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Life Itself – Roger Ebert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8/04/2016

念中學的時候,愛上了看電影。每逢假期之時,例必往戲院裡鑽,當燈光漸暗,銀幕放下時,心裡便湧上一股莫名的興奮。
 

毛記電視 (二) —— 向活地阿倫學習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9/02/2016

上堂時我問學生有誰看過「毛記電視」,有一半同學舉手,再問他們對「毛記電視」有什麼評語時,多數說內容好笑,道出了年青人的心聲。然後再問看完節目後有什麼反思時,全班就靜了下來。良久,一位學生說 : 「娛樂性豐富,又搞笑,但看完即忘」。
 

毛記電視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6/01/2016

傳媒教育學者David Buckingham 十多年前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探討現世代的年青人是否關心時事。因為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報章銷量下跌,看電視的觀眾亦減少了。有很多人認為年青人不理世事,只會沉溺在打機及聽音樂之中。
 

舞台教官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1/12/2015

筆者從前當中學老師時,教授英文及經濟科,每年都花不少時間,替學生補課,希望他們在中五會考獲得好成績,順利升上預科。
 
然而,成績便是一切嗎?
 
那些力有不逮,又或者志不在書本的同學又如何呢?況且讀書成績雖是重要,但品格培育亦不可少;我可否透過課外活動把兩者結合呢?
 

Straight Outta Compton《衝出康普頓》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4/11/2015
上次筆者寫了歌詞能反映社會現象的文章,今期介紹一套電影Straight Outta Compton,描繪80年代美國一隊樂隊的組成經過,及他們的歌曲如何反映當時美國社會的狀況。
 

《十二公民》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8/10/2015

有些電影受到觀眾歡迎,票房賣座之後,便會拍續集,然後長拍長有,如西方的「星球大戰系列」、「超人系列」,及本地的「金庸武俠系列」與「黃飛鴻」。更有一些電影在本土受到歡迎,獲得外地青睞,然後翻拍,如港產片《無間道》,被馬田史高西斯翻拍成為《Departed》,同樣賣座,更在奧斯卡頒奬禮中,大放異彩。
 

歌詞的社會意義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05/10/2015
大家都喜歡聽歌,但原因各有不同。有人喜歡沉醉在美麗的音符內,有些人以音樂減壓,亦有人於歌詞裡找到自己的剎那回憶,更有些人於歌曲中尋到慰藉。而歌曲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人們的生活百態。
 
就以工作態度為例,七十年代許冠傑的「半斤八兩」反映了打工仔的心聲:
 

只要還有夢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09/09/2015

最近有很多關於難民的消息,令人不安。然而戰亂所至,生靈塗炭,人命變得低賤。幸運的人得到外國收留,但一時間會難以融入當地社會文化,一些年青人亦因而虛度大好學習時光,長大後更成了社會的負累。
 
在美國,種族歧視仍然嚴重,若你不是純種白人,或者家裡能夠負擔昂貴學貴,可以入讀私校的話,少數族裔在教育上遇到的困難,真是罄竹難書。
 

飛一般夢想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02/09/2015

當你問學生喜歡唸甚麼科目時,答案可能不同,但其中一個共通點可會是因他們喜歡教授這個科目的老師。
 
是的,沒有人生下來便會說我喜歡語文,或者我要精研數理化。通常都是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一位好老師,啟發他們的興趣,從而愛上這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