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會》是哲學家韓炳哲最早期的暢銷作品,當中對於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和現代社會的批判可謂是非常精準。他認為,現今社會是一個單向度的績效社會,這種追求績效的心態並不是從上層而來的直接剝削與催迫所造成,而是從一種過度正向思考所形成的自我剝削。他在書中指出,這種剝削更有效率,因為它與自由的感覺同時出現,也就是說,人以為自我的規訓是出於自己的自由,然後邁向進步,但其實都只是一些隱性控制(精神控制)。一言蔽之,就是人在新自由主義下,沒有辦法擁有真正的休息,從無止境的自我壓迫中,在心理上變得倦怠和過勞,從而產生憂鬱與無力感,韓氏形容這種狀態是一種「績效性暴力」。
概念看似複雜,但其實從日常的教會生活中也可以體現。教會中的事奉者過勞的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但這個情況為何會出現?即使是明知自己陷入疲勞,為何仍然無止境地催迫自己事奉?如果根據韓氏的說法,教會或自我造成了一種「停止事奉便會辜負上帝」的氛圍,身處於這種氛圍下,「追求績效」的自我壓迫便開始出現,會開始認為休息是辜負了上帝的恩典,無止境地催迫自己,變得好像正在「事奉」上帝,同時又充滿無力感。
身處效率至上的社會下,休息亦容易帶有「有效率的休息」的想法,韓氏對於「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的回應,大概便是「休息就是為了休息」。他認為「安息日」般的休息,就是主動「不做甚麼」才能使人有空間沉思、創作。事奉懂得休息,才能如詩篇四十六篇10節所述:「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