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22期)

走在社關的平衡木上

燭光網絡 22期 (p.1)
31/01/2002

歷史好像一個鐘擺,往往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為了擺脫政教不分,教會被權力腐化的黑暗時代,政教分離於是成為了歷史舞台上新的主角,但這分離又令不少教會走向對政治神經過敏的另一個極端!
 
香港教會有服務社會的悠久傳統,在辦學、醫療、社區服務等方面成績卓著,比起傳福音令教會及信徒人數增長的成績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對就社會現象和政策發表意見則仍然具有一定的戒心。作為前線的基督教團體,個人認為除了要鼓勵及提醒教會關心社會之外,亦有責任讓教會信任我們沒有偏離聖經的立場,或是以偏蓋全,教會才會放心鼓勵弟兄姊妹回應我們的呼籲,否則只會令教會更怯於走出關社的一步,或讓一些人有更多反對的藉口。
 
抗衡而非不斷抗議,對話而非事事對立!
反對不等如歧視,關心不等如認同!
 
以上是筆者在關心傳媒、性文化和社會倫理問題時,常常銘記於心的,也是今期《燭光網絡》嘗試和大家探討的問題。
 

行公義 好憐憫

燭光網絡 22期 (p.2)
31/01/2002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 神同行(彌迦書6:8)。然而,現今教會應如何推動肢體關心社會、服侍人群?作為基督徒,我們可怎樣具體的「行公義、好憐憫」?
今期《燭光網絡》特地訪問宣道會北角堂(北宣)堂主任蕭壽華牧師。北宣除了傳道和牧養事工外,亦特設有社關部,專責推行教會關心、回應社會的工作。
 
蕭牧師除了牧會工作外,亦於今年八月起出任香港建道神學院代院長一職。
 
 
今日教會面對社會上種種的歪風,教會如何實踐關社工作?
 
蕭牧師認為,教會推行社會關懷行動前,牧者應先留意聖經教訓、先給肢體打下一個聖經基礎,讓他們知道教會關心社會本身並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或是與他們無關。很多時候,弟兄姊妹都懼怕教會關社帶來社會的批評,所以在最初推行社關運動時,弟兄姊妹都不敢謬然行動。
 

衝出課室、創意無限

燭光網絡 22期 (p.4)
31/01/2002

今年六月,一班元朗信義學校中六學生自發地進行一個「反賭波合法化」的活動。有別於一般的「課外活動」,整個小組的全部運作,打從計劃、推行以至檢討,一概由學生負責,老師沒有直接協助,只扮演顧問的角色。在一個「考試至上」的教育制度裡,為甚麼老師們會這樣放心,放手給學生自己辦活動,同學們又這麼積極參與?
 
多年來,本地教育只著重學生成績,而忽略提倡關注社會。此現象在中、小學的基礎教育上,尤為明顯。這幾年來,教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目的在於打破過往的應試文化,提倡衝出課室,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然而,實際上能突破框框,致力帶領學生關注社會的老師又有幾人?究其原因,相信並非三言兩語能涵括,現試就本校在學校推行社關之經驗,從三方面討論此論題。
 
背景
 

激流中要站穩

燭光網絡 22期 (p.6)
31/01/2002

回歸祖國後,香港的政策和方向要由政府和市民釐定,才能做到「港人治港」。這轉變本來是好事,可惜的是,當制定政策的過程一旦開放,社會大眾的要求便不斷增加。在回歸的初期,人權及言論自由的訴求更被視為「體現民主」的靈丹妙藥,因此,社會上有不少聲音不斷以自由、民主為用諸四海皆準的至高無上原則,而普選和開放政制更是各政黨的一大訴求,因此政府的政制改革步伐很難得到共識,特區首長的誕生既未有使用普及選舉形式,招來怨聲不絕,不少市民更認為香港的困難是完全基於政制欠開放,其實普羅市民對民主的實際體驗甚少,也較少探討有關實踐。以上種種,為管治者帶來重大壓力,政府在推出政策時,處處要探討如何推出,如何諮詢民意,例如教育政策,雖然動用了不少資源和心思來推動,無奈要改動數十年建立起來的傳統和架構實在舉步維艱,加上市民對政府官員的要求也在提升,而公務員架構本身也在改變中,政策的效果自然低,甚至叫人產生「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的印象。

以身作則

燭光網絡 22期 (p.8)
31/01/2002

在上文裡,我們分別以基督徒,社工及老師的角度,探討如何落實關心社會的行動。然而作為家長的,又應該如何帶領家庭成員關心社會,從家庭的框框中踏出來呢?我們特邀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狄志遠先生撰文,分享他對家長如何「以身作則」的一些體會和意見。
 
早一些時候,筆者被邀請出席一個義工頒獎典禮。這一次頒獎典禮的特色是參與的義工全部以家庭為單位——即是說,整個家庭,包括家長及子女必需一同參與義工服務。典禮中,有參與的家庭義工分享他們當義工的經驗和領受。他們不約而同都指出,這一個義工計劃給他們十分有意義的體會,在服務當中可以感受到幫忙別人所帶來的喜悅,此外也能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溝通。
 
心理學家及教育工作者均指出,父母是子女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行為及價值觀對子女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若希望能培養青少年有健康的價值觀,有積極的人生觀,具最大的影響力的家庭及父母實在重要,而父母的言行更可影響其子女的一生。
 

積極參與 知行合一

燭光網絡 22期 (p.9)
31/01/2002

相信大家看過蕭牧師在前文的分享後,對於參與關心社會已躍躍欲試,或在盤算如何在教會內推動。這裡筆者希望能將一些有關的資源作簡單介紹。
 
多看相關書籍
 
要對社會的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及反省,其中一個途徑是書籍。其實在明光社的資源中心內,已蒐集了一些有關社會關懷的書籍,歡迎大家蒞臨閱讀。其中兩本書是十分值得向大家推薦的:
 
《再思福音真義──傳福音vs.社會行動》
賽德著 徐成德譯 校園書房出版社出版
 
書中對傳福音與社會行動作深入的討論,亦就教會內不同的觀點作比較,並找出聖經對此問題的觀點。此書透過耶穌的榜樣,讓讀者明白到身靈並顧的重要,傳福音與社會行動雖然不完全相同,但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大家若要作有關方面的教導,或想對這方面有更深的認識的話,此書是很好的參考材料。
 
《基督徒的社會觀》
新新生命雜誌社發行
 

不給撒旦開一扇門!

燭光網絡 22期 (p.10)
31/01/2002

你閒時會看看巴士上的「電視」廣告嗎?不知何時,電視台亦禁播的露骨MTV片段已悄悄在巴士上出現供乘客「觀賞」!當一份份沒有任何足球新聞而只有波盤的「波經」,與馬經一樣獨立販賣時(現時賭波是犯法的!)你會有何感想?面對熾熱賭風、色情文化,弟兄姊妹如何自處?當新聞及言論自由成為散佈性濫交、宣傳色情事業的工具時,我們的麻木和沉默,其實就是縱容。
 
在過去的日子裡,明光社一直以關注傳媒問題和社會風氣為己任。我們致力在混亂的傳媒和社會風氣中,提供另類的聲音,儘量發揮作為民間組織的影響力。可是,我們又與一般的壓力團體不同:若我們只是辦活動、搞「對抗」,而不抓緊 神的旨意,不依靠那加給我們力量的,我們實在凡事都不能作,更枉論會有任何成績!
 
不給撒旦開一扇門!——這是祈禱能力的最佳寫照!我們時常以為禱告少有功效,甚至是「可有可無」,但事實上,我們若缺少禱告,少尋求 神,我們早已跌入那惡者的網羅中,更枉論為 神作工!在關心社會、監察傳媒和回應不良社會風氣的道路上,我們所行的看似是社會性的事工,實際上,這是天上屬靈爭戰的延續!要打好這仗,唯有在屬靈的操練上多下功夫,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18:1)。
 

性、道德與法律

燭光網絡 22期 (p.11)
31/01/2002

隨著社會思想日漸開放,西方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以及性革命思想對中、港、台等地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連社會的法律政制也受影響。香港過去就通過了「肛交非刑事法」,之後更有團體要求「娼妓合法化」、「性傾向歧視法」,甚至「同志伴侶法」。這都涉及法律的角色,和法律與道德,尤其是性道德之關係,本文嘗試對此作初步探討。
 
有關道德與法律之間關係的爭論主要來自兩個傳統。第一個是自由主義的傳統,其中兩位主要代表人物是密爾(John Stuart Mill)和哈爾特(H.L.A. Hart),他們主要的論點是對於相對地有足夠知識的成年人,他們所作的自由選擇和道德操守、行為,政府唯一可以運用法律權力去干預的情況就是:當那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傷害(Harm to others)。即是說當該行為只影響自己,而不影響他人的話,是屬於私德範圍,法律不應干預。故此此派是反對用法律手段去約束個人私德的。另一個是相對保守的傳統,其中兩位主要代表人物是史提芬(James Fitzjames Stephen)和戴符麟(Patrick Devlin),他們主要的論點是認為法律可有限度干預個人道德操守以及行為,以助約束市民的品德,以及維繫社會的制度和共同的價值信念。以下將簡單解釋此兩派的立論根據,跟著討論性道德與社會政策之間的關係,以及根據香港處境作一些反省。

行萬里路前,先讀幾卷書

燭光網絡 22期 (p.16)
31/01/2002

我們時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可是現今社會問題錯縱複雜,尤其是一些具爭議性的課題,如性文化及同性戀問題等,若我們還未對問題有所認識就貿然行動,必會焦頭爛額,悔不當初。你想多認識現今社會的性文化和同性戀問題嗎?以下我們將推介一些關於同性戀及性文化的書籍資料,讓你在行萬里路前,先讀幾卷書。
 
書籍推介
 
《當代基督徒與同性戀議題Straight & Narrow: Compassion and Clarity in the Homosexuality Debate
(湯瑪斯.施密德著,校園出版社,2001年)
 
此書被公認是福音派基督徒於同性戀議題上最具透徹觀點和深度生命關照的代表作。作為一個學者,作者在書中表現出其對學術研究的嚴謹和審慎,及對同性戀者的憐憫與尊重。
 

雜誌論壇 雜誌中的男歡女愛

燭光網絡 22期 (p.18)
31/01/2002

「愛情如一杯暖開水,握在手已經暖入心。好想經常保持和暖,感覺好實在、窩心。太熱的水會辣手好危險,但又千祈唔好俾佢凍,冷卻了感覺會好傷感,令人不知所措。」
 
「愛情好似朱古力,一入口好甜,就好似熱戀時,感覺好舒服。溶入口要慢慢回味,而且每粒朱古力未放入口都唔知係甜定苦,更加唔知會唔會醉,所以女人對朱古力永遠充滿幻想,想不斷嘗試是甜或是苦朱古力。」
 
「愛情如每季的潮流時裝,色彩繽紛,令人趨之若騖。……而並非盲目地刻意追求選擇,最重要注重個人感覺。」
 
以上都是在雜誌中很典型對男女之間愛情的描寫,其中所強調的都著重是激情和感覺。或是因著對方的樣貌吸引,有的就是因為對方送她一些Cutie禮物,使她很有初戀feel,接著就開始拍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