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比嘴巴更誠實
要生存,就必須要有某種信心、某種信念,否則每一天都會活在無盡的懷疑與苦惱之中,而我們每天生活中的行動,正正就是反映我們的信念,活出我們最基本的價值觀。
要生存,就必須要有某種信心、某種信念,否則每一天都會活在無盡的懷疑與苦惱之中,而我們每天生活中的行動,正正就是反映我們的信念,活出我們最基本的價值觀。
編輯﹕謝芳
「我們雖然四面受壓,卻沒有壓碎;心裡作難,卻不至絕望,受到迫害,卻沒有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我們身上常常帶著耶穌的死,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的身上顯明出來。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為耶穌的緣故常常被人置於死地,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聖經新譯本》〈哥林多後書4﹕8-11〉
面對反覆不定、難以預測的疫情,究竟大家習慣了沒有?無論我們是否認同與病毒共存的防疫策略,起碼我們應該考慮與病毒共舞,而不是望天打卦、望穿秋水,等待病毒感染清零才重過所謂「正常」的生活吧!正如我們不會等待病毒完全受控才會返工返學、做運動、見朋友、同孫仔飲茶,而是會千方百計,計算好風險,避重就輕地做一些對自己和身邊的人真正重要而且不適宜拖延的事,靈巧地在疫情下翩翩起舞而不是縮在一角「等運到 」。其實在疫情之下仍然有很多事是我們可以做和必須做的,例如:
年近歲晚,遇上停晚市堂食及取消花市,不少小商戶都會錯過銷售和做生意的黃金機會,就算過往教會或弟兄姊妹本身沒有購買年花的習慣,今年也可以考慮破破例,好好為教會和家居裝飾一下,一直以來不少教會在講台前面也有插花,其實改為擺幾盤年花又有何不可呢?教會內四處也擺些年花佈置更可以增添一些節日氣氛,就讓我們一起在春節更多記念有需要的鄰舍。此外,又可以鼓勵弟兄姊妹雖然不能堂食,也可以多光顧一些小店,多買一些賀年食品和外賣作為團年、開年之用。
假如在網上試著搜尋「學童、打機、網絡、上癮」等字詞,會發現不少有關學童沉迷打機、上網成癮的新聞,當中輕則有學生因沉迷打機而影響學業和健康,重則有學生會做出傷害自己、企圖輕生的事。
約翰福音十章11至15節引述主耶穌的話:「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見狼來,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趕散了羊群。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並不顧念羊。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並且我為羊捨命。 」
香港的教會和社會正處於困難的時刻,無論是政治和疫情,都對經濟、民生、人權和自由帶來很大的衝擊和挑戰。作為堂會及基督教機構的負責人,牧師和傳道,大家在不同崗位上其實也是在牧養不同的弟兄姊妹和群體,在這個人心不安、羊群焦慮的時候,一個好牧人更應反思自己對羊群負有甚麼責任,有甚麼是我們要捨的。
首先,是捨得花時間。好牧人要餵養他的羊,而餵養是埋身的工作,要近距離認識他的羊,明白他們的生活習慣、體質和需要,按羊的不同需要而有不同的照顧方式,因此,要牧養不同年齡和政見的弟兄姊妹,便要埋身接觸和了解他們的處境,無論你的羊是藍絲、黃絲、中產、基層、打算移民還是新來港人士,任何顏色的羊都是你要照顧的羊,好牧人總不能閉門造車、想當然或者選擇性地牧養,不認識自己的羊的根本無法做個好牧人。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認為基督徒因為滿有神的恩典,所以生活應該是一帆風順,不斷成功的,已經忘記了信仰是要付代價的!還是認為每星期返教會、每個月有奉獻、按自己的興趣選擇一些事奉的崗位,便是一個背起十字架的基督徒了,也許準確一點說我們只是戴上十字架的基督徒!十字架根本不是甚麼重擔,也不是羞辱的記號。哥林多後書四章8至9節所描述的景象對我們來說是否很陌生?「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我們的信仰生活裡有經歷過,甚至祈求過困難和考驗呢?
這兩年的社會運動和疫情,對長期過著太平安樂日子的香港教會和基督徒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考驗,我們所傳揚的我們相信嗎?我們所期盼的究竟是主快來還是黎明請你不要來呢?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追隨基督》一書中有一句名言:「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是呼召他來為祂死。」究竟大家是真的想死、詐死還是作死呢?
2020年是難以忘懷的一年,對於香港的教會來說也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新冠肺炎令教會打破了不少過往一直堅守的傳統,不但長時間停止了現場的聚會,連聖餐、聖誕崇拜、報佳音、洗禮、甚至探訪等等都消失了,情況比日本佔領香港和沙士時更嚴峻!此外,面對政治環境的轉變,部份曾在社會運動走得比較前、敢於發聲的教牧和信徒領袖以不同的理由離開香港;或者因為感受到愈來愈大的壓力,為了自己、家人、堂會或機構的利益而轉為沉靜;亦有一些因為不同的原因而被點名批評、甚至被檢控。在面對重重困難的時候,教會更應思想如何真正成為教會,我們與一般的政治及社福團體究竟有甚麼分別?
面對疫情,我們知道教會不會是自動免疫的,外國一些宗教團體因為堅持聚會、甚至不戴口罩而成為爆疫群組,令香港一些教會成為驚弓之鳥,變成甚麼都要跟足政府,不會靈活變通。政府的防疫措施往往是一刀切的,而為了方便其實很多時未必有足夠的醫學理據。例如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當食肆可以繼續營業;超市和商場沒有限制同一時間入內的人數;辦公室可以繼續上班;為甚麼教會要停止所有現場聚會?
政府派10,000元,大家想好了怎樣用嗎?如果你本身工作和收入穩定,應該積極考慮一下使用這些額外的收入去祝福更多有需要的群體。將十分之一、甚至更多奉獻支持一些在疫情期間仍然努力去服侍他人的機構,透過她們去祝福更多的人。真正富有的不是那些只是將錢放在銀行、埋在沙堆的人,而是懂得好好運用的管家。瑪拉基書三章10節:「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這段經文提醒所有信徒要努力學習實踐十一奉獻,其實也是教導我們如何領受更多的祝福。
每個人都有些難以突破的圍牆,教會亦然。而難以突破主要不是由於我們沒有恩賜,而是沒有心志。雖然一個人總會有限制,但一群信徒加起來,總可以互補長短,一個人做不來的事,一群人是難以推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