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任的態度
過去一年,大家有沒有為了一時的不滿、怒火、甚至義憤,講了或做了一些傷害了自己和其他人的事呢?大家在做任何決定、講任何說話之前,有沒有先好好坐下來計算代價呢?還是為了做一分鐘英雄;為了一時的衝動;或者為了出一啖氣,而做了一些會令自己後悔、或者自投羅網、作繭自縛的事呢?
路加福音十四章28至32節提醒大家「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
當然,講了一些話、做了一些事,為自己帶來麻煩,並不等於一定就是做錯了,因為,很多時做應該做的事,講應該講的說話,都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但馬太福音五章37節亦提醒我們,「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 。」我們是否說一些話,做一件事不能單憑後果來決定,而是要跟隨主的心意,不能違背一個信徒應有的原則。 那麼路加福音十四章想提醒我們甚麼呢?我想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計算代價,權衡輕重,懂得分辨甚麼是不能不做,以及避免無謂犧牲,誤己誤人。
過去一年,很多教牧和弟兄姊妹,很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以及在社交媒體表達意見,大家對香港、對身邊的弟兄姊妹和年青人的關心和支持是一件好事,亦相信不少人對所要付出的代價無怨無悔。不過,當出現了許多大家沒有預期的發展之後,也許我們應該好好反省,究竟我們一直以來對社會行動和政治形勢的判斷有沒有自以為是呢?我們在憤怒中曾說過的惡毒和咒詛話是否過了火位?以及我們所做的對那些跟隨自己的人帶來甚麼影響?
過去幾年,由於長期以來透過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手段去爭取的民主發展、公義社會,似乎都沒有明顯的果效,只能原地踏步,再加上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政策有愈來愈緊的傾向,令到許多人愈來愈沒有耐性,因此,轉而支持一些愈來愈激進的抗爭方式,而一些溫和及中立的政黨和政治人物亦不斷被激進的群體牽著鼻子走,漸漸接受以較為極端以及暴力的手法去爭取社會改革。不少本來和理非的信徒,在這個社會洪流之下慢慢也失去了原有的堅持。
不少支持較激進手段的人,相信起初都會以為這些只是權宜之計,或者認為由於對手邪惡,因此,可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為了達成更美好的目標而暫時容忍一時的過火的行徑。不過,事情的發展相信出乎不少支持激進手段的人的意料之外,令暴力成為常態,又送了最佳的理由給當權者,讓他們可以用遏止暴力為名,而訂立一些嚴苛的法例和採取嚴厲的手段,不少本來中立的市民由於希望停止暴力衝突,避免香港陷入真正攬炒的困境而接受了這些安排,也令不少本來高調參與抗爭的人忽然之間要轉軚、收聲、退出社運、在社交媒體消聲匿跡、甚至流亡海外,令人感慨。
不過,必須講清楚,轉軚不一定是壞事,難道明知前面是一道牆也要直撞過去、車毀人亡、白白犧牲嗎?改變一方面可能是被當權者愈來愈高壓的手段所導至,但另一方面,亦可能是當初高估了自己對政治的判斷能力,以及低估了複雜的政治氣候和國際大環境的變化。有些教牧和弟兄姊妹對政治的了解其實十分有限,對中國和香港的政治體制和歷史發展只是一知半解,只憑一腔熱血,結果泥足深陷!
政治是很多教牧和弟兄姊妹不熟悉的高樓和戰場,大家若真的有負擔,願意關心,可以按個人的感動而有不同程度的參與,不過,要參與的話,應該先花更多時間去深入了解,然後才作出判斷,並且不要高估自己的判斷,以為自己一定對,因為大部份教牧和弟兄姊妹關注政治的年資都很淺,自顧亦不暇,更加不要輕易站出來帶領其他人,否則,變成瞎子領路,只會誤己誤人。大家還是先好好計算一下,自己有沒有條件、準備去蓋高樓、甚至領軍打仗嗎? 計算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