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疫情下崇拜和牧養的挑戰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1/03/2022

羅馬書八章35節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在今時今日的處境,更貼切的應說難道是新冠病毒嗎?是防疫措施嗎?是恐懼嗎?是執事同工嗎?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2年3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31/03/2022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瀑布》(The Falls)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31/03/2022

羅品文與丈夫離婚,獨力照顧女兒王靜(小靜),二人仍居於舊居。由於小靜班中有人確診新冠肺炎而在家隔離,與母親一起的隔離生活關係緊張。公寓外牆在進行修補工作,一幅藍布遮蓋了窗外陽光,令家中生活更為壓抑。品文逐漸有幻聽幻覺,患上思覺失調,不單令家中失火,更被送到精神病院作短期治療。

情牽兩代情 最終還是愛 孩子出櫃後 還是自己的孩子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31/03/2022

香港是個很注重家庭價值的城巿,很多父母未必能夠接受孩子的性傾向是同性戀,同性戀孩子們可能因為害怕父母會責備,或者強迫他們改變,而不敢向父母出櫃,或者出櫃後無法好好處理彼此的關係,引發更多問題。

性沉溺的預防、治療和同行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31/03/2022

明光社於今年1月14日舉辦了「明光社25週年呈獻系列:性沉溺的預防、治療和同行」網上講座,邀請了私人執業精神科醫生康貴華擔任分享嘉賓,由明光社事工顧問傅丹梅女士擔任主持。當晚講座,主要是探討性沉溺帶來的挑戰和治療方法。

再婚的婚前輔導服務評估研究報告——量性研究分析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31/03/2022

雖然經濟結構改變、文化及社會變遷對香港的家庭造成很大衝擊,離婚人數不斷上升,但是再婚人數也以倍增上升。

金繼.香港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30/03/2022

「金繼」是甚麼?金繼(Kintsugi,日文為:金継ぎ,即「以金去承繼」;有時或稱為金繕い,即「以金去修繕」的意思),是起源自15世紀在日本的一種技藝,是以天然的塗漆,將破爛了的碟子、杯子、茶碗等器物,重新黏合,再塗上金粉。金繼於這些裂縫之間,透過人工整合,令這些破損的器物重生……

疫情謠言知多少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30/03/2022

大家還記得11年前的「盲搶鹽」事件嗎?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了巨大地震,災難不但奪去三萬多人的生命,還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不獨影響福島居民,也引起東南亞人對核輻射產生恐慌。

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

30/03/2022

《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擊敗拖延、惰性、完美主義,讓行動力翻倍的高效習慣法則》

作者:高原
出版地:新北市
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光體文化)
出版年份:2021年

為何總是記者?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24/03/2022

上週兩單新聞,令記者彷彿成為眾矢之的,一單是now新聞台記者在疫情記者會提問,內地醫護如出現醫療失誤的投訴機制為何,最後被指打擊內地醫護士氣,now新聞台最後出聲明道歉和澄清,[1] 及後更有一段偷錄的聲音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