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記者
即民間記者,一般市民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撰寫獨立於主流傳媒的報道,同時,網上的獨立媒體亦會鼓勵市民成為民間記者,以報導形式介入社會諸多議題。民間 記者採訪的動力來自自己的生活,興趣和對社會的關懷,不計報酬,是一種自我的實踐,並透過採訪進入他人的生活處境,了解別人的狀況和思想。所以民間記者的 新聞所觸及的議題多種多樣,寫作時亦不會扮客觀中立,而是帶有感性和主觀的色彩。
要談香港的傳媒生態,除了傳統的新聞媒體外,不得不提「公民記者」。公民意識抬頭,加上智能手機普及化,香港人已很習慣把碰見的新聞故事即時拍攝或錄影下來,然後透過網絡平台發佈開去。與此同時,近年本港也愈來愈多由民間人士組成的「公民媒體」,它們在新聞發酵及加溫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究竟隨著「公民記者」或「公民媒體」的發展愈趨成熟,香港的傳媒生態會有甚麼轉變呢?
上星期初七一遊行,不少市民上街表達不同訴求,但不要以為事件就這樣完結,討論仍然在網上持續。現時社交網站及討論區的方便,讓市民可把自己所看所思,分享給朋友和公眾,就如記者般現場報道、攝影,甚至加上個人評論。所以,不少大眾傳媒未能觸及的情景,往往在社交網站能夠略窺一二。例如在網上可以看到警察如何在水馬陣的空隙向市民使用威力加強版的胡椒噴霧,也看到有警察留言指出議員遞信的狡猾,亦看到遊行過後的街道堆滿垃圾。
當這些圖片或留言被廣泛流傳時,有時更能得到有關方面的回應,讓大眾對事件有一個更全面的認知。
我們每天都看到不同的新聞:突發新聞、娛樂新聞、災難新聞……但記者們如何採訪,他們所遇到的難處及挑戰又是甚麼,這些都是行外人難以知曉的。為讓公眾能夠多些了解傳媒的運作,明光社於本年3月舉行了「傳媒通識教育系列- 新聞最前線」,吸引了許多中學生參加。
菜園村收地清場事件中,收地工程人員和示威人士的衝突在一月中幾乎每天都在菜園村出現。一方派人清拆、圍板;另一方則動員群眾示威、阻止清拆行動。警方每天派出機動部隊「監視現場、維持秩序」。
期間菜園村關注組成員朱凱迪聲稱遭港鐵工程人員打傷,無人阻止,又有聲稱「村民」的一段影片在傳媒和社交網絡間流傳。朱凱迪更報警求助。豈料事態很快逆轉,港鐵透過其公關公司向傳媒發放另一條聲稱是「完全版」的短片,從另一角度看到朱凱迪先用肢體嘗試制止工人,甚至曾一度成功拉開工人,工人遂用力轉身將朱摔倒在地。
新媒體嶄露頭角,擠身傳媒競爭行列。
在程序而言,主流媒體報道新聞事件的過程可能牽涉編輯及記者等不同人士的採訪及反覆查證。即使現況未如傳媒理論般運作,但因為公信力對銷路及聲譽仍然具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主流媒體在報道上仍然較為謹慎。
網民「想炸迪迪尼」獲回覆炸彈製法 (明報) 9月20日
網上侵權天天新款(明報) 9月28日
男子組快閃強姦黨判服務令(明報)10月04日
海關新軟件24小時捉BT客(星島) 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