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報章手法論壇(二)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1/03/2000
  1. 00年2月20日,《蘋果日報》頭版報導:一名「南京少婦火坑前的徘徊,司機一念救絕境母女」,文章講述一名持單程證來港的三十五歲女子,來港後發現丈夫已死,走投無路,打算到夜總會工作,文中表示接載她的的士司機:「建議介紹她去陪他的朋友,暫時賺取一些生活費……」之後致電該報要求協助,該司機是否真正值得讚揚,令人質疑。

嫖妓指南對青少年的影響

31/03/2000

今期的燭光網絡,主要是針對報刊刊登嫖妓指南的問題進行分析及討論,因此我們訪問了社工、醫生及心理學家,以不同的角度及專業去分析青少年閱讀嫖妓指南的影響。

訪問(一)

色情廣告對香港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影響

陳慶滿博士    |    香港執業臨床心理學家(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執照)
31/03/2000

引言

勿以糖衣包裹毒葯 反對政府助長賭風

31/01/2000

勿讓孩子在嗜賭的氣氛下長大!

香港社會不同階層皆嗜賭成風是不爭的事實,除炒樓、炒股外,賽馬方面投注額之高舉世知名。沉迷賭博帶來的社會及家庭問題有目共睹──丈夫因爛賭而虐妻;父母沉迷賭馬、打麻雀而疏於照顧子女;因欠下龐大賭債挺而走險,以至闔家自殺(或被殺)更是時有所聞。

不要低估賭博活動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鍾劍華    |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學系助理教授
31/01/2000

愈來愈多跡象顯視,香港政府有意擴大合法賭博的範圍。對此,社會上反對的聲音不多。與其他包含一定程度不道德色彩的行為(Vices)不同,賭博相對而言較容易為人所接受。這一方面是因為賭博被認定為造成的傷害較少,也較間接。賭博行為也常常被賦予一些正面的價值,例如作為一種娛樂與社交的媒介。因此,很多社會都不會對賭博行為嚴格地加以限制,很多時政府甚至扮演著推動,甚或是主動參與的積極角色。

病態賭博 (Pathological Gambling)

關活佳    |    英國心理學會會員(持有賭博心理輔導員資格)
31/01/2000

 

引言

民間審裁處

31/01/2000

有鑑於政府審裁淫褻及不雅物品的標準,並不能有效反映普羅市民的標準,明光社遂將定期進行「民間審裁處」調查。以下是首次調查的個案及結果。

賭仔故事(一)離職警察

31/01/2000

今日的阿祺,剛完成再培訓局有關水電、物業維修的課程,正進修有關建造業的課程,希望將來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阿祺坦言不介意別人知道他的過去,因為他已克服了賭這個問題。
阿祺年少的時候已經學會打麻雀,常與兄弟姊妹一起玩,也會間中與鄰居玩啤牌。那時候,只是當遊戲玩玩,並不會有錢銀贏輸。

賭仔故事(二)一個沉迷賭博的父親

31/01/2000

阿平在三十多年前隻身偷渡來港,在理髮店找到一份工作,並且在理髮店學懂賭博;後來,結了婚,生了兒女,還自己開了一間理髮店。本來是一個幸福家庭的模樣,可惜阿平沉迷賭博,把大好家庭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