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性別自主是人權?變性手術酷刑論的系譜學研究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2/12/2017
變性手術酷刑論
在討論性別承認政策時,不少人高呼政府必須讓無完成變性手術的人獲得異性身份和權利,甚至大聲疾呼讓人憑自我聲明就可以獲得異性身份。他們號稱這大膽和明顯地與兒童和女性權利相沖的主張,乃為獲聯合國背書的「人權」。而羅列了正反雙方論點的《諮詢文件》如此寫道:
向兒童性侵犯說「不」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 註冊社工 | 中國神學研究院基督教研究碩士(主修婚姻及家庭輔導)
(編輯﹕謝芳)
20/12/2017
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會偏離。《聖經新譯本》〈箴22:6〉
影響力強大的#MeToo運動
郭卓靈
| 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5/12/2017
「#MeToo 」這標籤源於本年10月於美國幾十名女性指控一名電影公司創辦人及製作人Harvey Weinstein 性騷擾或性侵的事件,其後荷里活其他曾有相同遭遇的女星也相繼說出類似的經歷。
從《唯一的唯一的唯一》看偽性教育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4/12/2017
馬來西亞鬼才歌手黃明志近日在社交網站發新單曲《唯一的唯一的唯一》,如果單聽歌,不論曲詞編均是典型大路的情歌,但作為「鬼才」歌手,當然不會止步於此。他上周先後發放兩個MV在網絡上供人轉傳,第一個按常人理解的「唯一的」的意思去編排的,就是一個一男一女準備結婚、拍婚紗照的浪漫版本。
閱讀調查數據的竅門 以性教育為例
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4/12/2017
若要在街上隨便找100個人,會有多少15-24歲的青年人?
政府統計本港約有700萬人,其中78萬人是15-24歲的青年。簡單推算,隨便找大概會有11人是青年吧?不,實際要視乎你站在哪條街。
電競牧養研討會後記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7/12/2017
明光社上月與Jesus Online合辦、G-power協辦《電競牧養研討會》,吸引近150人出席,在活動開始前我們成功邀請80多位參加者在網上完成一份問卷。我們相信這80位參加者,相對其他牧者和關心青少年的導師,應該是對電競、遊戲這議題比較有認知,得出的結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