入上,先將奉獻給神的,先獻上,並且多多支持屬靈事工,就是上佳的投資了。

曾經刊載於:

救恩報 第6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