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性知識與道德價值不能並存?
最近,多宗有關未成年少女懷孕生子的事件獲得傳媒的廣泛報道,並引起社會的關注。有關青少年婚前性行為、避孕、懷孕、墮胎及有關學校性教育不足的問題,更即時成為社會上熾熱的議題。「維護生命及家庭網絡」早前舉辦了一個名為「從『平安夜、失身夜』看青少年性教育」的公開講座,並邀得4位講員為大家作深入探討。
只因召命
這晚的故事,得從牧師的兒子說起。「能確定是神的召命,我就安心了,只要知道是神的召命,困難都可克服。」朱耀明牧師在說著他兒子尋求做牧者的召命故事,而兒子的故事,同樣也是父親的故事,召命的故事,其實,豈不也同樣是你我的故事?也許,12月28日在本社「閱讀雲彩」朱牧所分享的故事,非關經典,只是,茫茫塵世,在短促和轉眼成空之間,仍是空谷足音,生之舞動。
這邊廂設界 那邊廂放行
十一月中旬,賭風熾熱的澳門,傳出了一個叫很多當地的戒賭輔導機構也始料不及的消息:「澳門立法會議員、有『四太』之稱的賭王何鴻燊妻子梁安琪,昨在答問大會上問何厚鏵,他所指的『加大對賭業管理力度』包括什麼具體措施,何厚鏵回答說,會將進入賭場的年齡限制由18歲提高至21歲,一旦立法程序完成,會立即對遊客及澳門市民落實措施。」1於是不用爭取,澳門進入賭場年齡就自動調高三年。
一個各走極端的案例
「同性戀」──無疑是一個十分具爭議性的議題,不單是在社會上,大家對同性戀運動及同性戀者爭取的權益有不同意見;甚至在教會裡,聖經如何看同性戀這課題,也是一個可以令弟兄姊妹爭吵得面紅耳熱的題目。惟當大家對一個議題各持己見時,是否一定要以敵對的姿態處理呢?
「性文化」回顧與前瞻
同性戀運動的衝擊在2007年看似離開了香港社會,在剛去的一年我們好像沒有聽到高調爭取「性傾向歧視」立法的聲音,沒有看見有關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激烈討論,也沒有遇到像外地數以萬計人仕參加的同性戀遊行……惟事實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想像呢?
的而且確,剛過去的一年,好像沒有一些大事發生,惟也有不少已被遺忘的片段,或許大家認為是無傷大雅的事件,其實也值得我們注意的:
娛樂只是幌子
《投名狀》(下稱《投》)可算為本地的電影工業打了一支強心針,反應叫好又叫座,不少觀眾對箇中圍城、大戰場景留下深刻印象,功力可比擬好萊塢製作。
據導演陳可辛的訪問解說,戲中舖設的大型場面只是一個平台,吸引觀眾踏上,就著劇情進行關於人性主題的討論。比諸舊作《刺馬》以男女感情作為兄弟反目的唯一緣由,《投》加入了大我小我孰重孰輕的價值討論。
「性教育」回顧與前瞻
廿一世紀是個科技和資訊爆炸的年代。無線電話、互聯網的廣泛使用扭轉了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在地球上大部分角落,都可在一瞬間與親戚朋友聯絡,足不出戶亦可了解到外間事物的變化,實在太方便了!
「生命及倫理」回顧與前瞻
除了「傳媒」及「性文化」以外,「賭博」防治;關注「貧窮」;推動「理財」與信仰反思;並拓展教內的「環保」事工等,都是我們關注的生命及倫理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