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書大哥在看著你──社交網絡私隱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01/11/2012
facebook在2012年10月宣布活躍用戶量突破10億。在香港,10個網絡用戶中有8.3人在facebook上「生活」。環顧身邊,的確很多人將生活細節、心頭點滴都放上facebook,建立「虛擬生活」。「虛擬生活」並非貶義。事實上,用戶都在這裏分享朋友的生活,建立更多友誼,很短時間內得到更多資訊交流,都是好的。不過,雲的另一端,facebook正在販賣你的生活細節。

保障血庫安全最重要

招雋寧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26/07/2012

保障受血者生命安全,紅十字會於文件上交代受感染風險較高的疾病或行為,需暫緩或永久不宜捐血。由於社會資源未容許人人體檢才義務捐血。因此,仔細的健康查詢問卷是必須的,而收集的血液亦須接受傳染病化驗。

邊做邊玩 投入另類旅遊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25/07/2012

報章不乏旅遊廣告,賣點離不開景點和消費。旅遊與消費彷彿繫上了不能分割的關係。即使較富有的人,只不過是可以有更多種類的旅遊套裝選擇而已。專門研究觀光的學者John Urry對現代的旅遊有一些反思──把文化和景點組成商品,讓消費者的眼睛滿足了已預期的想像。一切文化的交接都是被安排的、甚至是熟悉的(如:北京故宮的Starbucks),讓你可以熟練地消費。
 

當教會遇上同志神學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5/07/2012

林以諾牧師在教會聚會中談論同性戀的短片引發軒然大波。縱然他對同性戀運動、行為和傾向的表達有點粗疏,且引喻有失當之嫌,但終歸他是在教會場合中,以主流基督教會的觀點講論同性戀是罪(sin),而這立場本是教會一直以來的教訓。可是,事件後來卻引來22名牧者聯署指「同性戀不是罪,亦非道德問題」。

民調支持同性戀?

吳庭亮博士、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5/07/2012

近年,本港就公共議題所進行的民調愈來愈多,但民調反映出怎麼樣的民意,有時也得視乎負責調查的機構如何解讀和詮釋當中的數字。就像這一陣子,民調似乎顯示愈來愈多人接受同性戀者,但接受是否等同贊成?相類似的民調和研究,是否又可被挪用成支持同運主張的數據呢?
 
 

書展、寫真、性教育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20/07/2012

發局有責任確保書展內所出售的刊物符合健康閱讀文化。1998年當局已規定參展商不能展示及售賣第二類刊物(即不適合18歲以下人士閱讀)。貿發局在2010年回應公眾要求,不讓意識不良的寫真促銷活動在書展內舉行。

《號外》短片裡的風波——基督教與同性戀

歐陽家和、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9/07/2012

崇拜講道片段,將之放上網絡,供缺席的肢體回顧,本來是一件美事。可是,近日網上一段有關牧者就同性戀的教導,卻引發各界的激辯思潮。6月中,幾位藝人突然將阡陌社區浸信會主任牧師林以諾早前一段在youtube中有關同性戀的講道,節錄於facebook和新浪微博等社交網絡,並不斷轉傳。一石激起千重浪,事件最後被推上報章,媒體加上網絡惡搞炒作,導致教內外人士也同時關注基督教對同性戀的態度立場。

洋松街78號帶來的攪動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31/05/2012

要推動教會的年青人社關,一起落手落腳去做是最好的辦法。對貧窮人士表達關心陪伴、提供一些物資幫助固然重要,但過程必然觸及到對社會運作的批判,背後政治操作的意識型態;更不能忽視的,是基督徒如何在好像被社會遺棄了的社群中,活現出基督信仰中新造的群體以及十架的意義。
 

深入「塔利班」巢穴 (招雋寧)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31/05/2012

明光社有個規矩,就是逢星期一,所有同工都會一起吃午飯。志森比較喜歡出外吃,尤其是到附近的酒樓飲茶,十六、七人,坐埋一枱!可是,有部份同事較為喜歡清淡或是想節省金錢,於是明光社內部早前出現了反抗飲茶霸權的聲音,以帶飯來揭竿起義。(一笑!)
 

談婚論「家」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24/05/2012
婚姻和家庭是社會的主要支柱,透過婚姻制度可保障家庭的組成、家庭結構及養育後代,因此國際社會都非常重視維護婚姻和家庭。《世界人權宣言》第16條、《歐洲人權公約》第12條、《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3條、《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0條、以及《香港人權法案條例》第19條等,都提及婚姻是成年男女的締結、維護婚姻作為社會發展的自然和基礎單元,亦提及要保障兒童在家庭中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