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為患難而生
箴言十七章17節這樣說:「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時勢艱難,經歷了社會運動和三年疫情之後,又遇上經濟不景,雪上加霜,一些過往有心有力的奉獻者,例如教師、社工、醫護等專業人士的退休潮和移民潮仍未完結,過去一年,不少堂會和機構亦面對愈來愈大的財政壓力,不少機構需要大刀闊斧節流,包括減薪、裁員、搬到較細和租金較平的辦公室、以及削減某些事工等等。我在機構事奉25年,今次的情況看來最為嚴峻,估計對不少堂會和機構來說,財政壓力會維持一段頗長的時間。
不過,作為領受異象和使命而創立的團體,只要行在上帝的心意之中,深信上帝會用出人意料的方法供應各堂會和機構的所需。因此,在考慮任何應變方案之先,必須重新思考堂會和機構在當前的社會環境,究竟如何繼續持守成立時的異象和使命是最重要的,因為一些事工在成立的時候可能有特別的需要,當時移勢易,若有關需要已不存在,已完成了歷史的使命,光榮地退下火線並不是值得羞愧或難堪的事,作為一個使命團體若只為了維持日常運作,同工卻渾渾噩噩是沒有意思的,也浪費了支持者的奉獻,有些人因為對自己創立或事奉了大半生的堂會或機構有些情意結,因此,就算已長期陷入困境仍不想結束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只是管家和僕人,上帝才是老闆,祂在不同的時代會興起不同的人和群體以不同的方法去服侍祂,我們若將堂會或機構當作個人的成就或產業,反而是自高自大,求主給我們能看清時勢,知所進退。
除了結束之外,其實共享資源、甚至是合併也是善用緊絀的資源的好方法,香港一個彈丸之地,竟然有1300多間堂會和數以百計的福音機構,當中一些小堂會因為人口老化、沒有新人加入等因素只餘下幾十會友,甚至沒有傳道牧者;有些老化的機構平日甚少活動;也有些機構的事工大同小異,卻各自要負擔幾名同工和辦公室的開支,實在吃力不討好,現時是加強堂會和堂會、機構和機構、以及堂會和機構之間合作、甚至合併的大好機會。
一直以來,很多堂會在星期一至五都浪費了大好的地方,重門深鎖,一些機構卻要捱貴租,彼此共用地方,無論是誰租或奉獻給誰,也是雙贏的方案。大家何必墨守成規,就像非到疫情不願意主動學習透過網上直播聚會和開會一樣,很少主動求變,也許現在是時候非自願但不反對地認真考慮一下了。其實加強合作是雙贏的方案,讓堂會和機構之間找到合作的伙伴,因為很多時堂會缺乏接觸不同對象的網絡,機構則缺少人力和金錢,兩者可以互補不足,香港寸金尺土,若能省下一筆租金及共用辦公室的器材,少數怕長計,亦十分可觀。
對於一些坐擁大量資金的聯會機構或有可觀的購堂或其他儲備的堂會來說,在現時的環境,增加對不同機構的奉獻、設立一些基金讓不同機構申請、甚至短期免息貨款給一些週轉有困難的機構,比起建堂或儲蓄有意義得多。向誰多給就向誰多要,希望各聯會或大堂會的領導層能有更廣闊的國度觀,將所有主內的群體看作肢體,我們都只是神委託的管家,所有資源都是神交給我們好好運用而不是團體或個人的財產,財主進天國的困難,在於不願將財寶分給有需要的人,無法積聚財寶在天國,也許這也是主耶穌對所有較為富裕的聯會或堂會的提醒,小心不要做了守財奴。
另一方面,當社會經濟出現困難的時候,一些有穩定收入的弟兄姊妹應該更多留意自己的堂會和不同機構的需要,為了支持自己認同機構的事奉和服侍的群體多走一步。此外,不少弟兄姊妹沒有結婚或沒有子女,若能及早為身後事作規劃,將自己的住宅和其他財產在安息之後,將一部份奉獻給一些自己認同的機構,對這些機構的財政可以起到穩定的作用,也是一件可以在走完了在世的旅程之後,將祝福延續下去的美事。教會群體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忠心事奉而傳承下去的。教會也好、社會也好,不同的時代都會面對不同的挑戰,比起戰亂、逼迫、洪水、地震、瘟疫或在曠野飄泊來說,我們現在面對的其實又算不得甚麼,只要眾教會和弟兄姊妹都願意跟隨主的教導去事奉、奉獻和對有需要的弟兄姊妹伸出援手,神自然會透過奇妙的安排,供應眾堂會和機構的需要,希望大家不要對在機構服侍的弟兄姊妹的需要視而不見,記住弟兄為患難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