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
我們認為性教育並不只是傳遞性知識和技能,建立正確的性態度亦是性教育重要的一環。我們致力推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宣揚正確的性觀念,強調愛、婚姻、性和家庭之間緊扣的關係,以回應現今社會的挑戰。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2020年5月26日開始,哥斯達黎加的同性伴侶可以註冊結婚,讓該國最高法院憲法院於2018年的裁決生效。至今,共有31個國家及地區承認同性婚姻。
許多家長都關心、在意子女的身心靈健康,希望他們能快樂地成長。有時,為了教導年幼子女保護自己,部份家長可能會運用一些時事新聞,例如涉及性騷擾或性侵犯的新聞,作為親子性教育的題材,告誡孩子與人相處時要小心,避免不愉快的事件發生。本文嘗試探討一下,父母可以怎樣合宜地運用時事新聞作為性教育教材,教導年幼子女提高警覺,同時如何避免子女在與人相處時感到過度擔心。
慎選題材
不少雙職家庭的夫婦因為工作的緣故,都會聘請外傭幫忙打理家務、照顧孩子。2018年的一則法庭新聞,內容涉及一名印傭因在facebook直播三位少主沖涼的過程遭判囚三個月的新聞,事件引起社會很大迴響。[1] 本文嘗試探討僱主可以怎樣讓孩子與外傭保持健康的社交距離,既能保護孩子,也能避免外傭誤墮法網。
活潑好動的小朋友外出時四處奔跑,喜歡爬上爬下,玩得累了便張開雙腿席地而坐,完全不為意(或者不在意)自己走光;有些家長見小朋友在公園玩得滿頭大汗,索性把他們的上衣脫掉,讓他們赤裸上身;有些女孩子會把裙子當作扇子般上下撥弄,以小朋友獨特的方法來降溫;有的小朋友會故意把衣領拉低、掀起上衣,然後哈哈大笑,覺得這是有趣的舉動。以上情況並不罕見,公眾地方充斥著不同的人,他們有的愛護孩童,有的卻可能心懷不軌,對孩童的身體充滿好奇,甚至想入非非。小朋友在公眾場所不慎展露身體的敏感部位,作為家長,其實有甚麼需要留意的呢?怎樣才可以避免有關情況?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在8月公佈2019年第二季香港愛滋病情況,自1984年香港發現第一宗愛滋病病毒感染呈報個案至今,有關的個案已累積至9,998宗,[1] 相信第三季的感染數字勢必突破10,000宗。
幼童有些舉動和提問會令不少父母不知如何回應,特別是關於身體方面的行為,會令父母感到既為難又尷尬。舉例說,媽媽在洗澡的時候,小朋友在浴室外瘋狂拍門,哭著說要進去陪伴媽媽,到底媽媽該不該開門呢?如果媽媽選擇開門,小朋友看見媽媽的身體,發現這跟自己平常所熟悉的身體有所不同,並指著媽媽的胸部問:「這是甚麼?」繼而想伸手觸摸,媽媽又該如何處理呢?這些生活情節都是很好的幼兒性教育場景,父母可以把握機會與子女上一堂親子性教育課。
整理及撰文: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 引言
對於如何在香港推行性教育,社會上有不同的聲音,有些人認為性教育不可以只停留在生物學或生殖的知識層面上,不可以只等同於性交教育。有些人卻認為最緊要的莫過如教授學生如何使用安全套,以免學生發生意外。