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與私隱
活於數碼世界,於網絡中的一舉一動,每一個分享、瀏覽舉動,其實已被一一記錄成為數據。這些蘊含著我們私隱及生活習慣的微數據會被集合成為大數據,會被如 何分析、處理及出售?另一邊廂,別人會懷著壞企圖來利用我們的私隱嗎?我們要學習如何保障私隱,並留意有關大數據科技的發展方向。
突尼斯和埃及的政變,發動者透過facebook專頁連絡群眾上街,最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成功推翻政府,北非和中東各地社運亦爭相仿效,甚至是內地也有網民響應。剛過去的一年,facebook獲選為《時代雜誌》年度封面。這幾星期再次印證它劃時代的威力。
一名男護士在自己家中的廁所安裝攝錄機偷拍同事如廁,由於事發地點在私人地方,警方表示只要他不公開播放,難以檢控。有關問題顯示現行法例對個人私隱保障不足,任何人去洗手間和更衣室,不論在公眾地方、私人會所、甚至朋友和自己家中,其實都應該有一個合理期望,就是關上門之後,其他人是不會看到自己的,因為裸體是個人極敏感的私隱,一旦未經當事人同意而展露在他人面前,會對當事人造成很大的傷害,與被非禮在本質上沒有分別,政府實在有責任修訂條例,禁止一切偷拍他人裸體、更衣和如廁的行為。
政府日前建議修訂《私隱條例》,若未經同意披露其他人的個人資料,從中取利或作惡意用途,可列為刑事罪。不過,政府表示網上起底不一定要負刑事責任,除非網民取得的資料,是未得資料使用者同意;若事主將自己的資料放在網上,網民只是轉載,就毋須負刑責,因為放在網上會被視作是自願公開。雖然如此,刑事化的建議仍然引起網友高度關注,擔心會變成文字獄,令暢所欲言的網上自由空間從此收緊。
於全球擁有四億用戶的facebook,爆出與合作夥伴分享用戶私隱,私隱設定功能更朝令夕改,安全性、可信度跌至低谷,網民發起「戒臉書日」。更早前,facebook發生了不少保安漏洞:俄黑客盜取150 萬帳號、用戶的即時聊天及私人對話內容洩漏等,錯失之嚴重令人詫異。
近年網絡世界興起「人肉搜尋」和「網民公審」現象,有被「起底」的受害者因不堪網民的滋擾和圍攻而需報警求助。[1]這些網絡新潮流對社會構成甚麼影響?社會大眾應如何回應這趨勢?香港青年協會「智Net」家庭支援中心項目主任吳錦娟姑娘,就網絡欺凌的情況、原因、影響及社會大眾的角色為讀者作出分析和探討。
面對無日無之的網絡欺凌、人肉搜尋的事件,滋事者無法無天,執法者無法監管,受害者無辜被害。究竟在資訊科技、法律,以至教育的範疇裡,我們可以做甚麼?《燭光網絡》特別訪問了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教授,了解在資訊科技爆炸,Web2.0盛行時代,從規管及教育角度可以落實的工作。
除了中大創新科技中心主任外,黃教授亦為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及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著有《e社會的資訊頭腦》等書。
2009年已過去了,我們接觸的媒體資訊越加繁多,而且轉變快速。面對印刷、廣播及網絡媒體的發展,下文的部份回顧可見色情及暴力的資訊及內容仍然大量存在及活躍於各媒體,並以此為手段吸引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