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環保Batman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16/11/2007

香港人是愛熱鬧的一族,「Batman」來港,大部份市民都樂於陷入「趁墟」狀態──這是港人有趣之處,人流易集中,住所、辦公室的燈火也易集中,故此維港夜景,無論在外觀和地方文化上,也極具象徵意義,給片商看中,也不無道理。
 

思‧影畫@佈道

陳龍超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15/11/2007

《密陽》、《奇異恩典》10月份在港上映,而後者更成為不少機構推動信徒社會關懷的「好幫手」,意味著商業與信仰其實可以並存不悖,市場對信仰命題一直有著需求,特別當人生遇上三岔口或工作失去意義時,心裡會不其然高呼「活著為何?」。
 

廿一世紀的危機:「網中人」

梁禮鳴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5/11/2007

網上的情緣,潛在危險

馬會之心,路人皆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5/11/2007

面對賭馬人口老化,以及賭波的興起,多年來馬會都挖空心思,以不同的藉口向青少年埋手,希望為賭馬培養接班人,過去幾年的大小動作包括:
 

受暴女子仍然堅強、美麗

馮國強    |    明光社牧養主任
15/11/2007

關注婦女性暴力

「男人來自女人,最後又回歸女人。」男女兩性,本該是相互靠倚,相愛不渝者。只是,樂園已遠,現實上,由色情刊物、色情場所乃至性侵犯,女性只成異化和侵犯的對象──這教人難過、教人為生命的暗角而難過。
 

別問呼召誰 只問如何回應呼召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15/11/2007

因為同性戀的問題,多年來使一些同志團體與教會團體關係緊張:自95年教會聯同其他社會人士,成功阻止立法局通過性傾向歧視法後,03年同志團體衝擊天主教總堂、05年到榆林書店抗議、07年到明光社請願,也成功爭取媒體報導和公眾關注──雙方爭持,成了常態。
 

社關離不開故事

馮國強    |    明光社 牧養主任
15/11/2007

閱讀雲彩: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

眼看耳聽「未婚媽媽」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5/11/2007

「未婚媽媽控虐初生兒 多處咬痕骨折瘀傷」《明報》10月3日;
「16歲乖乖女家中產子 小爸爸導演棄嬰」《太陽報》9月21日;
「狠母棄初生骨肉重囚八月」《星島日報》8月29日。

愛中轉化

陳碧珊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文化)
15/11/2007

當大型的同志遊行在世界上不同角落舉行,不少同性戀者走上街頭,為自己作為同志的身份而驕傲時;在另一邊廂,也有不少人要離開同性戀的生活,當中更有少數已經願意勇敢的走出來,向大家剖白他們為何進入及離開同性戀的日子,甚至高呼「我渴望我未曾選擇過同性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