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教會勿誤墮法網的一葉聯盟
現時香港堂會的數目約為一千三百多間,有五百多間堂會的崇拜人數是在100人內,[1] 這些堂會所擁有的資源相對較少,加上面對移民潮、教牧同工離職轉職、人手短缺等情況,要維持運作也有一定困難,而隨著社會形勢的轉變,政府對於慈善團體的監管亦變
現時香港堂會的數目約為一千三百多間,有五百多間堂會的崇拜人數是在100人內,[1] 這些堂會所擁有的資源相對較少,加上面對移民潮、教牧同工離職轉職、人手短缺等情況,要維持運作也有一定困難,而隨著社會形勢的轉變,政府對於慈善團體的監管亦變
移民潮和退休潮對堂會和機構的影響愈來愈明顯,堂會缺乏牧者、機構缺乏有經驗的同工、奉獻不斷下跌,一些堂會和機構的經濟已響起警告,以明光社為例,過去半年幾乎每個月都出現赤字,今年頭兩個月的赤字已經達到56萬元。作為神家裡的一員,所有信徒應該在神面前好好的安靜和思考,在金錢、能力和時間等各方面,應該將天國的事工、神家裡的事放在甚麼位置和優先次序?另一方面,金錢奉獻固然重要,不過,思考如何善用堂會和機構現有的資源,更靈活地配搭,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更可以體會原來神早已將我們的需要放在我們的身邊。
基督教機構被稱為翼鋒教會,可能有人會以為機構只是教會的好幫手,是教會的前鋒而不是教會本身,這是美麗的誤會。教會的原文其實指的不是地方,而是被神呼召出來的群體,重點在於會眾,而機構同工作為回應神的呼召而聚集一起去事奉的群體,本身也就是教會,機構和眾堂會一樣,其實也是基督身體的一部份,與堂會是互為肢體,互相配搭的。由於大部份的堂會人力物力有限,難以全面兼顧神交託給眾教會的使命,而不同的機構往往是由於看到或回應不同的需要而成立,為的就是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堂會和機構其實是唇齒相依的。
每年10月17日 是國際消除貧窮日,根據香港政府公佈的貧窮數據,2020年貧窮人口,在政府一些扶貧政策介入之前,達到165萬3千人,按年大增16萬2千人,貧窮率是百分之23.6,兩者都是2009年有紀錄以來最高。 而在香港貧窮線的定義是住戶的收入在所屬人數組別的入息中位數的一半,在2020年,一人家庭的每月收入如果少過4,400元,五人家庭少過2萬元就是低過貧窮線了。當然,貧窮是一個相對的問題,香港作為一個相對富裕的大都市,不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不過,生活得很艱苦、特別是居住環境狹窄和衛生環境惡劣的情況就肯定存在,我們無法消滅貧窮,但應該致力減貧和扶貧。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每年都會做一項調查和舉辦相關的研討會,今年主要講斜槓事奉,研究新一代基督徒的事奉觀和實踐情況。提起斜槓,大家可能想起一些不會只是做一份工,而是按著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有幾份、甚至許多份兼職或者自由工作的年青人,因為現代的年青人喜歡追求個人的滿足感,過比較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受困於一份固定的工作,亦不喜歡在工作上受太多的限制,特別是受上司的束縛。不過,今次的調查和研討會所討論的斜槓是指事奉而不是工作,我們針對的主要是今時今日基督徒對事奉的想法和態度,包括他們有沒有在教會以外參與事奉、或者自發地用自己的恩賜和渠道去事奉,當中有幾點發現和觀察很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斜槓事奉並非年青人的專利,不少受訪的中年或年長的信徒,原來都是在教會以外有不同的事奉的,特別當他們已經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加上豐富的經驗和人際的網絡,以及當他們的子女已漸漸獨立自主,毋須再依賴父母,於是他們就有更多的空間和能力去參與多一些外界的事奉,傳統上他們可以成為不同學校的校董、機構的董事和顧問、培訓活動的導師。不過,今時今日,可以發揮恩賜的機會更多,因為無論是製作動畫;詩歌音樂分享;發表文章、勵志的訊息和小品、甚至教學片段等等,都可以一手一腳完成,毋須其他人或昂貴的器材協助,要斜槓事奉比以前容易。
面對疫情的變化起伏和社會的困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街坊、一些正接受服務的受眾以至教會的弟兄姊妹,都有迥異的需要,教會及機構可以如何回應?2022年2月22日,本社舉辦了「明光社25週年呈獻系列:四面受疫,卻不被困住 ——堂會及機構在疫情下面對的需要和事奉機遇」網上講座,邀請了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
一波又一波的疫情每每教人措手不及,特別是對基層人士來說,原來的生活已經十分艱難,疫情下的種種政策無疑是讓他們生活的擔子百上加斤。
疫情之下,政府對宗教場所的限制愈來愈嚴苛,甚至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教會只有受薪同工才能進入,教會在這段期間可以有甚麼機遇,即使四面受疫,仍不被困住?明光社於2022年2月22日,舉辦了一次網上講座,當晚的分享嘉賓包括了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堂主任陳淑娟牧師、宣道會屯門堂甘晨智牧師及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他們分享到教會在疫情下的機遇,以及面對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